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外科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手术临床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采用高速无线图传芯片可实现4 K分辨率以上高清无损图像低延迟无线传输、存储、标注和分析,从而构建无线连接、无线传输、高清图像显示、智能信息化交互和图像智能分析的腔镜系统,该系统具有清晰度高、连接简便、体积小、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拓展了传统腔镜手术的应用场景和目标人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微创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方式的变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5G通讯技术的国产机器人辅助远程肾切除术初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5G通讯技术采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4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的3例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无功能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61(49~73)岁;体质指数平均23.73(20.00~27.76)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级1例,3级2例。患者均符合无功能肾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实施手术的主刀医生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控制操作台(主系统),远程操纵其他地区3家基层医院(网络通讯距离分别为82.5、141.0、229.0 km)的床旁操作系统(从系统),利用5G无线通讯技术传输图像和操作指令,进行远程肾切除术。总结术中网络情况、机器人运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 结果:3例远程手术均顺利完成。3例手术的网络信号延迟时间平均27.3(23~30)ms,未出现数据包丢失现象,总延迟时间平均177.3(173~180)ms;肾切除时间平均79.3(52~11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1(15.6~41.9)ml。术中未发生网络相关不良事件;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3次,均表现为操纵臂和床旁机械臂的主、从运动不一致,按复位键清除操作误差后修复,均未对手术结果造成影响。术后排气时间平均60.5(38.5~78.0)h,术后24h VAS评分平均3.7(3~4)分;3例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Ⅰ级。术后30d复查,患者均无明显异常,随访6个月患者均康复顺利。结论:基于5G通讯技术行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远程肾切除术,无严重不良事件及手术并发症发生,该技术安全、可行,但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线智能胶囊膀胱镜动态检测猪膀胱黏膜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无线胶囊膀胱镜动态观测猪膀胱黏膜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只健康实验香猪,全麻。胶囊膀胱镜在经皮肾镜改良鞘辅助下经尿道置入猪膀胱,胶囊膀胱镜末端连接1条长为2 cm的丝线。体外姿态控制器调节胶囊膀胱镜的位置及镜头角度以拍摄目标解剖区域。在初始30 min内,胶囊膀胱镜的拍摄速度为2.5帧/s,30 min后自动转为1.5帧/s。胶囊膀胱镜连续拍摄4 h后自动关机,拍摄过程中照片实时传输至图像接收仪。目标解剖区域拍摄完成后,实验猪被唤醒并送入猪舍,自由饮食和活动。将图像接收仪连接计算机,通过Vue软件下载图片并进行分析处理。12 h后,再次置入扩张鞘,在输尿管镜观察下,使用异物钳牵拉丝线将胶囊膀胱镜取出。结果:无线胶囊膀胱镜在置入、取出设备的辅助下顺利经尿道进出膀胱,并成功拍摄了2万余张像素为60 K的各角度膀胱黏膜图像。在胶囊膀胱镜置入、图像获取、膀胱内留置(12h)及取出过程中,未见出血、尿路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中的无线胶囊膀胱镜可动态、智能、精准观测到猪膀胱黏膜状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用于动态心电监护仪的心电信号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设计一种心电信号无线传输系统,以提高动态心电监护仪中心电信号的无线传输性能.方法:该系统由心电信号采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无线通信协议模块和数字滤波模块组成.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由数字接口电路、A/D转换器微处理器、心电放大电路组成.无线收发模块由无线射频单元、晶振电路、射频电路、调试串口、寄存器、电源模块和复位电路组成.无线通信协议模块由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组成,其中数据链路层设计自动应答和调频2种机制.数字滤波模块主要由数字滤波器、信号输入模块、延时单元、系数寄存器等组成,其中数字滤波器采用等波纹法设计,并将心电信号转换为输出序列,实现信号去噪.将基于ZigBee组网和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的心电信号无线传输方法和基于无线组网模块的心电信号无线传输方法作为对比方法,验证该系统在不同近程传输距离和不同远程传输距离下的心电信号无线传输性能.结果:相比其他2种方法,在不同近程传输距离和不同远程传输距离下,该系统的心电信号无线传输平均速率和成功传输比例较高,平均用时及平均重传数较低.结论:该系统能够实现动态心电监护仪中心电信号高效、平稳、清晰的无线传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反射式柔性探头及AFE4490的无线脉搏波监测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脉搏和血氧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能够反映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相关信息.该系统设计了一款基于柔性反射式探头和集成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线脉搏波监测系统,适用于监测人体额头部位的脉搏波和血氧水平.该系统主要由反射式柔性探头、集成模拟前端AFE4490、电源模块、主控MCU和Wi-Fi模块组成.采集到的脉搏波数据经过下位机处理后,无线传输至智能手机端,并在应用软件上实时显示当前的脉搏波形、脉率和血氧水平.