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MID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淮北矿工总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接受MIDCS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7.5±10.2)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左心房黏液瘤1例。20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中均采用TEE监测。麻醉诱导后TEE检查修正诊断,指导建立体外循环,开放升主动脉前指导心腔排气;术中,于病变处理完成后即时TEE监测心内血流、瓣膜及心功能情况;于手术操作完成、心脏复跳后,应用TEE评价手术疗效,以无残余分流、瓣周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治愈。结果:经术中引导,20例患者均准确置于引流管、排空心脏。经TEE检查修正诊断5例:1例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术中发现另有一小的房间隔缺损,术中一并予以修补;1例房间隔缺损者房水平仅有微量分流,无需处理;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三尖瓣前叶裂,均行瓣叶修复后再予三尖瓣成形术;另1例则排除了左心房血栓。病变处理完成后,因术中TEE即时评估疗效不满意而更改手术方式2例: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瓣膜关闭不满意者改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者改行胸骨正中切口继续修补。另有2例术毕即时通过TEE发现低心排血综合征,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全组未见食管损伤和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无残余分流、瓣周漏及少量以上反流,黏液瘤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LVEF为54%~69%(61.40%±3.65%),与术前[44%~67%(58.70%±5.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6, P<0.05)。本组患者治愈率100%。 结论:术中TEE监测应用于MIDCS中,在补充修正诊断、引导体外循环建立、手术操作完成后监测心内排气、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飞行员卵圆孔未闭合并脑软化灶1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飞行员卵圆孔未闭导致脑软化灶的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结论,探讨航空医学鉴定结论应把握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卵圆孔未闭合并脑软化灶飞行员的临床表现、头颅MRI、经胸心脏超声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28岁,歼击机飞行员,无临床症状及不适主诉,体检时头颅MRI示左颞极蛛网膜囊肿(2.18 cm×1.11 cm),左额叶脑软化灶(1.80 cm×3.50 cm×3.30 cm)。入院后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及发泡试验,检出卵圆孔未闭。局麻下行卵圆孔封堵术,术后恢复良好,无不适。复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室间隔及左室壁心肌回声正常,室壁厚度、运动幅度未见异常,室壁运动协调。房间隔中部可见封堵器强回声,封堵器位置正常。航空医学鉴定结论:特许飞行合格。结论:飞行员脑软化灶或脑梗死应注意卵圆孔未闭筛查,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应定期复查及随访;当其临床无症状、体征,动态心电图、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无心律失常,影像学检查无残余分流、瓣膜关闭不全和封堵器磨蚀且位置正常等,且心脏功能、储备功能、调节功能正常,离心机及加压呼吸检查正常且无心律失常,地面观察时间不短于6个月时,可予以特许飞行合格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原地区婴幼儿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估高原地区婴幼儿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患儿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28例2岁以下cAVSD合并PAH的患儿进行一期矫治,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5~21.0)月,体质量(2.5~11.0)kg,其中合并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患者15例,设为A组.合并轻度及正常肺动脉压患者13例,设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带管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整体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并进行随访.术中采用改良单片法3例,双片法25例,术中直接缝合左侧房室瓣瓣裂孔17例,裂孔补片加宽及腱索移植1例,行左房室瓣后瓣瓣环成形3例.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Rastelli分型、唐氏综合征、共同瓣返流和室间隔缺损大小数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与B组比较,A组患儿呼吸机带管时间明显变长(P<0.05),其他指标如ICU住院时间、整体住院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与A组比较,B组轻度左侧房室瓣返流比例较低(P<0.05),其余项目室间隔残余分流、中重度左侧房室瓣返流、右侧房室瓣返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术后早期死亡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所有患儿的随访时间为(8±3)年,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统计结果为: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8例、中度5例、重度2例,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19例、中度4例、重度2例,2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均接受再次瓣膜修复/置换术,全组存活病例均无左室流出道狭窄,三尖瓣重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2例.A组的三例死亡病例根据患者在监护室最后一次超声评估结果为二尖瓣重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1例、轻度反流1例.结论 高原地区的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其肺血管病变早、肺动脉高压进展快,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避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瓣膜成型的确切效果,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的手术修复效果是导致术后死亡及中远期再次手术干预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改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改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膜周型VSD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组)和传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术后指标,同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指标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且两组患儿在治疗后3、6、12个月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在心率失常、术后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较传统室间隔缺损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段,术后并发症少,患儿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法封堵室间隔缺损(VSD)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0例VSD伴右冠瓣膨出的患儿(男22例,女18例)作为研究对象,行经导管介入治疗.