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安非他酮/氢溴酸右美沙芬混悬液处方优化、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制备盐酸安非他酮(BH)/氢溴酸右美沙芬(DMH)复方混悬液,并进行处方优化和体内外评价.方法 以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混悬体系黏度等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助悬剂、润湿剂及其各自用量,并通过含量、释放度、药物泄漏量和稳定性试验对制备的混悬液进行了体外评价,此外还进行了体内药动学评估.结果 优化处方为:西黄蓍胶0.5%、黄原胶0.2%、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F42 31%、吐温80 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复方混悬液在高温、强光及加速6个月后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F>0.9,BH药物含量为98%~100%,DMH药物含量为96%~98%,释放度f2均>50,药物泄漏量均<0.3%).大鼠灌胃的药动学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市售片剂,混悬液中BH的Cmax更低,tmax更长;DMH的t1/2更长和Cmax更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6.53%和252.25%.且BH和DMH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备简单的相对关联性.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BH/DMH复方混悬液,稳定性和生物等效性较好,证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制备BH/DMH复方混悬液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瘟化湿颗粒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质量一致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优化清瘟化湿颗粒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价.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加水倍数为影响因素,黄芩苷含量、连翘苷含量、出膏率、挥发油体积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成型工艺.采用HPLC指纹图谱与物理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不同批次间颗粒质量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为 10 倍量水提取 2h,提取 3 次,综合评分为0.9914 分;最佳成型条件为糊精-麦芽糊精-微晶纤维素(1∶1∶1),药辅比 1∶0.8,润湿剂 85%乙醇.10 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中有 18 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 0.997,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 0.99.结论 该工艺合理可行,不同批次清瘟化湿颗粒质量稳定,可用于进一步完善该制剂的质量一致性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颗粒,并建立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以熵权法及正交实验优选沙参麦冬汤回流提取工艺,与古法煎煮工艺进行对比,并进一步筛选颗粒的成型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沙参麦冬汤颗粒的指纹图谱和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基准样品(煎液、冻干粉)、颗粒剂生产各环节(提取液、中间体、成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和甘草苷的转移率.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方中麦冬、桑叶、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5味药材进行鉴别.结果 优化的回流提取工艺为浸泡 0h,提取两次,加水量分别为 10、8 倍,提取时间分别为 2.0、1.5 h;成型工艺为以 90%乙醇为润湿剂,加入 20%的糊精制软材,经 16 目筛挤压制粒,60℃下干燥,过 80 筛整粒制备沙参麦冬汤颗粒.10批沙参麦冬汤颗粒、基准样品与颗粒生产各环节的指纹谱图相似度均大于 0.90;基准煎液、冻干粉、提取液、中间体、成品的甘草苷转移率分别为75.60%、75.24%、91.67%、90.22%、73.57%.5味中药的TLC特征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结论 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次、各生产环节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质量相对稳定,且与基准样品保持一致.经回流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后,甘草苷的转移率有所下降,颗粒的甘草苷转移率与原方汤剂的较为接近.本研究所建立的沙参麦冬汤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以期为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规模生产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蝉花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质量标准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优化金蝉花胶囊制备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以药辅比、辅料比(微晶纤维素:乳糖)、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堆密度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TLC法定性鉴别腺苷,HPLC法测定尿苷、腺嘌呤、肌苷、鸟苷、腺苷、N6-(2-羟乙基)腺苷的含量.结果 最佳条件为微晶纤维素:乳糖比例1∶4,药辅比1∶1,加入颗粒总量25%的90%乙醇,过20目筛,在60℃下干燥30 min,临界相对湿度为73%,选用0号胶囊灌装.TLC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100.59%~102.08%,RSD 0.6%~1.8%.每粒胶囊含核苷类成分不低于3.231 mg/g.结论 该方法合理稳定,可为金蝉花胶囊的实际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Plackett-Burman和G1-熵权法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中药颗粒成型工艺:以小儿热速清颗粒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基于Plackett-Burman和G1-熵权法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小儿热速清制粒成型工艺.方法:以二次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溶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合适的因素与水平进行Plackett-Burman设计进而确定关键工艺参数,采用基于G1-熵权法结合响应面设计优化小儿热速清颗粒的成型工艺.结果:优化后处方为药辅质量比7∶3,糊精∶甘露醇质量比1∶1,矫味剂阿司帕坦质量分数0.3%、蜜桃香精质量分数0.2%;工艺:80%乙醇(2%PVP-K30)为润湿剂湿法制粒,60 ℃干燥1h;综合评分的平均值为94.46.结论:该制备工艺可靠、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优化小儿热速清颗粒的成型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山楂丹参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考察山楂丹参分散片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丹参药材中丹参素钠、山楂药材中金丝桃苷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丹参、山楂提取工艺开展研究;通过对山楂丹参分散片中填充剂、润湿剂、崩解剂的考察,以分散均匀度为考察指标,对山楂丹参分散片处方和工艺进行筛选.