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镜下消融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局部注射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气道内转移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晚期气道内转移患者中应用支气管镜下消融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局部注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于安康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因NSCLC引起气道狭窄患者58例.支气管镜下消融治疗的30例为对照组;镜下消融治疗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局部注射的28例为治疗组.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气促指数、生活质量卡氏评分(KPS评分)、疗效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支气管镜,评估气道狭窄、并发症情况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气促指数、KP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气促指数下降、KPS评分升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气促指数更低(1.22±0.72 vs 1.70±0.57,t=3.334,P<0.05),KPS 评分更高(85.55±7.04 vs 80.50±5.10,t=3.808,P<0.05).1个月后经支气管镜复查,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29%vs 43.33%,x2=2.555,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各19例、21例有不同程度咯血,予血凝酶、肾上腺素局部治疗后好转,无穿孔及呼吸困难.结论 支气管镜下消融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局部注射治疗NSCLC晚期气道内转移患者,较单纯镜下消融对改善气促、生活质量的效果更优,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能否提高总有效率,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消融指数指导下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不同消融指数(AI)指导下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HPSD)术对心房颤动(AF)患者超声心动图、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3年10月河源市人民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80例A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AI组和高AI组,各40例.2组均行AI指导下HPSD消融术治疗,低AI组消融的目标AI为前壁350~400,后壁320~350,高AI组消融的目标AI为前壁450~500,后壁350~400.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消融效果[肺静脉隔离(PVI)情况、PVI单圈隔离率]、术中气爆(POP)声发生率、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E/A比值]、复发相关标志物[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尿酸(U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近期复发情况.结果 高AI组每点消融时间、PVI时间、左心房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低AI组的[(13.42±1.28)min比(15.67±1.76)min,(26.58±3.19)min比(29.24±2.42)min,(4.37±1.25)min 比(5.16±1.38)min,(121.67±20.35)min 比(132.48±22.19)min,P<0.05];高AI组PVI单圈隔离率高于低AI组的(87.50%比67.50%,P<0.05),2组术中POP声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高 AI组LVEF高于低 AI组[(69.32±2.15)%比(68.01±2.27)%,P<0.05],LVESD、LVEDD小于低 AI组[(25.61±2.29)mm 比(27.38±2.53)mm,(44.57±2.54)mm 比(46.22±2.86)mum,P<0.05];术后高 AI 组血清sST2、UA、FGF-23 水平均低于低 AI组[(45.86±10.29)pg/ml 比(53.01±12.30)pg/ml,(286.37±22.05)μmol/L 比(302.65±24.18)μmol/L,(165.24±22.97)pg/L 比(183.76±25.42)μg/L,P<0.05];高 AI组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复发率分别为与低AI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AI指导下HPSD消融术治疗AF患者,能优化手术流程,增强PVI隔离效果,促进心功能恢复,抑制复发标志物表达,但近期效果及安全性与低AI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00例(按样本计算公式得出最少样本量为9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所采取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组(简称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组)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组(简称常规切除术组),每组各50例。收集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创伤应激指标、CC类趋化因子中CCL2和CCL21、通气功能指标、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少于常规切除术组( P<0.05),咽痛持续时间、恢复鼻腔通气时间以及白膜完全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切除术组( P<0.05);手术后第1、2、3天,患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pain,VAS)评分以及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 F2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皮质醇(cortisol hydrocortisone,Co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CL21水平、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percentage of time with oxygen saturation <90% during sleep,SLT 90%)、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xygen desatura tion indes,OD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longest apnea time,LAT)、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均低于常规切除术组( P<0.05);CCL2水平、最低夜间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 2)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切除术组( P<0.05)。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常规切除术组(38/50,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62,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4.00%)低于常规切除术组(9/50,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05, P<0.05),而复发率[(1/50,2.00%)比(2/50,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0, P>0.05)。 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更少,复发率无差异,可有效改善患儿通气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影响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935例,需电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为217例,其中4例患者因除颤电极贴与皮肤粘合不紧密导致电复律失败排除入选,根据电复律结果分为电复律成功组192例和电复律失败组21例,对其相关临床因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射血分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以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首次电复律成功率为90.1%,最终电复律成功率为96.2%。与电复律成功组的患者相比,电复律失败组的患者阵发性房颤、合并糖尿病、未服胺碘酮药物的比例更大,并且体重、BMI、C反应蛋白较前者明显升高(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 OR=11.419,95% CI 2.497~52.217, P=0.002)、BMI过高( OR=1.106,95% CI 0.718~1.174, P=0.022)、合并糖尿病( OR=4.331,95% CI 1.174~15.977, P=0.028)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 OR=1.256,95% CI 1.030~ 1.924, P =0.009),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的成功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对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仍为房颤的患者,直流电复律是一种有效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并且阵发性房颤、BMI过高、合并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影响此类房颤电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左右心室起源体表心电图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前导联V 3移行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中,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前间隔和右冠状动脉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以及RVOT中后间隔和左侧冠状动脉窦(left coronary cusp,LCC)的室性期前收缩左右心室起源的体表心电图特点。