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包括足底按摩手法及超声波治疗),观察组还同时辅以D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足底超声检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疼痛、足底筋膜厚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2.9±1.9)分]、足底筋膜厚度[(2.84±0.71)mm]及MBI评分[(74.9±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疼痛,促进患部炎症水肿消散及生活质量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冲击波结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足底筋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行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压痛记分法进行指标评估,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压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结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足底筋膜炎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体外冲击波疗法,且具有简便易行、取效迅捷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态的影响.方法:将3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步幅、步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步幅、步速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其余各项参数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和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均P<0.05),且观察组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增大(均P<0.05),其余各项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应用深层肌肉刺激疗法能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步态,是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层肌肉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深层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联合作业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作业疗法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DMS联合作业疗法干预,均持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分级、Fugl-Meyer量表评分、腕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腕关节ROM、MBI评分和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腕关节的ROM、MBI评分和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 DMS联合作业疗法能够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效果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作为一种局部振动疗法可缓解因劳累或牵拉导致的损伤、乳酸堆积,或者筋膜间粘连导致的疼痛与功能受限,但其对抗痉挛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电动深层肌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至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牵伸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肱二头肌牵伸训练,每次10 min,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牵伸状态下的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每次10 min,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全部治疗结束后测试肱二头肌阻尼振动频率(F值,反映肌张力)、对数衰减值(D值,反映肌肉弹性)及动态刚度(S值,反映肌肉硬度),并进行改良Tardieu量表(肘关节屈曲起始角度R值、快速牵伸肘关节卡住角度R1值与肌肉反应质量X值)及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评定.研究经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医伦审[2019]第(181)号.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牵伸组和试验组的F、S、D、R1、X值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的R值低于治疗前(P<0.05)、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结束后,3组的F、S、D、R、R1、X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②牵伸组首次治疗后的F、S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所有参数比较无差异(P>0.05);牵伸组和试验组间首次治疗后的所有参数比较无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F、S、D、R1和X值低于牵伸组(P<0.05),FMA评分高于牵伸组(P<0.05);试验组首次治疗后的F、S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的所有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及硬度,改善弹性,并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对梨状肌综合征(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给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每天1次,疗程为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超声检查下梨状肌厚度的测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梨状肌厚度及OD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周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梨状肌厚度及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疼痛评分(t=-14.076)、梨状肌厚度(t=-2.306)、ODI评分(t=-36.653)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深层肌肉刺激在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方面优于推拿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中枢与外周综合性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效果.方法 纳入75例上肢肌张力增高的脑卒中患者,实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任务导向性上肢功能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深层肌肉刺激仪(DMS)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比2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38.9±8.8 vs 35.6±8.1)、ARAT(29.2±7.5 vs 26.2±5.2)和MAS(1.6±0.6 vs 2.0±0.5)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S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任务导向性上肢功能训练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腰臀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腰臀肌筋膜炎是引起腰臀腿疼痛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局部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1] ,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呈低龄化趋势[2].深层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ion,DMS)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肌肉和骨关节疾病中取得较好疗效[3] ,但关于 DMS 治疗腰臀肌筋膜炎的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采用DMS治疗腰臀肌筋膜炎,与常规推拿疗法比较,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种可控加油型摩腹推拿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骨科患者由于创伤、手术致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加之使用镇痛泵,使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引起张力减退性便秘[1].这种便秘与内科便秘有所不同,口服药物通常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2].腹部推拿指以手法力度给腹部增加压力促进肠道刺激和蠕动,并配合推拿手法进行局部穴位按摩以达到通便的效果[3].腹部推拿作为中医外治的一项独特疗法,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4].但在大量临床实践后发现,因操作费时、费力及需准备的操作物品较多等原因致临床推广困难;操作时需长时间敞开腹部及冷手刺激易引起患者保护性肌肉收缩,间接影响治疗效果,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下降;加之患者个体差异,腹部脂肪厚度不一,腹部胀满,单纯手法推拿很难触及深层的经络穴位,需操作者加重力度,长期以往对操作者自身关节劳损较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节省操作时间,减少操作者体力消耗及自身关节损伤,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设计可控加油型摩腹推拿器(外观设计专利号:ZL 201830529203.9,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1920519550.2)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变化与步态时空及动力学的参数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深层肌肉刺激疗法是一种局部振动疗法,可有效缓解因牵拉或劳累所致损伤、乳酸堆积,或筋膜粘连造成的疼痛和功能受限,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作用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目的:探讨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变化、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腰椎节段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传统腰椎节段稳定性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层肌肉刺激疗法.统计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6个月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腰肌表面肌电变化、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2%)(P<0.05),观察组治疗1,6个月后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裂肌、回旋肌前屈60°、外展90°、后伸45°时最大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步长对称指数、足偏角对称指数、站立相对指数、初始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单支撑相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终末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2/51),5.9%(3/5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 表明,深层肌肉刺激疗法有助于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恢复腰椎功能并改善步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