结果 山楂丹参分散片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取丹参药材,加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取山楂药材,用10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分别将药液浓度至1.0 g/mL,并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洗脱、浓缩、干燥,将上述丹参、山楂提取物混匀,过80目筛,再分别加入微晶纤维素、硫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过100目筛),混合均匀,以50%乙醇为黏合剂,24目筛制粒,60℃干燥.结论 按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丹参、山楂提取物中丹参素钠、金丝桃苷含量较高;山楂丹参分散片在3 min内分散均匀,各项指标均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规定,表明山楂丹参分散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筛选处方合理,可进一步研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PBT辐射接枝改性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接枝不同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钠(SSS)、AA+AM、AA+SSS]对血小板黏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γ射线辐照将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钠(SSS)、AA+AM、AA+SSS]接枝到PBT表面,依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润湿时间等指标表征接枝后的PBT;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接枝不同单体的PBT对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情况,同时测定通过接枝不同单体的PBT的血小板浓度、最大聚集能力、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率(HSR),考察其对血小板粘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FTIR上出现了AA、AM、SSS的特征吸收峰,且接枝后的材料亲水性明显改善,表明单体接枝成功;SEM结果显示,PBT原样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程度明显高于改性后的PBT;滤过PBT原样的血小板与血小板原样相比:血小板浓度为(533.00±4.58 vs 672.00±3.61)×109/L,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48.80±0.96 vs 58.60±1.37)%,CD62p阳性表达率为(45.35±0.58 vs 39.90±0.52)%,血小板 HSR 为(48.74±0.46 vs 51.86±0.93)%(P<0.05).与PBT原样相比,接枝不同单体后的PBT材料导致的血小板损失和血小板功能损伤都明显下降(P<0.05),其中PBT-(AA+AM)对血小板的综合影响最小[血小板浓度(637.00±2.65)×109/L,血小板最大聚集率(62.45±0.61)%,CD62p阳性表达率(37.39±0.42)%,血小板HSR(53.51±0.58)%].结论 表面接枝AA+AM的PBT对血小板的黏附及功能损伤的综合影响明显小于接枝其他单体的PBT,有望进一步开发用于血小板制剂中去除白细胞的过滤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四种助剂对防治褐飞虱的植物源农药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毒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橙皮精油(orange peel essential oil,OPEO)、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卵磷脂及马来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DEM)4种助剂对植物源农药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毒力的影响,筛选出有增效作用的助剂,将其作为1%印楝素WG防治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的桶混助剂.[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和连续浸液法评价印楝素及添加助剂OPEO、GABA、卵磷脂或DEM后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印楝素(20 mg a.i./L)及添加助剂处理后,褐飞虱3龄若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及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3种酶活性;测定添加助剂后对印楝素药液(40 mg a.i./L)与水稻叶片接触角的影响.[结果]稻苗浸渍法处理后96 h,添加DEM使印楝素对褐飞虱3龄若虫胃毒性毒力显著增强,增效比为1.512;连续浸液法处理后72 h,添加OPEO或DEM使印楝素对褐飞虱3龄若虫内吸性毒力显著增强,其增效比分别为1.486及1.560;添加OPEO或DEM分别使褐飞虱3龄若虫体内GST活性比印楝素单剂处理分别降低69.4%和65.5%;添加DEM使CarE活性比印楝素单剂处理降低88.2%;添加OPEO或DEM后,印楝素药液液滴与水稻正面叶片的初始接触角从110°分别降至64.5°或67.9°.[结论]添加OPEO或DEM能明显提高印楝素对褐飞虱的毒力,提高印楝素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性.因此,将OPEO或DEM作为1%印楝素WG防治褐飞虱的桶混助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参莲草颗粒成型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指纹图谱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优化参莲草颗粒成型工艺,并建立其理化指纹图谱.方法 湿法制粒后单因素试验筛选辅料,PB试验筛选潜在关键工艺参数.以辅(糊精)药比、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溶化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 试验结合AHP-CRITIC混合加权法优化成型工艺.采用物理指纹图谱、HPLC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样品的质量一致性,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结果 最佳条件辅药比 0.98∶1,乙醇体积分数 84%,润湿剂用量 28%,在 70℃下干燥 60 min,综合评分为95.18 分.10 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 0.95;HPLC指纹图谱中有 18 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 0.95.各批样品聚为 3 类,野黄芩苷、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酯、木犀草素、芦丁、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为关键质量差异物.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评价参莲草颗粒的质量一致性,为该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同类中药制剂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软坚散结颗粒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建立软坚散结颗粒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方法 优化挥发油包合工艺和颗粒成型工艺,确定颗粒制备工艺.TLC法定性鉴别玄参、浙贝母、莪术、麸炒白术,HPLC法测定哈巴苷、哈巴俄苷、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结果 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 1∶10,包合时间 120 min,包合温度 45℃;最优成型工艺为按药辅比1∶0.8 混入可溶性淀粉,90%乙醇润湿,制粒.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哈巴苷、哈巴俄苷、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 105.63%~110.87%,RSD 2.9%~5.6%.结论 软坚散结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并且该制剂质量标准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