术前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心血管造影诊断为VSD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术中经导管将封堵装置安装关闭VSD,通过造影及TTE检查有无残余分流,有无引起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或使原有主动脉瓣反流加重,采用体表心电图评估介入封堵是否影响传导系统.术后通过TTE和体表心电图对患儿进行随访,重点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和有无心脏传导阻滞.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0例患儿年龄(5.1±3.2)岁,体重(20.6±10.7) kg,缺损分流口直径(3.3±0.9)cm.即刻操作成功率为100%(40/40),3例(8%)出现细丝残余分流.围手术期无死亡、心包填塞、重要脏器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重大手术并发症,后续随访发现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3例残余分流消失,未出现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各型房室传导阻滞,仅出现1例新发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8±0.5)cm,封堵后(3.7±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P=0.043).封堵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4±0.3)cm,封堵后(2.2±0.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P=0.045).封堵前左心室射血分数(67.8±4.7)%,封堵后(68.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7,P=0.657).封堵前PR间期(125.6±14.7) ms,封堵后(122.6±14.2)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P=0.132).封堵前QRS间期(75.4±10.4)ms,封堵后(79.8±11.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7,P=0.028).结论 VSD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的患儿行介入封堵术对主动脉瓣膜活动影响小,可以考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如适应证及方法学合适,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二尖瓣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及继发性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文中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含房室管畸形病例)45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3.5%)术后出现机械性溶血(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二尖瓣少量返流3例、中量返流9例、大量返流4例,其中12例二尖瓣返流束为高流速(Vmax>4m/s).根据溶血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2组:再手术组(n=10)确诊溶血后1周内接受再次二尖瓣成形术;保守治疗组(n=6)予以血液透析、输血、利尿、碱化尿液、护肝、口服美托洛尔等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随访2~36个月,平均(16.0±7.5)个月,对比患者术后心脏超声结果、溶血症状改善程度、心功能水平等.结果 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再手术组全部患者症状迅速消退,痊愈出院;保守治疗组4例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3~11周接受再次手术治疗(行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3例),术后痊愈出院,另外2例患者长期保守治疗.接受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维持在I~II级,复查心脏超声显示二尖瓣微量返流10例,少-中量返流3例,无机械性溶血复发;2例长期保守治疗患者,轻中度贫血,尿胆原1+~2+,二尖瓣返流中量,心功能II级,处于亚临床溶血状态.再手术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二尖瓣返流量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手术组的再次干预发生情况(0 vs 66.7%)及溶血/亚临床溶血发生情况(0 vs 100%)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性溶血多发生在二尖瓣成形术后早期,超声可发现具有高剪切力的二尖瓣残余返流,可结合临床血管内溶血症状进行诊断.手术是影响溶血的重要因素.术后出现溶血基本可判定手术失败,应尽早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是最佳选择,保守治疗通常效果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97例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胸壁三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8-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1例;年龄20~73岁,平均(58±17)岁.所有患者患有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其中鲁登巴赫综合征3例,合并心房颤动1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0例.手术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行心肌保护,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结果:本组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肾功能不全4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中扩大切口1例,均顺利恢复.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5±45)min;平均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2±41)min;平均手术时间(238±57)min.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9±11)h,平均ICU停留时间(28±13)h,术后平均引流量(278±86)ml,平均住院时间(9.5±3.8)d.术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降低(P=0.112),术后左心房明显缩小(P=0.046);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P=0.039).置换后的人工瓣膜和成形后的自体瓣膜均正常关闭,无瓣周漏,无狭窄或关闭不全.随访3~72个月,全部病例中,5例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表现,余无其他并发症或死亡.