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卫生资源供给结构与医疗费用增长结构差异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福州市卫生资源供给结构与医疗费用增长结构差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医院规模分类的标准,将中型和大型医院配置的卫生资源归为优质性卫生资源,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卫生资源和床位<200张医院的卫生资源统归为基础性卫生资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福州市两类卫生资源配置和供给现状;利用结构分解法分解该市2016年至2019年住院费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住院费用增长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综合福州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需求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将12个区/县划分成3类区域。一、二类区域配置的优质性卫生资源医疗机构数占全市总数的78.95%,其中,仅GL和TJ两区配备的住院床位达全市优质性住院床位总数的44.29%,三类区域配置则主要以基础性卫生资源为主。2016年至2019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结构分解发现,规模效应是首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贡献次之,费用膨胀效应贡献率最小,说明住院服务利用增加是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主成分回归结果显示,优质卫生资源供给的增加对住院费用增长呈现正向拉动作用,其中,大医院床位的扩张对费用膨胀效应具有正向影响( β1=0.421, P<0.001)。基础卫生资源的配置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能够起到一定收敛作用,而县区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负向影响患者的就诊流动(每千人口床位 β2=-0.303, P<0.001)。 结论:卫生资源供给结构与费用增长结构紧密相关。建议差异化配置优质和基础性卫生资源,优化资源供给结构。加强对基础性卫生资源的投入,增强相关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居民就医流向,引导医疗费用的合理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香港医院管理局弥合公立医疗服务供需差距的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香港医院管理局正面临着资源供给总量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为有效应对挑战,弥合供需差距,香港医院管理局依托管理体制优势,持续加大基本建设力度,提升所属公立医疗机构的承载能力和容量;积极推动服务模式重构,持续提升诊疗服务体验、服务质量和效率;细化拓展与私营机构、社区的协作来分流需求,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水平。香港医院管理局的有关管理实践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及其办医主体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慧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未来十年是健康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积极构建与实施智慧健康管理,将是健康管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虽然目前健康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健康体检的检前问诊与个体化体检方案的制定、检中相关检查的实施与健康状态数据的获取及健康状态的评估与干预方案的制定、检后干预方案的实施、监测随访与干预效果的动态评价,都已朝着智慧化方向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尚处于智慧健康管理的初级阶段。未来需要继续围绕服务受检者、医护人员、管理者三个方面进行智慧健康管理的研发与建设。预计到2030年,智慧健康管理将有长足进展,届时对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机构、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智慧健康管理将凸显医生的个人价值,有助于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增加、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模式和流程重构与优化,促进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分区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生态管理分区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基础,对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测算2020年粮食生产、产水、固碳、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以及休闲娱乐等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进一步融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分层,最终利用象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定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黄河流域六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需求则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供需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用地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2)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受到人类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影响,综合供给高值区分布在黄河流域南部生态本底较好的区县,综合需求高值区分布在郑州、西安、济南等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县.(3)将黄河流域划分划定为五类生态管理分区:A生态潜力型分区,需要挖掘生态系统服务潜力,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利用效率.B生态改善型分区,需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C生态保护型分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减少外来干扰.D生态调节型分区,需要维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E生态协调型分区,需要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生态水文调节服务的石家庄雨涝灾害供需匹配分析与街区规划干预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在雨涝灾害威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基于生态系统水文调节服务供需匹配分析的规划防涝优先干预区识别,为高效降低城市雨涝风险、利用规划措施防涝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科学支撑.运用数据叠置、水文模拟及公式计算法,将城市原生雨涝供给能力与雨涝需求水平统一至同一评估体系中.结合降雨量、下垫面类型,运用径流曲线模型对街区地表径流调节率进行计算,生成供给能力评估结果;以GIS水文模拟结果计算得出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指数生成需求水平评估结果.根据石家庄中心四区3a一遇、50a一遇情景供需匹配结果,划定城市街区尺度的规划干预等级,并分类提出相应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中心四区低供给高需求街区在3a一遇降雨情景下以点状聚集分布;50a一遇降雨情景下,在京广铁路线沿线呈现纵向聚集形态.同时,在两种降雨情景下,规划干预高等级街区均集中出现于桥西区苑东街道、彭后街道、东华街道,长安区长丰街道、建北街道,裕华区裕翔街道、建华南街道.根据规划干预等级、供需相对关系及供需失衡原因,分别提出3a一遇、50a一遇降雨情景下的九类规划干预策略,为城市雨涝灾害的规划应对提供优化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陕西省41家医院护理人员延续护理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陕西省 41 家医院护理人员延续护理知信行的现状及知信行水平分类,了解延续护理障碍因素,为构建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 41 家医院 2288 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延续护理知信行问卷及障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潜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85 名护理人员完成研究.