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在监测肠鸣音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8月12日,应用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对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就医31例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肠鸣音监测,以期摸索相关规律,指导临床。结果:手术结束后,肠鸣音仍持续存在(1.8±0.8)h,而后逐渐减弱或消失,(11.2±3.5)h后逐渐恢复。首次排气在术后(22.7±5.8)h,首次排便在术后(28.7±6.9)h,进食后肠率呈上升趋势,排气/排便后,肠率下降明显。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连续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安全、有效,能辅助临床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婴幼儿时期睡眠片段化对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婴幼儿时期睡眠片段化对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招募的母婴出生队列中纳入262名儿童,在6、12、18、24、36月龄使用手表式睡眠-活动记录仪监测儿童的睡眠以及活动度情况,计算睡眠片段化指数(FI)。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评估儿童6岁时的情绪行为问题。采用群组发展模型,根据贝叶斯信息标准等选择最优拟合模型,根据FI变化轨迹分组。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177名儿童纳入分析,其中男91名、女86名。FI较高组30名,FI较低组147名。与FI较低组相比,6岁时FI较高组儿童的困难总分和多动冲动问题得分均更高[(11.0±4.9)比(8.9±4.1)、(4.9±2.7)比(3.7±2.3)分, t=2.17、2.23,均 P<0.05],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t=2.08、2.09,均 P<0.05)。 结论:婴幼儿期FI较高的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尤其是多动冲动问题更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与认知和步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与认知和步态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CI患者36例,同期纳入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33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剑桥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CAMCOG-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老年抑郁量表(GDS)等对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评估受试者起立行走测试(TUG)、起立行走双重任务测试(D-TUG)和Berg平衡量表(BBS)测评结果;使用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采集受试者步长、步速、步频。对受试者均进行3.0 T 磁共振成像扫描,获取高分辨T 1结构像。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法(VBM)比较aMCI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灰质体积的差异。将差异脑区灰质体积分别与认知评分、步态参数进行偏相关分析;认知评分与步态进行偏相关分析;全脑灰质体积与步态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aMCI组MMSE、MoCA、CAMCOG-C总分及分项目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 P<0.05)。aMCI组TUG、D-TUG时长增加,步速减慢,步长缩短,BBS评分降低,步频减少(均 P<0.05)。VBM分析结果显示aMCI组全脑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aMCI组在感兴趣区1(包括右侧海马、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杏仁核等)、感兴趣区2(右侧颞中回)、感兴趣区3(右侧顶下缘角回)、感兴趣区4(右侧枕叶)、感兴趣区5(双侧眶部额叶)、感兴趣区6(左侧额中回、直回)、感兴趣区7(左侧梭形回、左侧海马旁回等区域)等部位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小[高斯随机场(GRF)校正,双侧检验,体素水平 P<0.001,团块水平 P<0.05]。aMCI组中感兴趣区1灰质体积与定向( r=0.437, P=0.012)、记忆( r=0.360, P=0.043)、执行( r=0.414, P=0.019)等评分呈正相关,与ADL评分呈负相关( r=-0.529, P=0.002);感兴趣区2灰质体积与ADL评分呈负相关( r=-0.400, P=0.023);感兴趣区4灰质体积与计算评分呈正相关( r=0.370, P=0.037);感兴趣区5灰质体积与执行评分呈正相关( r=0.360, P=0.043);感兴趣区6灰质体积与MMSE评分( r=0.357, P=0.045)、CAMCOG-C总分( r=0.503, P=0.003)、计算评分( r=0.395, P=0.025)呈正相关,与ADL评分( r=-0.387, P=0.028)呈负相关。aMCI组感兴趣区5灰质体积与步速呈正相关( r=0.391, P=0.027)。aMCI组CAMCOG-C评分与D-TUG时长呈负相关( r=-0.387, P=0.035);执行功能评分与TUG( r=-0.450, P=0.013)、D-TUG时长( r=-0.553, P=0.002)呈负相关,与步速( r=0.379, P=0.039)呈正相关;注意评分与步速( r=0.590, P=0.001)呈正相关;计算评分与步速( r=0.371, P=0.044)呈正相关。aMCI组中左侧枕上回灰质体积与TUG时长呈负相关;双侧额叶直回、右眶部额中回、右侧距状裂、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前回等灰质体积与步速呈正相关(GRF校正,双侧检验,体素水平 P<0.001,团块水平 P<0.05)。 结论:aMCI患者出现灰质萎缩、认知功能下降及步态障碍;认知功能下降与内侧颞叶的萎缩密切相关;步态障碍不仅与认知功能相关还与前额叶、枕叶及其周围皮质、中央前回等部位灰质体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分布与水下噪声的关系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究长江江豚种群分布与水下噪声的关系,研究于2021年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针对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和水下噪声进行了3个水期连续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目视调查长江江豚数量共计46头次,声学拖曳式水下高频声音事件记录仪记录数量共33头,固定式水下高频声音事件记录仪记录发声事件共2253次,其种群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水下噪声强度较高,均方根声压级(SPLrms)中值为133.80 dB re 1 μPa,90%声压级在125.77-137.42 dB re 1 μPa,比水下背景噪声平均高11.50 dB,差值最大可达31.12 dB,水下噪声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将长江江豚种群分布与水下噪声强度叠加分析,显示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声24h累计加权声暴露级(SELcumw)超过长江江豚暂时性听力阈移(TTS)的阈值,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下,可能会使其听力下降,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损伤.