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疾病污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精神疾病污名在有精神疾病相关经历群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是精神卫生领域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将从精神疾病污名的概念和分类、研究与测量方法、目前的现状和其导致的不良后果4个方面进行阐述与概括,以期为今后开发量表、探索机制和制定干预政策提供方向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团体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1月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行为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行为干预,为期2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中文版自我污名量表(DS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中文版(PSP-CHN)得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中途退出2例,对照组患者中途退出4例,最终试验组纳入51例患者,对照组纳入49例患者。干预2周后,试验组患者中文版DSSS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SP-CHN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团体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降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污名水平,改善患者个人与社会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用药习惯的价值观与偏好:一项探索式混合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价值观及偏好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用药习惯的价值观及偏好,有助于减轻药物治疗负担,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方法 本研究为探索性序列设计混合方法研究.首先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法,于 2021 年 11 月—2022 年 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选符合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定性数据,了解受访者用药相关的行为、价值观与偏好.并应用MAXQDA 2020 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完成定性研究后,结合访谈归纳的主题,再设计定量问卷.其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 2022 年 11 月—2023 年 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门诊,以及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符合心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一步就受访者用药相关的价值观与偏好的量化情况做出分析.结果 定性研究共纳入 21 例受访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共提炼出 4 个主题:(1)对药物的认知及行为;(2)用药的阻碍因素;(3)用药的促进因素;(4)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定量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 186 份(回收率93.5%),结果提示漏服药的行为普遍存在,并进一步证实定性研究中社会污名化和用药负担的存在.尽管用药的偏好具有高度异质性,调查对象普遍更倾向于更少的用药种类和频率,同时不倾向于使用注射制剂.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可考虑增加复方制剂的使用,同时将药物治疗方案与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整合,以减少用药负担.同时还应积极干预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的错误认知及行为,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慢性病患者病耻感测评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敌人,而病耻感是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病耻感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疾病管理与治疗,更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国外对慢性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设计出一系列慢性病病耻感测量量表,并提出干预措施以缓解病耻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国内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对慢性病病耻感的测量量表、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为我国慢性病管理与预防工作提供相关依据.通过梳理发现,现有研究缺乏更具针对性的,尤其是适应我国慢性病患者特点的不同类型慢性病病耻感测量量表及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另外,部分慢性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仍存在争议,如年龄、病程、住院次数等.因此,未来我国慢性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一是从宏观整体到微观个体,设计出更适应我国患者特点的、更有效的普适性量表与针对性量表;二是发现更准确、更具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三是围绕"污名化问题""患者情绪"2个中心设计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建设好"健康中国203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女性不孕中的个体体验、社会境遇与医学干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对 17 名不孕女性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用解释现象学中Colaizzi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女性忍受着医学技术介入导致的生理痛苦,以期望治愈"残缺化"的身体,并遭遇内疚、缺憾感等负面心理体验以及家庭关系的失序与重塑.不孕事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母职"建构等相关联,不仅使女性形成低价值感的身份认同,还会遭遇社会污名,而污名管理中的集体沉默策略又影响了女性的社会生活质量.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个人叙事表达生命关怀,通过社会政策和组织给予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社交媒体性健康专家缓解性病污名了吗?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从污名的概念模型出发,选取三位性健康专家微博中关于性病的发帖与回帖,研究社交媒体中存在的性病污名、污名机制以及性健康专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以微博为例)中存在公众污名、自我污名、连带污名、结构性污名四种关于性病的污名;公众污名作为污名模型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连带污名与结构性污名,患者的疾痛叙事引发了连带污名并被公众污名放大,各类污名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迭代次生产生了身体污名、性别污名、同性恋污名等各类污名;社交媒体中的性健康专家反向干预了污名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广西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污名特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污名动态特征,为心理关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化艾滋病污名、预期艾滋病污名和遭受艾滋病污名等进行基线及随访1年后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时点的差异,分析HIV/AIDS患者污名变化特征.结果 ART治疗HIV/AIDS患者随访1年,在内化污名8个条目中,感染艾滋病让我觉得很羞耻;感染艾滋病让我觉得自 己不干净;我因有艾滋病而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我因有艾滋病而有罪恶感;别人对艾滋病的态度,让我对自己的感受更差了等5个条目的比例从基线的34.0%~43.5%下降到19.5%~29.5%,出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86,14.277,10.473,12.219,9.934,P<0.05).预期艾滋病污名的9个条目中,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将不会认真考虑我的需要;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将会歧视我;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将会拒绝对我提供服务;医护人员将会避免接触我等4个条目的比例从基线16.0%~27.5%下降到7.0%~15.5%,出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90,15.787,12.034,12.593,P<0.05).遭受艾滋病污名的16个条目中,遭受来自丈夫/妻子或者伴侣的心理压力;因为感染艾滋病而被拒绝发生性关系;因为感染艾滋病而丢掉一份工作或者其他经济来源;因为感染艾滋病而被用人单位拒绝或失去一个工作机;因为感染艾滋病而改变工作性质,或者被拒绝升职或提拔;因为感染艾滋病而被拒绝提供医疗服务等6个条目的比例从基线 2.5%~15.0%下降到 1.0%~8.0%,发生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9,15.558,6.061,9.049,5.432,8.156,P<0.05).HIV/AIDS患者遭受到身体上的攻击增加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8,P<0.05).结论 HIV/AIDS患者三个维度上的污名有48.48%出现缓解,治疗干预、自我接纳,营造良好的无歧视社会环境对HIV/AIDS患者污名产生重要影响,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围生期孕产妇专业心理求助污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了解围生期孕产妇专业心理求助污名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湖南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517名围生期孕产妇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污名问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进行调查,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围生期孕产妇专业心理求助污名的影响因素.结果 围生期孕产妇专业心理求助污名总分为(21.16±6.1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自尊、心理健康素养是专业心理求助污名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围生期孕产妇的专业心理求助污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可从个人、家庭、医护人员三方面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其专业心理求助污名水平,促进母婴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学校架构的心理行为健康服务及其健康效益: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促进学校(HPS)架构下学校心理行为健康服务及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的效果.方法 检索Medline、EBSCO、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2013年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有关基于WHO HPS架构的学校心理行为健康服务及其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涵盖261项研究,来自6个国家;主要来源于儿童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学校、学校健康等领域期刊,发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3年至2022年.学校心理行为健康服务主要涉及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健康服务两个领域.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提供心理健康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健康服务由学校专业心理干预(咨询和治疗)人员提供心理行为健康筛查、针对心理行为健康问题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状况临床评估、心理行为健康管理服务、心理行为健康促进、心理行为支持性服务等.学校心理行为健康服务的健康效益主要包括减轻儿童和年轻人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和发病率,降低压力情绪的负面影响,减少消极低落情绪,提升积极态度,提升适应力,增加幸福感,改善学生积极心理状态,改善认知功能(持续注意力、流动智力、信息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与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降低风险行为,提高应对日常生活逆境和负面事件的能力,减少压力下的心理行为问题,适应能力得到更好发展;对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掌握有关心理障碍的知识并提高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心理障碍征兆和症状的能力,消除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认知,促进社交,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求助行为能力.结论 基于WHO HPS架构学校心理行为服务主要涉及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健康服务两个领域.学校心理行为健康服务的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心理行为健康和整体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以及社会行为和学业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192名本科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观点采择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进行测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在观点采择与艾滋病污名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260.结论 观点采择能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有效降低医科大学生的艾滋病污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