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由于其紧贴角膜,可能会对角膜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它会对中央区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镜片下的泪液流动造成影响,继而影响角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角膜相对缺氧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此外,镜片磨损划伤角膜,清洁不彻底导致微生物聚集引起角膜病变,严重者将导致角膜感染。再者,角膜经过塑形后形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厚度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角膜各层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最后,长期的压迫还将导致角膜神经发生改变,敏感性降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对此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三角跨区域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跨区域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采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4个维度,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以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份的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的发展困境。经分析,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发展政策尚未明确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医联体法人治理结构不成熟;政策执行机构在专项资金支撑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方面相对滞后;政策目标群体的参与度不足及其激励机制不完善;政策执行环境存在各地医疗卫生服务规章制度不统一,各地政府卫生筹资能力不同,医疗机构管理理念协同性不足,以及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基于上述困境,本研究提出应加强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发展规划布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完善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内部合作运行机制,提升目标群体认同感;优化政策执行环境,落实各项支持措施,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编制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文献研究、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拟定问卷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1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版问卷。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第2轮函询中,维度及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638和0.407 ( P<0.001),变异系数均<20%。最终确立的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包括5个维度,30个条目。 结论: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较好,内容全面,可作为有利的调查工具进行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为制订医养结合照护服务供给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政策工具视角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的侧重点与不足,为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20日国家各部委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关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政策文件。采用文本量化分析法提取政策条款,采用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3类政策工具(包括13类子工具)对条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4份政策文件,提取条款132条,其中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条款数量分别为28条(21.21%)、25条(18.94%)和79条(59.85%)。供给型政策工具中科技信息支撑(5条)和资金投入(3条)子工具中的条款较少;需求型政策工具中政府购买(5条)、试点项目(3条)和服务外包(2条)子工具中的条款较少;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标准设计(9条)和监督管理(7条)子工具中的条款较少。结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结构不均衡,供给型政策工具中科技信息支撑较少,需求型政策工具短缺且单一,环境型政策工具应用较多但欠缺标准设计。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政策靶向精准度,优化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注重科技信息政策应用和明确照护服务相关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紧密型医联体推广障碍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紧密型医联体是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但实践表明,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难度较高且发展可持续性较差。因此,作者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4个维度,对紧密型医联体政策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医联体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配套政策的模糊性极大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地;而执行主体间协同度较差、从业人员结构性供给不足与总量供给不足并存、经济激励不完善、非经济激励缺失等,已经成为紧密型医联体难以推广的主要症结;对政策目标群体的服务不足、目标群体对紧密型医联体的参与度不够,也是其推广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此外,居民就医习惯、镇区发展差异、宏观健康环境以及机构竞争意识等,是紧密型医联体政策能否有效运行所不能忽略的因素。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利益相关各方应积极调整激励机制,注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主动激发医联体内生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口腔医师人力资源数量、结构与配置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口腔医师的数量、结构和配置公平性的现状,为优化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通过《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获取我国2010和2020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相关数据,对我国口腔医师的现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尼系数评价2010和2020年口腔医师的配置公平性。结果:2020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总数达27.80万人,与2010年(11.10万人)相比增幅为150.5%。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总体质量结构有所改善,口腔医师队伍性别比例均衡且年龄分布合理,口腔医师队伍以青年为主,44岁及以下人员共占71.6%(19.91万人/27.80万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下降至7.9%(2.20万人/27.80万人),高级职称总人数从1.15万人增加至2.20万人。口腔医师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较好,全国及各地区的基尼系数均在0.3以内。结论:我国口腔医师数量、质量和配置公平性仍存在不足,需提升口腔医师的供给和质量,合理规划口腔医师人力资源配置。建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人才供给;医教协同,增加高层次教育供给;多主体参与,共促人才供给体系;优化指标,提升医师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优化对策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现阶段医学成果转化政策的侧重点与不足,为后续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委网站,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北大法宝数据库等检索得到政策文本46份,运用政策工具理论,从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3个层面,对整理出来的政策条款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结果:2015—2022年政策发文数量呈波动性增长;规范性政策共25项,占文本总数的54.3%,指导和操作性政策共21项,占文本总数的45.7%。在587条编码中,环境型政策占比高达74.9%,需求型政策占比最少,为3.1%。结论:建议减少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依赖,优化税收优惠与金融支持等子类政策分布结构;强化供给型政策工具支持,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加大需求型政策拉动作用,增强临床需求配适度;深入优化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加强相关专项政策配套措施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时代我国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健康中国”开启了中国健康管理的新征程,健康管理将在改善人民健康,实现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探索和寻找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已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分析医学服务供给侧需求,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的理念、系统结构和操作方法,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医疗服务实施中质量问题的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上门医疗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方法:2021年3—5月,在北京市的6个主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石景山区)中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丰台区3个,海淀区和朝阳区各2个,东城区、西城区和石景山区各1个),通过实地观察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17次上门医疗服务、访谈出诊的医护人员和查阅相应的医疗文书,梳理出上门医疗服务实施中的质量问题。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提炼出3类上门医疗服务结构质量问题和6类上门医疗服务过程质量问题。其中,结构质量问题包括:(1)上门医疗出诊排班不明确、人员资质偏低;(2)上门医疗缺少专用的交通工具;(3)部分中心缺少上门医疗服务规范。过程质量问题包括:(1)用物准备不全;(2)医疗操作过程中佩戴首饰;(3)操作前未查体;(4)操作中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5)医疗垃圾未妥善处置;(6)医疗文书的错填、漏填。结论:北京市的上门医疗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人力物力不足、出诊排班不明确、缺少统一的上门医疗服务规范、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可通过提高供给侧上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制定上门医疗服务规范、加强针对上门医疗服务的质量控制来提高上门医疗服务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福州市卫生资源供给结构与医疗费用增长结构差异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福州市卫生资源供给结构与医疗费用增长结构差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医院规模分类的标准,将中型和大型医院配置的卫生资源归为优质性卫生资源,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卫生资源和床位<200张医院的卫生资源统归为基础性卫生资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福州市两类卫生资源配置和供给现状;利用结构分解法分解该市2016年至2019年住院费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住院费用增长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综合福州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需求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将12个区/县划分成3类区域。一、二类区域配置的优质性卫生资源医疗机构数占全市总数的78.95%,其中,仅GL和TJ两区配备的住院床位达全市优质性住院床位总数的44.29%,三类区域配置则主要以基础性卫生资源为主。2016年至2019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结构分解发现,规模效应是首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贡献次之,费用膨胀效应贡献率最小,说明住院服务利用增加是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主成分回归结果显示,优质卫生资源供给的增加对住院费用增长呈现正向拉动作用,其中,大医院床位的扩张对费用膨胀效应具有正向影响( β1=0.421, P<0.001)。基础卫生资源的配置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能够起到一定收敛作用,而县区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负向影响患者的就诊流动(每千人口床位 β2=-0.303, P<0.001)。 结论:卫生资源供给结构与费用增长结构紧密相关。建议差异化配置优质和基础性卫生资源,优化资源供给结构。加强对基础性卫生资源的投入,增强相关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居民就医流向,引导医疗费用的合理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