研究可为减缓水下噪声污染提供数据指导,为保护区长江江豚保护和栖息地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避水应激法建立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及其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慢性避水应激(WAS)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清洁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20),模型组大鼠每日采用WAS法诱导1 h,连续干预造模10 d;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造模结束后,观察并记录2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PM)实验检测2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率和进入开放臂时间(OT)百分率,腹壁撤回反射(AWR)实验检测2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心电图检查2组大鼠心率变异性(HRV),腹外斜肌肌电图(EMG)检测2组大鼠结直肠痛敏阈值,多通道生理信号记录仪检测2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结果:2组大鼠在整个造模期间均无死亡情况,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均伴有精神状态欠佳、自主活动减少、少动、皮毛散乱且无光泽、易激惹和肛门口不净等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自主活动、皮毛和肛周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EPM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E百分率和OT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AWR实验,模型组中AWR半定量评分≥3分大鼠共12只,内脏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0%.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低频信号(LF)和LF/高频信号(HF)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HF明显降低(P<0.05).EM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采用WAS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大鼠行为及精神情绪改变、内脏敏感性升高、结肠慢波频率加快和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紊乱,WAS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造模方式,用于观察和评价IBS治疗的相关药物及干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观察电针预处理心经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VMH)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抗MIRI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 将 36 只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 12 只;电针组选取双侧神门、通里穴进行电针预处理,每次 30 min,每日 1 次,共干预 7d,末次电针预处理结束后 1h内进行 MIRI模型复制;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小鼠不予电针.采用Powerlab多导生理记录仪和Chart软件记录并分析各组小鼠模型复制前、缺血 30 min、再灌注 120 min时 ST段电压值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maxylin eosin,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 VMH中 c-fos表达情况以及模型组小鼠 VMH中 c-fos分别与谷氨酸、γ-氨基丁酸共表达情况;采集、分析和比较各组小鼠 VMH神经元电活动.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扎 30 min及再灌注 120 min时 ST段电压值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可见小鼠心肌组织损伤严重,VMH中 c-fos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VMH锥体神经元放电次数显著增加(P<0.05),中间神经元放电次数显著减少(P<0.05),VMH神经元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增强,放电频率较为密集;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结扎 30 min及再灌注 120 min时 ST段电压值均显著降低(P<0.05),HE染色可见心肌组织损伤较轻,VMH 中 c-fos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VMH锥体神经元放电次数显著减少(P<0.05),中间神经元放电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H神经元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降低,放电频率较为疏散.模型组小鼠VMH中c-fos与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共表达量高于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共表达量(P<0.05).结论 电针预处理心经经穴可降低小鼠VMH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和c-fos表达水平,减轻心肌损伤,VMH中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了电针抗MIRI的中枢整合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标本配穴"艾灸与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敏感性和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基于"标本配穴"探讨艾灸与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的效应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与针刺组,每组各10只.