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在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J-Valve瓣膜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高危单纯主动脉瓣反流多中心研究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5月国产J-ValveTM经心尖TAVI治疗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瓣反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并对术后早期结果进行分析.共纳入82例患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62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4例.男55例、女27例,年龄61~ 90 (73.8±6.3)岁.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评分10.0%~44.4%(17.5%±8.1%),所有患者均使用-ValveTM系统行经心尖途径TAVI.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出院前复查多层螺旋CT.结果 手术中转开胸为体外循环下手术3例,术后1周因瓣周漏、心功能降低开胸1例,瓣膜手术植入成功率95.1% (78/82),器械成功率93.9% (77/82).住院期间因中度瓣周漏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后82.1% (64/78)患者微量或者没有残余主动脉瓣反流;16.7% (13/78)例患者轻度瓣周漏,7.6% (6/78)例患者因Ⅲ°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起搏器.左心室手术末期容积由术前的(197.7±66.8)mL减少至术后1个月的(147.2±53.3)mL (P<0.05);术后1个月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9.5±4.1)mm Hg.结论 应用J-Valve system治疗高危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血流动力学表现和临床预后良好,证实了应用J-Valve瓣膜经心尖途径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期行胸腔镜辅助切口二尖瓣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退行性心脏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我中心同期开展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下完成二尖瓣成形术(MVP)和三尖瓣成形术(TVP)在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中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确诊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共118例,二尖瓣轻度狭窄并中至重度关闭不全,伴继发性右心室扩张或肺动脉高压,三尖瓣中重度功能性返流,超声测量舒张期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21 mm/m2;或同时出现二尖瓣和三尖瓣病变对应的临床症状;评估有同期进行MVP和TVP手术指征.其中68例采用传统正中开胸手术作为对照组,另50例接受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手术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右室内径、肺动脉压力、二尖瓣和三尖瓣残余返流量和心功能分级,随访中位时间28.9个月,比较两组中期并发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x2=4.230,P<0.05),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t=7.658,4.659,P<0.05),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降低(t=25.639、5.659,P<0.05),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呼吸机时间延长(t=-3.757、-3.658、-3.325,P<0.05).两组术后10 d的LVEF值较前升高,右室内径和肺动脉压力下降,心功能分级改善(t=4.469,P<0.05),左室内径变化不明显(t=0.965,P>0.05);但两组术后LVEF值、右室内径、肺动脉压力、心功能分级、左室内径、二尖瓣和三尖瓣残余返流量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5,P>0.05).随访两组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期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MVP和TVP在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创成形技术治疗心脏手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心脏手术后远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中期疗效,明确瓣叶补片扩大在三尖瓣成形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心脏术后远期重度或极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微创成形手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女性63例,年龄(53.6±12.4)岁(范围:15~75岁).三尖瓣手术与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6.0±7.3)年(范围:0.2~35.0年).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分别为(77.3±17.2)mm和(61.0±8.4)mm.三尖瓣反流为重度或极重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为(19.0±10.3)cm2.采用右侧胸壁打孔和全胸腔镜技术,行心脏不停跳下三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技术包括瓣叶补片扩大、瓣环植入、人工腱索重建、乳头肌松解、双孔法等.记录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输血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超声心动图.通过微信、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65例患者顺利完成三尖瓣成形,20例患者因三尖瓣人工瓣膜衰败及三尖瓣成形失败改行三尖瓣置换.住院期间死亡5例(5.9%),1例患者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其余7 9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并全部获得随访.术后住院时间为7 . 0( 5 . 5 )d[ M( QR )],机械通气时间为18.0(16.2)h,ICU停留时间为68.0(75.5)h.41.1%(35/85)的患者未输注任何血制品.出院复查超声心动图,三尖瓣反流重度4例,中度9例,无或轻度67例,残余三尖瓣反流面积为(2.8±3.5)cm2(范围:0~19.1 cm2).术后随访1~3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1例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瓣周漏,另1例死于顽固性右心功能不全.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1例,因人工瓣膜感染和机械瓣梗阻再次入院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再次置换各1例,无再次三尖瓣手术患者.结论 全胸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心脏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瓣叶补片扩大技术可使之前无法修复的病变获得理想的成形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