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期梅毒41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 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 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 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 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 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 H = 17.914, 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 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7年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梅毒抗体情况,为控制口岸梅毒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天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得2017年度全部出入境体检人员人口学资料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建立出入境体检人员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确定22 649个研究对象,梅毒抗体总检出率为0.51%(116例),男性梅毒抗体检出率为0.60%(102/16 491),女性为0.25%(14/5 708),5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46%(25/1 712),来自南美洲地区的人员检出率最高,为4.23%(5/118),不同性别、年龄组、国籍间人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68、59.072、43.601, P<0.05)。不同职业间,公务人员检出率最高为1.31%(4/305),但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641, P>0.05)。入境人员检出率为0.79%(41/5 175),高于出境人员检出率0.43%(75/17 4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28, P<0.05)。 结论:2017年天津出入境人员梅毒抗体整体检出率较高。为了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可将男性、50岁以上、南美洲地区的入境人员列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做好口岸梅毒的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国性病监测点实验室检测能力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国家级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开展性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05个监测点内医疗机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开展情况,计算各检测项目的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752家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分别为97.5%(733/752)和91.4%(687/752);淋球菌培养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48.4%(364/752)和23.4%(176/752);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各检测项目的比例均<40%。其中,省、地市及县区级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均>90%,开展淋球菌培养的比例分别为66.9%(83/124)、46.9%(197/420)和47.4%(82/173),开展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9.0%(36/124)、25.0%(105/420)和19.7%(34/173)。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梅毒与淋病检测项目、CT核酸检测的比例高于民营/合资医疗机构,皮肤性病专科医院高于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华东和中南地区监测点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最低。结论:我国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已普遍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测,但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开展不足。不同级别、类型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不同,不同地区性病检测发展不平衡。应加强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民营/合资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性病检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浙江省有HIV传播风险的HIV感染者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有HIV传播风险的HIV感染者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截至2018年12月31日浙江省现存活、HIV确证时间>1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或HIV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年龄≥15岁的HIV感染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抗病毒治疗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浙江省HIV感染者中,2 275例有HIV传播风险,75.5%(1 717/2 275)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感染率为8.7%(150/1 717)。在梅毒感染的HIV感染者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占11.3%(17/150),病毒载量为50~999拷贝数/ml占38.7%(58/150)和≥1 000拷贝数/ml占50.0%(75/1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a OR=2.04,95% CI:1.06~3.96)、同性性传播(a OR=1.53,95% CI:1.04~2.27)、HIV确证前性病史(a OR=1.98,95% CI:1.35~2.92)和病毒载量≥1 000拷贝数/ml(a OR=1.90,95% CI:1.09~3.30)为梅毒感染危险因素,已婚(a OR=0.47,95% CI:0.29~0.76)是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 结论:浙江省有HIV传播风险的HIV感染者的梅毒感染率较高,亟须开展HIV感染者分类管理和针对性强化干预,探索开展多病共防共治,加强HIV感染者梅毒筛查和治疗,降低HIV和梅毒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梅毒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直肠梅毒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临床上缺少检测组织梅毒螺旋体的商品化试剂。现报道2例直肠梅毒病例,患者均以消化道症状起病,肠镜检查提示直肠病变,但病理检查未能明确性质,通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在直肠组织中查见大量梅毒螺旋体片段,结合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为阳性,近期有同性无保护肛交史,支持直肠梅毒诊断,驱梅治疗后病情缓解。提示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可以作为特殊组织和器官感染梅毒螺旋体的补充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浙江省HIV感染者梅毒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随访>1年HIV感染者梅毒感染及相关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截至2022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浙江省、HIV确证时间>1年、年龄≥15岁HIV感染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病毒载量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梅毒感染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33 734例HIV感染者,梅毒感染率为5.6%(1 879/33 734)。