通过急-慢性应激刺激联合番泻叶灌胃28 d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大鼠予以艾灸双侧"足三里""关元""内关",针刺组予以针刺"足三里""关元""内关",两组均15 min/次,每日1次,治疗21 d.观察各组大鼠稀便率,自制气囊导管测定大鼠肠道疼痛阈值、容量阈值,旷场实验观察大鼠活动总路程和方格间穿行次数,电生理记录仪采集大鼠心电图,并分析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百分比(PNN50),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稀便率升高(P<0.05),旷场实验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减少(P<0.05),疼痛阈值及容量阈值降低(P<0.05),SDANN、PNN50降低(P<0.01,P<0.05),血清IL-6、IL-8及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与针刺组的稀便率降低(P<0.05),旷场实验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增加(P<0.05),疼痛阈值及容量阈值升高(P<0.05),SDANN、PNN50升高(P<0.05),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治疗后稀便率降低(P<0.05),旷场实验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增加(P<0.05),疼痛阈值及容量阈值升高(P<0.05),SDANN、PNN50 升高(P<0.05),血清IL-6、IL-8 及TNF-α含量降低(P<0.05).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形态改变.结论:"标本配穴"艾灸更能有效调节IBS-D模型大鼠HRV及血清IL-6、IL-8、TNF-α含量.基于"标本配穴"的选穴方法,艾灸对IBS-D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标本配穴"针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自主神经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针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自主神经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标本配穴组与常规配穴组,每组10只.采用急-慢性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标本配穴组予"关元"、双侧"足三里""内关"针灸治疗,常规配穴组予双侧"足三里""天枢""上巨虚"针灸治疗,均毫针直刺,留针15 min,并将艾条置于穴位上方2~3 cm,每穴悬灸15 min,1次/d,连续21 d.记录各组大鼠粪便含水率,旷场实验观察大鼠活动的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腹壁回缩反射(AWR)评分评价内脏高敏性,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电生理记录仪分析大鼠心率变异性(HRV)的低频(LF)成分、高频(HF)成分及LF/HF值,ELISA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的表达水平及荧光强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大鼠粪便含水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旷场内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显著减少(P<0.01),AWR评分、HRV的LF成分、LF/HF比值升高(P<0.01),HF成分降低(P<0.01),血浆NE含量、血清CGRP含量及结肠组织5-HT的表达水平及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灸组治疗后粪便含水率、AWR评分明显降低(P<0.01),旷场内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增加(P<0.01),HRV的LF值、LF/HF比值降低(P<0.05),HF值升高(P<0.05),血浆NE含量、血清CGRP含量及结肠组织5-HT的表达水平及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P<0.01).与常规配穴组比较,标本配穴组治疗后粪便含水率、AWR评分降低(P<0.01,P<0.05),旷场内方格间穿行次数增加(P<0.05),HRV的LF值、LF/HF值降低(P<0.05),HF值升高(P<0.05),血浆NE含量、血清CGRP含量及结肠组织5-HT的表达水平及荧光强度降低(P<0.01,P<0.05).HE染色显示,各组大鼠结肠黏膜均未见病理改变,与IBS-D的结肠组织形态学特征相吻合.结论:"标本配穴"针灸能有效调节IBS-D模型大鼠的HRV各项频域指标及血浆中NE含量,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并对血清CGRP及结肠中5-HT等相关因子的表达有良性调整作用,进而改善其内脏高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6月龄婴儿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海淀街道6月龄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评估指导婴儿早期睡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Actiwatch腕表式活动记录仪评估6月龄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同时对影响夜晚睡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月龄婴儿夜晚睡眠时间为(477.43±60.24)min,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为(312.60±106.00)min,夜晚入睡潜伏期为(19.06±14.53)min,夜晚平均觉醒次数为(2.24±1.21)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睡前1h唱催眠曲(t=-2.158,P=0.039)是影响夜晚睡眠时间的因素;性别(t=-2.57,P=0.016)、喂养方式(t=-2.391,P=0.028)、睡前1h抚触(t=-2.133,P=0.027)是影响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的因素;是否同一时间放到床上(t=2.882,P=0.011)、睡前1h洗澡或洗臀部(t=-2.314,P=0.026)、抚触(t=-2.888,P=0.011)是影响夜晚入睡潜伏期的影响因素;单独一人在小床上入睡(t=-2.091,P=0.045)是夜醒次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结果提示夜晚睡眠时间与入睡前抚触呈线性相关(t=-2.158,P=0.039),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与婴儿性别呈线性相关(t=-2.083,P=0.047),夜醒次数与单独一人在小床上睡眠呈线性相关(t=-2.091,P=0.045).结论 家长的睡眠养育行为是影响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婴幼儿正确睡眠养育行为习惯的宣教力度,纠正不良的睡眠养育行为,促进婴儿夜晚睡眠能力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