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光对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的抑制作用及其视锥细胞密度变化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52±0.09)D,眼轴增长(0.06±0.00)mm;白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66±0.07)D,眼轴增长(0.13±0.0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蓝光组豚鼠视网膜背侧和腹侧M视锥细胞密度小于白光组,背侧和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大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3、52.23、42.09、25.02,均 P<0.05)。蓝光干预后近视延缓与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增加呈强正相关( r=0.95, P<0.01)。蓝光组视黄酸含量、RAR-β和MMP-2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减少,TIMP-2和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3、7.45、3.72、6.19、9.03,均 P<0.05)。蓝光组巩膜厚度为(125.0±7.8)μm,较白光组的(102.0±6.3)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3, P<0.05)。 结论:蓝光可抑制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豚鼠屈光度的改变可能通过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变化影响视网膜视黄酸及巩膜胶原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365, 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53.750, P<0.001)。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3.576, 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05, P=0.900; F组别=0.973, 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08.302、27.407,均 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屈光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 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后的屈光状态改变,探讨ROP患儿屈光状态与注药次数、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诊断为"2型ROP阈值前病变"的患儿64例(127眼)。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按需行IVC治疗,以治疗次数分为注药0次(A组)共22例(43眼)、注药1次(B组)共30例(53眼)、注药2次(C组)共18例(31眼),在其矫正胎龄3、6、12个月时,观察屈光状态,记录等效球镜度(SE)、散光、眼轴、视网膜血管分区等情况。3组SE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散光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SE与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及视网膜血管分区的关系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矫正胎龄3个月和6个月时,3组SE及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SE及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59, P=0.002; H=7.39, P=0.02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P=0.007),A组与C组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屈光不正发生率、近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6, P=0.011)。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8, P=0.008; χ2=6.82, P=0.009)。矫正胎龄3个月时,SE与孕周( r=-0.18, P=0.043)、出生体质量( r=-0.19, P=0.032)、眼轴( r=-0.26, P=0.003)、视网膜血管分区( r=-0.20, P=0.023)均呈负相关;矫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SE与眼轴呈负相关( r=-0.30, P=0.001)。 结论::矫正胎龄12个月时,IVC治疗后ROP患儿远视储备低于自发消退的ROP患儿,重复注药对ROP患儿短期屈光状态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学校的健康儿童青少年视网膜OCT数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 P2.5~ P97.5及均值±1.96标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 2、0.79~2.64 mm 2、0.01~0.51mm 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相关性( 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 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 r=-0.099、-0.020、-0.005、-0.007,均 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141, 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022、0.045、0.414,1.486,均 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 r=-2.192, 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 r=-1.066, P=0.002)。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屈光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 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使用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分为远视、正视和近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屈光状态组间各生物学参数并分析影响各参数和屈光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 091名儿童各年龄组间的AL、SER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34, P<0.01; F=33.69, P<0.01; F=2.19, P=0.04),随年龄增加屈光状态向近视过度,AL增长且AL/CR增大;男生的K值小于女生,CR、AL和AL/CR均大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K值、CR、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8, P<0.01; t=-7.48, P<0.01; t=-8.08, P<0.01; t=-2.14, P=0.03);不同屈光度组间的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92.68, P<0.01; F=143.15, P<0.01),近视组AL和AL/CR数值较大;父母不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4 h、每周完成作业时间<20 h、每日睡眠时间>9 h的儿童AL更短,AL/CR值更低,屈光度更偏向远视或者正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更大、女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的6~12岁儿童可能更容易近视;更长的AL或更大AL/CR值则与较大的年龄、男性、更大的BMI、更高的身高、父母近视、更长的作业时间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有关。 结论:镇江市区6~12岁学龄儿童SER随年龄增加向近视化漂移,AL、CR和AL/CR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SER增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睡眠剥夺对豚鼠离焦性近视及视网膜多巴胺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睡眠剥夺(SD)对豚鼠光学离焦性近视(LIM)形成及视网膜近视相关信号因子多巴胺(DA)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2022年3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0只21日龄三色豚鼠分为LIM组和LIM+SD组,予以右眼离焦处理,左眼为自身对照,所有实验动物予以14 d正常睡眠环境或每天SD处理20 h。