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 26.00±6.77、19.57±8.90 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视儿童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使用SS-OCTA测量黄斑区的CH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3个环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纳入右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并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HT与性别、年龄、屈光度、父母屈光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CVI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分别为(320±58) (315±55) (299±47)μm( F=2.77, P=0.065),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CHT薄( t=2.20, P=0.025),其余两两环区CH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黄斑中心凹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共9个区域的CHT相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不同区域=19.20, P<0.001),在内环区和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内环区=8.15, P<0.001; F外环区=43.11, P<0.001),均是鼻侧最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均与瞳孔直径相关( β=14.31, P=0.035; β=13.88, P=0.039);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相关( β=264.60、335.87、463.22,均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呈正相关( β=233.96、306.93、429.25,均 P<0.001),其中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与瞳孔直径呈正相关( β=18.32、17.56, P=0.023、0.027);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与性别有相关性( β=24.92、23.50, P=0.043、0.038);外环区的CHT与年龄呈正相关( β=10.71, P=0.025);与其余参数间无相关性。 结论::6~12岁正视儿童黄斑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薄,且内、外环区的鼻侧最薄。男性、年龄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CVI越大的儿童,黄斑各环区的CHT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学龄儿童远视流行病学及其正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远视是影响学龄儿童视力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眼病之一。由于基因、种族和环境等的影响,以及不同学者所做研究制定的标准不同,世界各地学龄儿童远视的患病率差异较大。笔者就学龄儿童远视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眼部结构和生长模式进行综述,探讨正视化机制以及一些远视儿童随年龄增长可以不再依赖眼镜而其他儿童需长期配戴眼镜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常儿童青少年黄斑厚度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青少年黄斑厚度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描述性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的正常儿童青少年284例(568眼),年龄4~17(10.1±2.8)岁,屈光度为-8.00~+6.00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其黄斑部直径6 mm范围内9个区域(A1-A9)的视网膜进行扫描并测量厚度。根据性别、眼别、年龄(≤10岁组、>10岁组)及等效球镜度(SE) (近视:SE≤-0.50 D;正视:-0.5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屈光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 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使用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分为远视、正视和近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屈光状态组间各生物学参数并分析影响各参数和屈光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 091名儿童各年龄组间的AL、SER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34, P<0.01; F=33.69, P<0.01; F=2.19, P=0.04),随年龄增加屈光状态向近视过度,AL增长且AL/CR增大;男生的K值小于女生,CR、AL和AL/CR均大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K值、CR、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8, P<0.01; t=-7.48, P<0.01; t=-8.08, P<0.01; t=-2.14, P=0.03);不同屈光度组间的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92.68, P<0.01; F=143.15, P<0.01),近视组AL和AL/CR数值较大;父母不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4 h、每周完成作业时间<20 h、每日睡眠时间>9 h的儿童AL更短,AL/CR值更低,屈光度更偏向远视或者正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更大、女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的6~12岁儿童可能更容易近视;更长的AL或更大AL/CR值则与较大的年龄、男性、更大的BMI、更高的身高、父母近视、更长的作业时间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有关。 结论:镇江市区6~12岁学龄儿童SER随年龄增加向近视化漂移,AL、CR和AL/CR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SER增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顺义区3~6岁儿童屈光状态与眼球生物性参数相关关系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对北京市顺义区11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R)、前房深度、角膜水平径(WTW),计算AL与角膜曲率半径的比值(AL/CR)。1%盐酸环喷托酯麻痹睫状肌后电脑验光,计算等效球镜度数(SE)。比较不同年龄和屈光状态儿童的眼生物学参数,并对SE及眼各生物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1 142名儿童完成检查,年龄为(4.52±0.87)岁,包括3岁119人,4岁487人,5岁362人,6岁174人。其中男童554人,女童588人。受检儿童SE为(1.19±0.81)D,AL为(22.27±0.67)mm,角膜曲率半径为(7.73±0.25)mm,前房深度为(3.33±0.67)mm。3、4、5、6岁的受检儿童平均SE分别为1.18、1.19、1.21、1.13 D。SE与AL、AL/CR、前房深度均存在相关性( r=-0.350,-0.542,-0.083;均 P<0.05),SE与WTW、角膜曲率半径无相关性( 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儿童中,近视、远视、高度远视儿童的SE与AL、AL/CR相关性较正视儿童强;年龄越大的儿童的SE与AL、AL/CR相关趋势越强。