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Pubchem、UniProt、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筛选五味甘露的活性成分及抗炎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7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细胞炎症模型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分析五味甘露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和药效成分.采用Discovery Studio Lib Dock软件将主要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取五味甘露抗炎成分125个,潜在抗炎靶点251个,得到核心靶点131个,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重要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20条相关通路,其中涉及基因较多的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通路,诸多通路均涉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核心靶点.五味甘露的醋酸乙酯相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NLRP3、IL-1β、TNF的表达,且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05.0±11.4)mg·g-1.LC-MS图谱分析和分子对接实验显示醋酸乙酯相中山柰酚、杨梅素、异荭草素、异槲皮苷和黄芪苷等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强度远远高于单味药材且其母核结构与NLRP3受体蛋白的7个氨基酸活性位点有显著的相互作用.结论 五味甘露抗炎的主要物质为黄酮类,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起到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钱英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8/3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原发性肝癌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2020年8月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门诊中药处方,整理后建立数据资料表,通过Excel2019对药物频次及性味归经进行分析;通过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医案分析模块对筛选出的中药处方进行核心药物分析,药对之间的共生性分析,药症关联分析及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处方108首,涉及中药188味,药物总频次为1 322.高频用药包括白花蛇舌草、黄芪、槲寄生、郁金、丹参等.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为主.药物关联中高频药物组合有郁金-水红花子、槲寄生-莪术等9对.药症关联分析中关联度较高的有"胃痛-丹参""癥瘕-赤芍、陈皮""耳鸣-南沙参、枸杞子、槲寄生""舌下络脉延长-莪术、水红花子、丹参"等.药物聚类分为3类潜在的药物群.结论 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多用清热药、补虚药、行气活血药,以槲芪散为主方随证加减,以清热解毒、疏肝解郁、逐瘀通络治其标,补气健脾、和血调肝、滋补肝肾治其本,可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槲芪方加减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大鼠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乏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研究槲芪方加减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大鼠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乏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 只大鼠中随机抽取 12 只作为健康组进行对照,37 只大鼠建立肝癌模型.建模过程中意外死亡 1 只大鼠,剩余 36 只大鼠建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以及联合组,每组 12 只.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联合组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基础上给予模型大鼠27 ml/kg槲芪方灌胃,2 次/d,共 24 周.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 VEGF、iNOS、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 ALT、AST、ALP水平均降低(P<0.05),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 ALT、AST、ALP 水平均高于联合组(P<0.05).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P<0.05),模型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及联合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 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细胞凋亡率低于联合组(P<0.05).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VEGF、iNOS、HIF-1α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 VEGF、iNOS、HIF-1α表达均升高(P<0.05),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比较,联合组 VEGF、iNOS、HIF-1α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槲芪方加减可提高肝癌TACE术后大鼠的免疫功能,通过抑制肝癌大鼠乏氧微环境中 HIF-1α、iNOS及 VEGF水平,改善乏氧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茎叶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建立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茎叶U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多个批次蒙古黄芪茎叶样品进行比较分析,为蒙古黄芪茎叶资源的利用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0nm,建立蒙古黄芪茎叶指纹图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MS)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同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批次蒙古黄芪茎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蒙古黄芪茎叶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 25个共有峰,并鉴定了其中13个色谱峰,均为黄酮类成分;建立了异槲皮苷、紫云英昔、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17批黄芪茎叶的相似度在0.933~0.987;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2大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蒙古黄芪茎叶品质评价方法,可为蒙古黄芪茎叶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辣木叶中2个新的黄酮苷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辣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IR,UV,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4-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6-O-(2E)-戊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黄芪苷(4)、槲皮素-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牡荆素(9)、异牡荆素(10)和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槲芪方加减对原发性肝癌正气不足、毒瘀内结证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槲芪方加减对原发性肝癌正气不足、毒瘀内结证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经TACE治疗的病例,按照是否服用中药斛芪方加减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斛芪方加减,每日1剂,两组共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并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0.23%,对照组为7.