经过相关测试和验证,该系统能够精确检测脉搏波信号,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并具有显著的市场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生态因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监测暗紫贝母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在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野生生态环境与栽培生产场地,安装溯源监测设备,利用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网络进行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通过平台网站实时获得产地的生态因子动态数据(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气压),结合暗紫贝母的生物学特性,对不同产地与栽培环境条件下,暗紫贝母生长旺盛期的动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生态因子是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拔是影响暗紫贝母生态因子的主要因素,随着海拔的降低,相关生态因子都发生了变化,如气压升高、光照减弱、空气湿度增大、土壤温度升高.大棚对贝母生态因子如气温、光照强度的影响十分显著,可能与大棚栽培的药材形态与品质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野生环境的生态因子优于人工栽培的条件,如伴生植被好,土壤湿度大于大田与大棚,更有利于暗紫贝母的生长.建议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栽培与野生抚育暗紫贝母.结论:溯源监测设备能够实时获得暗紫贝母准确的生态因子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辐射环境监测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核辐射环境监测方案,主要采用ZigBee无线通信协议标准、专线联网拓扑结构和云端处理等技术,实现从核辐射监测现场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中子等放射性数据的采集、定位、传输、追踪、监测和管理的全过程.经初步应用,该系统具有移植性好、扩展性强、信息传输安全及数据信息深度挖掘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通过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动物实验,评估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国产MP1000手术机器人,将主、从系统分别置于相距约3000公里,跨越琼州海峡的北京和三亚,利用中国电信20 Mbps专线宽带,主刀医师远程无线控制床旁操作系统进行动物实验,测试超远程手术稳定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进行了11天远程动物实验,共24次保留肾单位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单次手术肾脏热缺血时间为6~31 min,平均(12.9±7)min.单次手术出血量2~10 ml,平均(4.8±2.9)ml.远程手术延迟时间波动于100~200 ms,远程手术占用带宽波动于15~20 Mbps.所有远程手术中,操作者主观延迟感不明显,术中高清3 D影像及声音传输即时、稳定,床旁机械臂操作平顺灵活,主、从跟踪性和一致性好.整个实验过程,机器人系统未出现软件、硬件等重大不良状况.结论:本研究证实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开展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够缓解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为战时和重大灾害远程医疗救援提供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人工智能在麻醉与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人工智能(AI)是研究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通过算法使机器能够推理问题和执行任务[1] . 随着芯片存储、通信网络、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无线传输模块和各类传感遥测设备的日新月异,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2] . 由于其在快速识别、处理大规模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AI正推动着包括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在内的各个医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3-4] . 目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麻醉从业人员的缺乏以及麻醉手术量的需求增长等诸多医疗矛盾日益突显,而这些因素均易引起病人麻醉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病人围术期的风险增加[5] . 因此,大力发展 AI在麻醉与围术期学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5G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首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本文报道1 例基于5G技术的相隔4000 km的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2 岁,牧民,因"不规则阴道出血1 年,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入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宫腔镜检查+诊刮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性激素六项提示卵巢功能衰退.因居住偏远,就医困难,患者要求子宫切除手术.术前诊断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卵巢功能衰退.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妇产医学部会诊,决定施行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网络连接与保障通过公共5G无线网络(中国电信)和5G客户端设备(CPE)连接医生控制台与患者手术平台,然后通过5G核心网将数据从该站传输到目的站.北京电信和皮山电信通过在北京医生控制台上方和皮山县人民医院手术间均安装室分基站(华为)来增强信号质量,保障5G网络信号传输.现场由两地电信人员术中实时监测和保障网络信号,测试信号覆盖率100%,驻留比100%,空口时延20 ms.北京端网络带宽下行177 Mbps,上行 101 Mbps,新疆端网络带宽下行 282 Mbps,上行145 Mbps.2023 年6 月21 日,由位于北京市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医师,采用国产图迈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5G网络连接,为4000 km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人民医院的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2 min,出血5 ml,术中延时148.481~268.742 ms,平均161.959 ms,丢包率0.20%,未出现机器人及网络不良事件.术后第1 天排气并进食,第2 天拔除尿管,第3 天出院,无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术后4 周门诊复查,患者无不适主诉,腹壁切口及阴道断端愈合良好.经系统查新,该例手术为5G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首例报道.本例填补了5G远程机器人手术在妇科领域应用的空白,也初步探讨了远程机器人手术为偏远地区群众服务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