在梅毒感染病例中,男性、25~34岁年龄组、未婚者、同性性传播者、外省户籍者和HIV确证前有STD史者的梅毒感染率分别为6.4%(1 774/27 934)、7.5%(640/8 543)、7.6%(1 025/13 423)、8.3%(1 239/14 862)、6.9%(214/3 080)和9.6%(602/6 2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a OR=2.19,95% CI:1.77~2.72)、25~34岁年龄组(a OR=1.80,95% CI:1.47~2.20)、同性性传播(a OR=1.67,95% CI:1.49~1.88)、外省户籍(a OR=1.26,95% CI:1.09~1.47)、HIV确证前有STD史(a OR=1.98,95% CI:1.78~2.20)为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已婚(a OR=0.79,95% CI:0.68~0.92)为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 结论:浙江省随访>1年HIV感染者的梅毒感染率较高,建议对男性、同性性传播和有STD史的HIV感染者加强梅毒监测和筛查频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均可型性行为方式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性角色类型现状,分析均可型的相关特征,为HIV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2—10月采用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的性角色、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性角色均可型相关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合格问卷回收1 125份,性角色被动型35.8%,主动型25.4%,均可型38.8%。不同性角色HIV、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2和2.181, 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婚/离异/丧偶( OR=6.095)、县城及其他地区居住( OR=2.284)、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 OR=2.469)、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 OR=6.095)、近6个月多性伴( OR=1.522)者的性角色均可型的可能大,年龄35岁以上( OR=0.386、0.446)、近1年参加社区活动( OR=0.583)者的均可型可能较小。 结论:当地MSM性角色以均可型占比较高,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大部分是均可型,更可能发生多性伴和商业性行为,此人群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发生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医师准确诊断先天性梅毒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广州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所有疑似、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以及2012年至2019年广州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排除先天性梅毒个案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学、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上报医师信息和治疗等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95例先天性梅毒中,35例(36.8%)报告准确。患儿年龄<30 d的报告错误占比[73.3%(44/60)]高于报告准确的51.4%(1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79, P=0.031);而报告准确与否在不同报告医院级别、报告医师专业、报告医师职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83、0.483、3.681,均 P>0.05)。母亲分娩时年龄≤24岁[调整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4.62]、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1∶8( aOR=7.56)、产时启动驱梅治疗( aOR=25.43)、妊娠期未进行驱梅治疗( aOR=14.12)、早产( aOR=8.97)等均可增加先天性梅毒的发生风险(均 P<0.01)。 结论: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率较低。母亲年龄小、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高、产时治疗或妊娠期未进行治疗、早产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可重点收集这些信息以协助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报道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3月收治的1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已报道的54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及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32例,58.2%)、偏侧肢体/面部乏力(25例,45.5%)、恶心呕吐(14例,25.5%)、头晕(11例,20.0%)、感觉障碍(10例,18.2%)、视物模糊(7例,12.7%)、癫痫发作(5例,9.1%)、听力下降(5例,9.1%)、耳鸣(5例,9.1%)、记忆力下降(3例,5.5%)、失语(3例,5.5%)、构音障碍(2例,3.6%)、跌倒发作(2例,3.6%)、睁眼乏力(2例,3.6%)、反应迟钝(1例,1.8%)、阿罗瞳孔(1例,1.8%)、脊髓痨步态(1例,1.8%)及发热(1例,1.8%)。51例具备完整血清学试验结果患者中,45例(88.2%)血清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1例(100.0%)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行脑脊液检查的34例患者中,25例(73.5%)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32例(94.1%)脑脊液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5例患者的颅内病灶以单发为主(43例,78.2%),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额叶(14例,25.5%)、顶叶(14例,25.5%)、颞叶(5例,9.1%)、额颞叶(3例,5.5%)、额顶叶(2例,3.6%)、顶枕叶(2例,3.6%)、豆状核(1例,1.8%)、斜坡(1例,1.8%)及中脑大脑脚(1例,1.8%)。30例(54.5%)患者被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疾病,误诊情况依次为胶质瘤(11例,36.7%)、转移瘤(5例,16.7%)、脑膜瘤(4例,13.3%)、其他不明原因颅内占位(4例,13.3%)、脑脓肿(3例,10.0%)、海绵状血管瘤(1例,3.3%)、颅内淋巴瘤(1例,3.3%)、听神经瘤及垂体腺瘤(1例,3.3%)。42例报道了驱梅治疗预后情况的患者中,41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死于脑疝。结论:树胶肿型神经梅毒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无明确诊断标准而常被误诊为颅内肿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占位病灶时应首先考虑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可能。经及时诊治,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梅毒血清固定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梅毒血清固定是指梅毒患者经过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持续不转阴的一种特殊血清学现象。梅毒血清固定的正确判断在临床上事关过度治疗和/或相对治疗不足。为进一步认识梅毒血清固定并建立和完善梅毒血清固定临床管理方案,解决临床医生对梅毒血清固定的疑惑,减轻梅毒血清固定人群的心理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传播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研讨,在梅毒血清固定的定义、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因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