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91例胸前导联呈V 3移行且于RVOT前间隔及中后间隔、LCC和RCC部位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比较RVOT前间隔组与LCC组,以及RVOT中后间隔组与RCC组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包括Ⅰ、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aVL、aVR导联Q波振幅、aVL导联与aVR导联Q波振幅的比值,V 1~V 3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V 2S/V 3R指数,移行区指数和V 2移行指数。 结果:起源于RVOT前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6例,LCC的11例。RVOT前间隔组I导联R波振幅高于LCC组[(0.22±0.25) mV与-(0.17±0.33) mV, P=0.003];Ⅱ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9±0.35) mV与(1.76±0.27) mV, P=0.035];aVF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3±0.35) mV与(1.78±0.39) mV, P=0.050]; V 2S/V 3R指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0.66与0.76±0.38, P<0.001);V 2移行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43与1.05±0.35, P=0.005)。起源于RVOT中后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2例,RCC的12例。RVOT中后间隔组的Ⅰ导联R波振幅低于RCC组[(0.25±0.31) mV与(0.57±0.12) mV, P<0.001];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89±0.14与0.72±0.18, P=0.002);aVL导联Q波振幅高于RCC组[(0.72±0.24) mV与(0.51±0.16) mV, P=0.002],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76±0.23与0.50±0.21, P=0.002]。 结论:胸前导联V 3移行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中,RVOT前间隔与L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Ⅱ、aVF导联R波及V 2S/V 3R指数、V 2移行指数所有不同;RVOT后间隔及R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导联R波、Ⅲ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及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不同,结合其不同特点可协助鉴别左右心室起源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房定量(4D Auto LAQ)技术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程度。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根据基质电压标测中低电压区占左心房面积比将患者分组(轻度组<5%,中度组5%~20%,重度组>20%),分别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应变等参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与低电压面积相关的预测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计算预测左心房纤维化准确性最高的参数及其截断值。结果:6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轻度低电压组22例,中度低电压组20例和重度低电压组18例,三组间性别、CHA2DS2-VASc评分、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E/e′)、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EF)、左心房储蓄期长轴应变(LASr)、左心房储蓄期环形应变(LASr-c)、左心房心肌做功(LA MW、LA MW-c)、左心房僵硬度(LA stiffness、LA stiffnes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ASr与低电压面积相关性最高( rs=-0.814, 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HA2DS2-VASc评分、LAD、LAVI、LAVmax、LAVmin、LAEF、LASr、LASr-c、LA MW、LA MW-c、LA stiffness、LA stiffness-c是低电压面积的预测因素(均 P<0.05),其中LA stiffness准确性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其判断重度低电压的截断值为1.15,敏感性94.4%,特异性83.3%。 结论:4D Auto LAQ技术可以术前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程度,其中LA stiffness与基质电压标测相关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基于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的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SCRA),并通过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该新型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被评估并纳入临床试验,受试者均接受了真空垫体位固定和四维CT模拟定位,本研究以计划靶区体积(PTV)为目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设计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使用R 50%、均匀性指数、适形性指数等参数评估治疗计划,并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结果: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1例室性期前收缩(PVC)受试者接受了处方剂量25 Gy的单次SCRA,PTV平均值为71.3 cm 3(60.3~89.4 cm 3),平均治疗时长12.0 min (4.5~21.0 min)。短期随访平均持续了18周(14~25周),结果显示受试者未出现并发症,VT负荷和PVC负荷显著下降。 结论:SCRA术短期内有效和安全,但关键放疗技术的效果和使用规范仍需要继续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市康复医院及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LDH患者9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射频消融术基础上联合臭氧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疗效;术前、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术前和术后7 d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术前和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优良率[89.36%(42/47)]显著高于对照组[71.74%(33/47)](χ 2=4.63, P < 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7 d[(2.91±0.54)分]和术后3个月[(1.32±0.3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76±0.62)分、(2.08±0.47)分]( t=7.06、9.22,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7 d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0.24±0.05)μg/L]、IL-6[(18.49±3.47)n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97.94±17.43)n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7±0.09)μg/L、(24.31±4.12)ng/L和(148.87±20.13)ng/L]( t=8.63、7.37、13.05,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5.68±2.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1.17±3.24)分],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9.84±1.4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46±2.18)分]( t=-7.78、9.49,均 P < 0.001)。 结论: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治疗LDH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 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 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 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方式包括电刀切割、激光消融、球囊扩张、冷冻、局部用药和(或)支架置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气道狭窄的参数(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患者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方式、麻醉方法等,并记录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的维持时间(前两次介入治疗之间的间隔天数)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平均临床有效率为67.8%(204/301)。狭窄部位( OR 1.548; 95% CI: 1.038~2.307, P=0.032)、呼吸困难指数( OR 2.140; 95% CI: 1.604~2.855, P<0.001)及介入治疗方式( OR 0.458; 95% CI: 0.267~0.787, P=0.005)是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狭窄部位( OR 1.508; 95% CI: 1.273~1.787, P<0.001)、狭窄程度( OR 1.581; 95% CI: 1.029~2.067, P=0.001)、麻醉方法( OR 1.581; 95% CI: 1.029~2.067, P<0.001)和是否局部用药( OR 1.304; 95% CI: 1.135~1.497, P<0.001)是与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维持时间有关的影响因子。 结论: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式。介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