陕西省护理人员延续护理知信行总分为(134.96±23.75)分,处于中等水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率分别为 72.44%、80.64%、76.98%,态度较积极,知识和行为尚需提高;聚类分析发现,2085 名护理人员最佳潜类别数为 2,分别命名为低分组(n=1596,76.55%)和高分组(n=489,23.45%).两类护理人员在护理相关培训、电话随访、网络平台、护理专家门诊、家庭访视、患者俱乐部、医院类别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 7 项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护理相关培训、电话随访、网络平台和患者俱乐部能够影响护士延续护理知信行的潜类别分类(均P<0.05).实施延续护理前 3 位障碍因素分别为人力资源不足(93.81%)、社区服务供给不充分(93.57%)、缺乏规范的延续护理流程(93.09%).结论 陕西省 41 家医院护理人员延续护理知信行为中等水平,态度较积极,知识和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规范,聚类分析挖掘的结果提示管理者有必要对不同类别的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延续护理服务方式培训,本研究结果可为构建陕西省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多元化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我国东北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水、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物资,其供给均主要源于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资源需求量激增,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趋于紧张.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优化基础资源配置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态系统供需关系研究已较为广泛,但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水-能源-粮食关系视角,首先,借助InVEST模型、供需指数(SDI)、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产水(WY)、固碳(CS)和粮食(FP)供需服务时空格局、相关性和空间匹配模式;其次,基于省级、市级、县级、流域、格网5种不同空间尺度,进一步探究了各服务的空间尺度效应,并确定资源管理的最优空间尺度;最后依据"分区控制-分类策略-分级治理"理念提出了一种水-能源-粮食集成管理方案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东北地区的供给服务中WY和FP为上升态势、CS为下降态势,就空间分布来看,WY和CS大致为"东高西低",FP则是"西南、东北高,西北、东南低";需求服务中WY、CS和FP均为上升态势,空间上大致呈"中间高四周低"分布.(2)WY和FP的SDI上升,CS则相反;不同尺度下的SDI具有空间异质性,县域尺度最为显著.(3)FP为主要功能分区,重点管控为主要分类,亟待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本研究对区域基础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科学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东北地区生态系统供需服务匹配以及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路径选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是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动力来源,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新的引擎.追求国外先进医疗技术、境外优质医疗服务吸引、境内外医疗消费价差巨大、国内政策、法律与制度限制等吸引国内医疗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加医疗消费供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消费环境、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等措施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三生用地"的四川丘陵区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供需格局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6/1
科学评估乡镇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乡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定量核算以及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以四川丘陵区 215 个典型乡镇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三生用地")分类系统和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了乡镇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及供需格局特征,并引入和弦图清晰表达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聚集特征,总体上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ESV高于北部和中部,中部地区ESV最低同时,ESV热点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冷点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北.(2)2015 年,研究区 ESV 为 62705 元·hm-2,以调节服务为主(75.69%),其次为食物生产(9.07%)和生境服务(6.45%).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导的乡村"三生用地"格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四川丘陵区ESV偏低,提升生态用地的数量与质量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对 ESV 的贡献率较高的"三生用地"类型为:乔木林地(41.25%)、河流湿地(22.95%)、水田(15.08%)、旱地(12.13).(3)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与其他三类服务均存在权衡关系,而调节、文化和生境服务之间为协同关系.随着人类对食物与水资源获取能力的增强,可能导致研究区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4)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较为明显,供需模式以 L—H(39.98%)和 H—L(35.92%)为主,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H—H模式"三生用地"结构合理,经济生态效益协调,是乡镇尺度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模板.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乡村振兴空间布局优化以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2015-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算,并通过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平均值为 1.150,处于较高水平,但内部各城市效率值差异较大;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变动值和生产技术变动值均值分别为 1.126、1.135 和 1.065,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对整体效率变化起主导作用;人均GDP、进出口占比对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供给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财政分权状况、人口密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应重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大湾区内跨市、跨区资源流动,同时通过建立区域经贸-医疗循环体系、完善财政权责机制及政府资源配置措施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