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莨菪烷类药物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山莨菪、洋金花等含莨菪烷类小分子的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2 000 余年的历史.莨菪烷类药物属M胆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常用治疗性药物.本文综述了莨菪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毒理及临床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莨菪烷类药物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关系以及莨菪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花类中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花类中药是祖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花类中药食药两用历史悠久,但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安全用量、适用范围和服用剂量,尚缺乏国际检验和评价标准,成为花类中药服务的制约因素.因此,亟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现代科学技术同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把现代药理研究同物质基础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同实际使用结合起来,对花类中药进行深度挖掘,推进花类中药的研究与创新,实现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为厘清花类中药的现状,促进花类中药的研究与挖掘,本研究梳理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花类中药,分析了花类中药的科属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结果显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录33种花类中药,来源于21个科,以花蕾入药最多;有25种夏秋采收,12种盛开期采收,18种可晒干;药性以温性为主,味以甘味为多,主归肝、肺二经;因辛香质轻善升散,主散风,治头痛,疗热毒;内服、外用方式多样、多元,内服用量以5~10 g为主;芫花、闹羊花、洋金花三药为孕妇禁用.认为应加大花类中药的深度研究,科技赋能花类中药及产品,实现花类中药的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常见中药的心脏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对人体机能活动至关重要.本文从离子通道机制、神经机制以及代谢紊乱机制出发,综述相关中药对心脏的毒理作用,发现吴茱萸和山豆根通过抑制钾通道活性,香加皮、蟾酥和夹竹桃通过抑制Na+-K+-ATP酶活性,洋金花和天仙子通过降低迷走神经作用,麻黄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甘草通过抑制皮质醇降解,砒霜、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和雷公藤通过增强氧化能力和降低抗氧化能力发挥心脏毒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洋金花体外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炎性因子分泌和血管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以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炎症为模型,研究传统草药洋金花(Datura metel L.)在银屑病治疗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使用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构建了TNF-α诱导的银屑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3 组:对照组、TNF-α银屑病模型组和TNF-α+洋金花干预组.以ELISA法测定IL-17 和CCL20 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亚单位p65 蛋白的表达,使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进行内皮细胞成血管实验.结果 与TNF-α银屑病模型组相比,洋金花提取物极显著降低了TNF-α诱导的银屑病模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7和CCL20 的水平(P<0.001);洋金花提取物显著降低了TNF-α诱导的银屑病模型细胞的NF-κB亚单位p65 的表达(P<0.01);洋金花提取物有效抑制了银屑病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诱导作用.结论 洋金花提取物能够下调NF-κB信号通路分子,减少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炎性因子IL-17 和CCL20 的产生,抑制了血管形成.这些发现为洋金花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联合经皮定向离子导入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腰椎功能、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分析恒古骨伤愈合剂(主要成分为陈皮、红花、三七、杜仲、人参、洋金花、黄芪、钻地风、鳖甲等)口服联合经皮定向离子导入(简称透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疼痛、腰椎功能、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2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口服组31例和联合组3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口服治疗,口服组给予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联合透药治疗,疗程为6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 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和口服组各失访2例,联合组无失访病例,最终对照组和口服组各29例、联合组3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2)治疗后,3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和腰椎功能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对疼痛VAS评分和腰椎功能JOA评分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口服组(P<0.05),而对照组与口服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口服组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MMP-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口服组、联合组对血清MMP-3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口服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能够有效减轻LDH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功能,同时可有效降低血清TNF-α、MMP-3水平,其中以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联合透药治疗的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岭南有毒中草药精准识别质谱数据库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建立岭南有毒中草药特征性化学成分的精准识别质谱数据库及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色谱柱为Poroshell 120 SB-C18(100 mm×2.1 mm,2.7 μm),以 0.1%甲酸水溶液(含 5 mmol·L-1 甲酸铵,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 min,10%B;1~12 min,10%~70%B;12~22 min,98%B),流速为 0.3 mL·min-1,柱温为 35℃,以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检测,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根据毒性成分的离子对信息、保留时间、检出限建立高通量定性定量数据库.结果:采用所建立的岭南有毒中草药精准识别质谱数据库及快速检测方法,开展毒性中草药中毒应急检验,检出钩吻、洋金花、雪上一枝蒿等毒性中草药的特征毒性成分,对粉末、药酒等不同状态、不同剂型的样本均适用.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快速、灵敏,筛查数据库数据准确,适合中药及中成药中毒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可为进一步开展中药材风险评估和药物警戒提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洋金花种子化学成分研究(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洋金花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结合1 H-NMR、13 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鉴定,利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进行化合物抗炎活性评价.结果:从洋金花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cis-grossamide K(2)、落叶松脂醇-4’-0-β-D-葡萄糖苷(3)、thoreliamide C(4)、melongenamide D(5)、落叶松树脂醇-9-O-β-D-吡喃型葡萄糖苷(6)、臭矢菜素A(7)、异嗪皮啶(8)、baimantuoluoside E (9)、daturafoliside G(10)、daturametelin J(11)、daturametelin I(12)、daturataturin A(13)、daturataurin B(14).化合物1~3、5~7和13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的NO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45.9~84.4 μmol/L.结论: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曼陀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3、5~7和13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洋金花根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综合运用硅胶、ODS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洋金花根70%乙醇回流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层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1个化合物,采用NMR和MS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柑橘苷A(1) 、松柏苷(2) 、芍药苷(3) 、(6R,7E,9R)-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 9-O-[α-L-arabinopyranosyl-(l→6)-β-D-glucopy-ranoside] (4) 、(1R,7R,10R,11R)-12-hydroxyl anhuienosol(5),kaurane acid glycoside A(6) 、ent-2-oxo-15,16-dihydroxypimar-8(14)-en-16-O-β-glucopyranoside(7) 、人参皂苷Rg1 (8) 、人参皂苷Re(9) 、三七皂苷R1(10) 、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11) 、salidroside(12) 、hexyl β-sophoroside(13) 、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 、苄基-O-β-D-木吡喃糖苷-(1→6)-β-L-吡喃葡萄糖苷(15) 、(Z)-3-己烯基-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6)-β-L-吡喃葡萄糖苷(16) 、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 prop-2-enamide(17) 、大麻酰胺D(18) 、大麻酰胺E(19) 、melongenamide B(20) 、paprazine(21) .其中化合物2~17和20~21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洋金花叶小极性成分GC-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洋金花叶石油醚萃取部位小极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洋金花干燥叶用95%乙醇冷浸,得到的浸膏经水分散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的石油醚萃取部分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用二氯甲烷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得到二氯甲烷的洗脱流分即为小极性成分.通过GC-MS技术对此小极性成分进行分析,并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百分比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洋金花叶石油醚部位共鉴定出了23个成分.结论:本方法适用于洋金花叶石油醚部位小极性成分分析,将为洋金花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钱子致神经毒性部位及白芍神经保护作用部位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筛选马钱子致神经毒性部位和白芍神经保护作用的部位,为马钱子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灌胃给予大鼠马钱子不同提取物(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总生物碱),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筛查马钱子致神经毒性作用部位;在马钱子致神经毒性作用部位基础上,灌胃给予大鼠白芍不同提取物(水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白芍总苷),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确定白芍神经保护作用部位.结果 总生物碱与洋金花阳性对照组的结果一致,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出现显著变化,脑组织切片显示严重的脑损伤;白芍总苷预先给药组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脑组织切片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马钱子致神经毒性部位为马钱子总生物碱;白芍的神经保护作用部位为白芍总苷.本研究结果为马钱子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