每组进行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生物学参数测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视网膜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计算DOPAC/DA比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酪氨酸羟化酶(TH)分布及表达。豚鼠左右眼屈光参数及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LIM组与LIM+SD组间屈光参数及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离焦眼视网膜DA含量分别与眼球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LIM组对照眼与LIM+SD组对照眼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LIM组离焦眼相比,LIM+SD组离焦眼的近视程度更深、眼轴延长更长( t=5.63, P<0.001; t=-3.87, P=0.001)。2组豚鼠离焦眼视网膜DA、DOPAC含量均低于自身对照眼(LIM组: t=-8.64, P<0.001; t=-13.03, P<0.001;LIM+SD组: t=-11.72, P<0.001; t=-16.32, P<0.001),其中LIM+SD组离焦眼视网膜DA、DOPAC含量均较LIM组更低( t=5.35, P<0.001; t=3.80, P=0.002),而DOPAC/DA比值升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60, P=0.003)。豚鼠离焦眼视网膜DA含量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相关性( r=0.93, P<0.001; r=-0.77,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H阳性反应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内核层,外丛状层可见少量着色;与自身对照眼相比,豚鼠离焦眼视网膜染色均减弱。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离焦眼视网膜TH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眼(LIM组: t=-40.25, P<0.001;LIM+SD组: t=-17.64, P<0.001),但LIM组与LIM+SD组离焦眼视网膜TH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D对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的屈光发育无明显作用,但能促进豚鼠LIM进展,可能通过加快DA代谢而不影响DA合成水平,降低DA含量,促进近视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婴幼儿及儿童的屈光状态发育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视眼在我国呈高发态势,且发病趋于低龄化,儿童视力健康保护的严峻性日显突出。人眼的屈光状态发育是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婴幼儿的屈光特点与成人相比差异较大。本文着重介绍婴幼儿及儿童屈光状态发育的自然进程,并分析眼部屈光要素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角膜地形图状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术后儿童角膜地形图的改变。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行激光光凝术后的ROP儿童25例(50眼)为ROP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儿童23例(46眼)为对照组。2组儿童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分析时转换为LogMAR视力。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儿童的各种角膜参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角膜曲率的最大值(K1)和最小值(K2)、平均角膜曲率(Avg);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的陡峭半径(rs)、平坦半径(rf)、非球面参数(e)。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ROP组儿童BCVA(LogMAR) (0.24±0.25)较对照组儿童(0.07±0.10)差,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0, P=0.003)。ROP组儿童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屈光力均比对照组儿童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1(角膜前表面3、5、7 mm,角膜后表面3、5、7 mm): t=3.139、3.050、2.710,-4.216、-3.821、-2.474;K2: t=2.816、2.688、2.286,-4.252、-3.883、-3.178;Avg: t=3.190、3.041、2.649,-4.848、-4.271、-3.121。均 P<0.05]。ROP组儿童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形态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f(角膜前表面6、8 mm,角膜后表面6、8 mm): t=3.395、3.354,-4.427、-4.613;rs: t=2.928、2.807,-4.055、-4.175;e: t=3.437、3.991,2.268、4.355,均 P<0.05]。 结论::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是研究ROP激光光凝术后全角膜发育方面的有利工具。ROP激光光凝术后早产儿儿童与足月产儿童相比,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屈光力更大,BCVA更差,在视觉发育过程中更易发生屈光不正等视功能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q13微缺失胎儿超声表现及出生后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q13微缺失胎儿超声表现及生后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通过羊膜腔穿刺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array,SNP-array)分析确诊的23例2q13微缺失胎儿。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这些胎儿的产前诊断指征、宫内超声表现、产前诊断结果及生后随访结果。结果:(1)23例2q13微缺失病例产前诊断指征分别为7例(30.4%)血清学筛查高风险,6例(26.1%)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2例(8.7%)胎儿心脏畸形,2例(8.7%)孕母高龄,2例(8.7%)胎儿脉络丛囊肿(其中1例同时合并血清学筛查高风险),1例(4.3%)胎儿鼻骨部分融合欠佳,1例(4.3%)无创产前检测提示性染色体异常,1例(4.3%)胎儿梗阻性多囊肾,1例(4.3%)胎儿室管膜下囊肿,1例(4.3%)胎儿生长受限。(2)胎儿宫内超声表现:6例(26.1%)NT增厚,4例(17.4%)胎儿生长受限,2例(8.7%)心脏畸形,2例(8.7%)脉络丛囊肿,1例(4.3%)羊水过少,1例(4.3%)鼻骨部分融合欠佳,1例(4.3%)长骨偏短,1例(4.3%)羊水多伴腹围大,1例(4.3%)腹围大、长骨短、脑室室管膜下囊肿,1例(4.3%)梗阻性多囊肾;余6例(26.1%)未见异常超声表现。(3)产前诊断结果及溯源:3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余19例未见异常。羊水SNP-array结果提示缺失范围为104~1 745 kb。10例行亲本验证,证实4例遗传自母亲,5例遗传自父亲,1例新发变异。(4)妊娠结局及随访:4例(17.4%)引产终止妊娠,19例(82.6%)活产分娩。19例活产儿均进行电话及儿童保健随访,中位随访年龄为3岁(9~58.8月龄),除2例出生后未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余17例存活新生儿均进行筛查且未见异常。5例随访发现生长发育异常:1例1岁6月龄轻度语言发育迟缓,1例3岁26日龄轻度语言发育迟缓,1例1岁6月龄语言发育迟缓,1例3岁散光,1例2岁6月龄双眼屈光不正;余14例婴幼儿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结论:2q13微缺失胎儿超声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遗传自亲本,生后随访应关注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注接触镜在儿童特殊类型屈光异常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期视功能处于发育阶段,屈光不正发生率较高。对于超高度近视眼、超高度屈光参差、无晶状体眼等特殊类型屈光异常,常规配戴框架眼镜治疗易造成像差和周边视物变形,影响患儿视功能发育,甚至导致难治性弱视。本文从接触镜治疗超高度屈光不正、屈光相关难治性弱视、光敏异常相关屈光不正3个方面,指出接触镜在儿童特殊类型屈光异常治疗中的优势,以期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扩大接触镜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临床儿童屈光不正的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