-
健康教育图文册的构建及在食管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知识可视化构建健康教育图文册,并探讨其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11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组,试验组58例,采用由研究团队基于知识可视化构建的健康教育图文册进行术后健康教育;对照组58例,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出院时评价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恐惧疾病进展、术后康复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疾病进展恐惧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将健康教育图文册应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满意度,改善疾病恐惧水平,促进食管癌术后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司氯胺酮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2):艾司氯胺酮联合SAPB组(KS组)、SAPB组(S组)、空白对照组(C组).KS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后行患侧SAPB,在切皮前缓慢静脉注射0.25 mg/kg艾司氯胺酮,术中持续泵注剂量为0.12 mg/(kg·h),手术结束前30 min停药;S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后行患侧SAPB;C组实施全身麻醉.S组和C组在麻醉诱导后和术中给予KS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2、6、12、24h的静息/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术前1 d、术后3 d及术后1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KS组和S组在术后6、12h静息/运动VAS评分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较少(P<0.05);与C组和S组相比,KS组术后12 h运动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3 d、1周的HADS评分低(P<0.05),术后失眠发生率低(KS组为0,S组为19.4%,C组为22.6%,P=0.008);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艾司氯胺酮联合SAPB可减轻患者术后的急性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体内或体外尿流改道术后的肾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膀胱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体内或体外尿流改道(UD)术后的肾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RARC+UD的26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4±9.4)岁,原位新膀胱 84例,回肠膀胱 182例.通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患者术后长期肾功能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评估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尿流改道过程中肠管处理的手术入路不同,将 266例患者分为体外尿流改道(ECUD)组(79例)和体内尿流改道(ICUD)组(187例).ECUD组与ICUD组的平均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ICUD组平均手术估计失血量[(303.5±116.5)ml]少于ECUD组[(379.8±23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ECUD 组术后第 1、2、3 年的平均 eGFR 分别为(92.3±26.5)、(90.4±26.5)、(88.1±28.3)ml/(min·1.73m2),ICUD 组分别为(98.9±23.3)、(97.3±23.3)、(95.7±23.5)ml/(min·1.73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0.034、0.037).随访期内共有112例(42.1%,112/266)患者出现长期肾功能损伤,其中12例(4.5%,12/266)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KD)3B期及以上,ECUD组9例(11.4%)、ICUD组3例(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长期肾功能损伤将患者分为肾损伤组和未发生肾损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7)、手术入路(P<0.001)、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P<0.001)、病理分期T3期及以上(P<0.001)、术后肾积水(P=0.006)、估计出血量(P=0.007)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手术入路(OR=0.24,95%CI:0.12~0.46,P<0.001)、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OR=4.37,95%CI:1.32~14.45,P=0.016)、病理分期T3期及以上(OR=6.21,95%CI:3.20~12.07,P<0.001)为术后发生长期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内共30例(11.3%)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其中ECUD组6例(7.6%),ICUD组24例(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结论:急性和长期肾功能损伤是膀胱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尿流改道过程中对肠管处理的入路(ECUD和ICUD),是患者长期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精准评估、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和长期随访,对于保护膀胱癌患者术后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药干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观察中医药干预对于早期NSCLC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单臂、单中心数据回顾性研究,分析415例接受中医药干预的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对可能影响早期NSCLC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经显著性检验后有意义的可疑影响因素纳入Cox回归分析,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415例早期NSCLC患者的1年、2年、3年、5年、10年无瘤生存率为96.1%、87.5%、84.0%、76.5%、67.4%.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疗程、中医干预空白期、中医综合治疗持续时间为预后相关影响因素(P<0.05)o 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分期、中医辨证分型、中成药疗程、中医综合治疗持续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医药干预可以提高早期NSCLC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改善预后.2)早期NSCLC患者中,女性、年轻、不吸烟、行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肺腺癌(贴壁型为主)、临床分期早、气阴两虚及肺脾气虚型患者预后佳.术后中医药干预空白期短且长期中医综合辨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腹膜外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 2020年3 月至2023 年12 月收治的42 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作为观察组,60~84 岁,平均(69.2±4.9)岁,行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延长正中切口约5cm取出标本,再行Bricker术,将回肠袢完全隔离于腹腔外.选择同期同一术者团队开展的38 例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肠梗阻等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观察组与对照组腹腔镜阶段手术时间[(172.3±25.5)min vs.(172.1±27.4)min]、出血量[(194.5±100.5)mL vs.(207.6±107.8)mL]、淋巴结清扫数量[(11.6±2.9)枚 vs.(11.8±2.7)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2±0.4)d vs.