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并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LP、DBiL、TBiL较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GGT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54例患者中AFP下降13例(24.07%),对照组83例中下降29例(34.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槲芪方加减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正气不足、毒瘀内结证患者TACE后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发性肝癌(PLC,简称肝癌)分为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HCC-ICC混合癌,其中HCC占到PLC的85% ~90%以上[1].槲芪方为本人自拟的治疗PLC主要用方,疗效确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钱英槲芪方治疗肝癌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3BA113B04)作为国家“十二·五”课题由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国家临床(中医肝病)重点专科]进行实验与临床研究多年,其相关研究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发明专利.以下就本人运用槲芪方治疗PLC的临证经验加以介绍,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芪葵缓释片中6种活性成分在兔血浆中的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芪葵颗粒为参照,比较芪葵缓释片中6种成分在兔血浆内的药动学行为差异.方法 以地西泮作为内标建立兔血浆中黄芪甲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莫诺苷、马钱苷的LC-MS/MS检测方法.考察兔ig给予芪葵缓释片及芪葵颗粒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变化,并计算6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6种有效成分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黄芪甲苷Y=1.0×10-4 X-0.009 9 (r=0.999 7);莫诺苷Y=1.0×10-4X、0.038 7 (r=0.999 4)、马钱苷Y=3.0×10-5 X+0.008 7 (r=0.999 3)、金丝桃苷Y=1.0×10-3X-0.016 1(r=0.9990)、芦丁Y=5.0×10-4X-0.011 5(r=0.9994)、异槲皮苷Y=1.7×10-3 X-0.307 5 (r=0.999 2);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提取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兔ig给予芪葵缓释片及芪葵颗粒后,芪葵颗粒中莫诺苷、马钱苷、黄芪甲苷、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达峰浓度(Cm.)分别为(1.333±0.051)、(1.238±0.164)、(0.830±0.079)、(0.127±0.017)、(0.444±0.048)、(0.223±0.048) mg/L;t1/2分别为(3.848±0.311)、(3.822±0.757)、(4.982±1.140)、(3.730±0.298)、(4.732±0.642)、(5.132±0.901)h;AUC0~t分别为(3.069±0.307)、(2.891±0.943)、(2.079±0.306)、(0.313±0.068)、(1.087±0.177)、(0.496±0.129) mg·h/L.芪葵缓释片中莫诺苷、马钱苷、黄芪甲苷、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cmax分别为(0.985±0.130)、(0.961±0.175)、(0.693±0.101)、(0.094±0.012)、(0.354±0.045)、(0.201±0.037) mg/L;t1a分别为(4.691±0.337)、(5.62±1.640)、(6.408±0.707)、(4.103±0.341)、(6.048±0.882)、(5.803±0.590)h;AUC0~t分别为(5.191±1.046)、(6.168±1.250)、(4.293±0.823)、(0.485±0.103)、(1.840±0.432)、(0.924±0.190) mg·h/L.芪葵缓释片与芪葵颗粒相比,莫诺苷、马钱苷、黄芪甲苷、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69.1%、213.3%、206.5%、156.0%、169.3%、186.3%.结论 芪葵缓释片能显著提高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槲芪癥消汤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2.15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槲芪癥消汤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2.15的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细胞内p53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揭示该方可能的抗肿瘤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槲芪癥消汤处理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53的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槲芪癥消汤对HepG2.2.15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并可促进细胞凋亡,同时细胞内p53的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槲芪癥消汤能抑制肝癌HepG2.2.15细胞的增殖、侵袭,促进其凋亡,可能与促进细胞内的p53基因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连和黄芪治疗鼻咽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连和黄芪治疗鼻咽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黄连和黄芪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鼻咽癌相关靶点,应用R语言软件及Perl语言程序筛选出与黄连和黄芪的共同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应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成黄连和黄芪活性成分-鼻咽癌-靶点交集网络.通过R语言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因功能(KEGG)富集分析.采用MTT法对活性成分抗增殖效应进行体外验证.结果 共获得黄连和黄芪中19个活性成分,183个候选靶点,鼻咽癌相关靶点768个,两者匹配映射得到共同靶点95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 (AKT1)、原癌基因(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RELA、白细胞介素(IL)-6等,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蛋白激酶调节活性、DNA结合转录激活活性等生物过程,并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调控通路.MTT实验表明小檗碱和芒柄花黄素均能抑制人鼻咽癌CNE细胞增殖.结论 黄连和黄芪中的槲皮黄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小檗碱等多成分可能通过PI3K-AKT、MAPK等多个信号通路作用于鼻咽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