SE与AL、AL/CR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SE=10.64-0.42·AL、SE=21.48-7.043·AL/CR。 结论:北京市顺义区3~6岁儿童的屈光度数变化较小,近视儿童表现为AL更长,前房更深,角膜略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12岁儿童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多光谱视网膜屈光地形图(MRT)测量4~12岁儿童不同区域周边视网膜的离焦量(RPRE),探讨RPRE与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长沙湘江爱尔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4~12岁儿童170例,根据屈光状态分为轻度近视组78例,轻度远视组49例,正视组43例。所有儿童在充分散瞳后,运用带状检影镜检测屈光度数,并以等效球镜度(SE)记录;运用Lenstar LS900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D)、晶状体厚度(LT)、角膜曲率度数(K1、K2)和散光(AST=K2-K1);采用MRT测量儿童不同区域的RPRE并汇总得出其平均值,记录如下:周边视网膜总RPRE的平均值(TRVD)、0°~15°周边视网膜的离焦量平均值(RDV-15°)、周边视网膜15°~30°方向的RPRE平均值(RDV-30°)、周边视网膜30°~45°方向的RPRE平均值(RDV-45°),所有检测结果均取右眼。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偏心度RPRE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屈光度与RPRE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不同偏心度RPRE与眼球生物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偏心度15°~45°范围,低度近视儿童RPRE为远视性离焦,且RPRE随着偏心度增大而增加;相反,低度远视儿童RPRE为近视性离焦,且RPRE随着偏心度增大而减少;正视儿童偏心度30°以内的屈光状态与黄斑中心凹处的屈光状态基本相同,而偏心度30°~45°时,RPRE随着离黄斑中心凹距离增大而增加,且为远视性离焦;偏心度0°~15°时,RPRE与AL均无相关性( P>0.05)。偏心度15°~30°和30°~45°时,RPRE与AL呈正相关( r=0.33、0.40,均 P<0.001)。偏心度0°~15°时,RPRE与眼生物学参数无相关性( P>0.05);偏心度15°~30°和30°~45°时,AL是RPR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4~12岁低度近视和正视儿童RPRE为远视性离焦,低度远视儿童RPRE为近视性离焦,且在偏心度15°~45°范围内RPRE可能与儿童轴性近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屈光状态学龄期儿童角膜前表面区域Q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我国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通过正切曲率半径计算各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分析不同屈光状态下各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的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期儿童192例,以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按右眼等效球镜度(SE)分成中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正视组、低度远视组、中度远视组这5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其角膜形态,通过正切曲率半径计算鼻侧(315°-45°)、上方(45°-135°)、颞侧(135°-225°)、下方(225°-315°)这4个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角膜Q值差异和各区域角膜Q值在不同屈光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E和角膜Q值的相关性。结果::鼻、上、颞、下4个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50±0.13、-0.62±0.15、-0.31±0.10、-0.42±0.18,4个区域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5.19, P<0.001),颞、下、鼻、上4个区域角膜前表面变平坦趋势依次增快。不同屈光组间仅鼻侧、下方角膜前表面Q值存在差异( F=6.00, P<0.001; F=2.95, P=0.022)。随着SE的增加,鼻侧、下方角膜Q值变小,呈负相关( r=-0.38, P<0.001; r=-0.16, P=0.031)。不同屈光组在上方和颞侧2个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组的鼻颞侧Q值差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F=10.40, P<0.001),且随SE的增加,鼻颞侧Q值差异增大,二者有相关性( r=-0.42, P<0.001)。 结论::学龄期儿童各区域的角膜前表面Q值存在差异,不同屈光状态的鼻侧及下方角膜Q值、鼻颞侧差值均存在差异,且均与SE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屈光度的儿童矫正屈光不正时需考虑各区域角膜Q值,以提高成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与黄斑血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与黄斑区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灌注区(FAZ)大小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宁德市医院视光门诊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50例(100眼)。所有患者行身高、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检查后,行眼轴测量和OCTA检查。按照等效球镜度(SE)大小分为正视及轻度近视组(-3.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12岁儿童眼轴长度、晶状体屈光力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12岁儿童屈光参数发育特点,分析其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600例(1 200眼),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并计算晶状体屈光力。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为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按SE分成5组,分别为远视组、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屈光力与各屈光参数的关系。 结果::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SE( F=131.5, P<0.001)及晶状体屈光力( F=276.4, 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眼轴长度( F=235.02, P<0.001)、前房深度( F=228.7, 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角膜曲率( F=0.01, P=0.66)变化稳定。3组SE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r=-0.80、-0.85、-0.81,均 P<0.001),与晶状体屈光力呈正相关( r=0.98、0.92、0.91,均 P<0.001)。轻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存在相关性( r=-0.545、0.601, P<0.001);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存在相关性( r=-0.675、0.784, P<0.001)。矫正年龄和性别后,眼轴长度解释了SE 73.6%的变异,晶状体屈光力可解释SE 86.5%的变异。 结论::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屈光力是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