(3.4±0.6)d,P<0.05]、肠梗阻例数(0 vs.7,P<0.01)、切口愈合不良(1 vs.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是安全、可靠的,利用膀胱位于腹膜外及腹膜天然屏障的特点,改良手术入路将回肠袢、输尿管吻合口完全置于腹膜外,可减少肠梗阻的发生,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 年12 月至2023 年12 月接受腹腔镜根治手术的98 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胆道检查方法分为三组,腹腔镜组(n=38)行腹腔镜手术,胆道造影组(n=28)于腹腔镜术中行胆道造影检查,胆道镜组(n=32)于腹腔镜术中行胆道镜检查,术前均常规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收集患儿性别、年龄、囊肿类型、囊肿直径、囊肿长度、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否发现结石与胆道异常、术中新发现结石、胆管变异、胆管狭窄及术后胆漏、胆管炎、胰腺炎、吻合口狭窄情况.结果:三组患儿性别、年龄、囊肿直径、囊肿长度、囊肿类型、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发现结石与胆道异常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镜组新发现结石率更高(28.1%,9/32),胆道造影组发现胆道变异率更高(21.4%,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胆道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3.1%,1/32).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能发现更多"遗漏"的结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避免了儿童辐射暴露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列腺癌患者神经微环境潜在磁共振成像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全球男性中患病最多、致死率第二高的癌症.PCa神经微环境与肿瘤进展、手术根治程度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神经微环境中的神经密度(neural density,ND)、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以及神经内分泌特征(neuroendocrine features,NEF)与TMPRSS2 ERG基因、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核因子κB,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等的表达密切相关.挖掘与该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相关的影像标志物可以早期识别PCa神经微环境从而影响临床诊疗方案.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可以识别PNI及NEF的潜在影像标志物.基于磁粒子成像技术(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MPI)、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图像分类模型可以进行神经可视化.新兴神经影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神经突定向扩散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以及基于吩噁嗪的近红外荧光团的设计合成与神经成像技术,在显示及预测ND、PNI、NEF也蕴含着独特的价值.本文就PCa患者神经微环境潜在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PCa神经微环境的神经生理机制,为后续诊疗过程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LR、Aβ、IGF-1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β-淀粉样蛋白(A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POCD组及非POCD组.对两组术后24 h内血清NLR、Aβ、IGF-1水平进行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NLR、Aβ、IGF-1水平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7 d共有54例患者出现POCD.POCD组NLR及Aβ水平高于非POCD组,IGF-1水平低于非PO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94、6.108、6.48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长、NLR及Aβ上升、IGF-1下降是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年限高是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NLR、Aβ、IGF-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79、0.794、0.910,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血清NLR、Aβ、IGF-1水平异常可能与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有关,通过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POCD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宫颈癌患者血清CA-199、CA125、SCC-Ag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8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开腹组(42例,接受传统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微创组(76例,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更长,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住院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81、12.348、21.622、11.780,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血清CA-199、CA125、SCC-Ag水平均下降: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微创组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16、8.733、6.182、251.616、12.520、7.069、250.512、14.554、4.663,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6,P<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宫颈癌,可以优化手术效果,促进术后康复,提高安全性,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肺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2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LAE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2年搜集的2例LAE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且长期吸烟,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分别为>20 000 ng/mL、914.17 ng/mL;病灶分别位于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最大径为12.5 cm及4.0 cm.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切面呈灰白、灰红,为实性,质软,局部易碎.镜下见大部分肿瘤组织呈实性,少部分呈腺管状、乳头状或呈囊腺样生长;肿瘤细胞学的细胞质透亮,富含糖原.免疫组化检测可见,肿瘤组织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肠型分化的表型,不表达肝细胞分化标志.分子检测显示,EGFR、ALK/ROS1、RET、KRAS,BRAF、NTRK及MET均未见突变,HER-2未见扩增,EBER阴性.2例患者均诊断为LAED,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有交叉,且均可有AFP水平升高,易被误诊为肺肝样腺癌及其他具有透明胞质的低分化腺癌.1例患者放弃治疗,于诊断2个月后去世;另1例患者接受根治性肺叶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及免疫、靶向治疗,治疗后AFP水平降至正常,随访40个月时,患者因发生肿瘤骨、脑转移去世.结论:LAED目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特征性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标志物及血清AFP水平.本报道拓宽了产AFP的原发肺腺癌的疾病谱,LAED总体上临床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