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肌力和表面肌电的腰腹部训练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徒手和利用简单器械(沙袋、杠铃片、罗马椅等)增强飞行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飞燕”、卷腹、仰卧摆腿、“罗马椅”等训练方法,对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每次持续1.0~1.5 h,每周3次,每4周进阶,为期3个月的腰腹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最大等长静力性肌力测试方法测量志愿者腰腹部力量,记录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的峰值肌力力矩,10 s力矩当量和后伸,左右旋转方向竖脊肌肌电。采用多台阶耐力测试方法测试志愿者腰腹部耐力,记录前屈和后伸方向总力矩当量、耐力时间和后伸方向竖脊肌肌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自身对照 t检验。 结果:8名志愿者经3个月系统训练,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的峰值肌力力矩分别增长24.99%、27.55%、82.00%和47.76%,10 s力矩当量分别增长26.05%、29.43%、85.64%和84.59%,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2~20.45, P<0.05);后伸方向左、右竖脊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增长73.73%和101.21%,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0、9.81, P<0.01),其余2个方向的竖脊肌平均肌电幅值增长不显著。训练后在10 s力矩当量显著增加的前提下,3个方向竖脊肌肌电中位频率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前屈和后伸方向总力矩当量与训练前相比,分别增长36.28%、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1.13, P<0.05)。在测试总负荷上升的前提下,前屈和后伸方向耐力时间和后伸方向最后一个台阶肌电中位频率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利用徒手和简单器械进行腰腹部核心肌肉力量训练也可取得明显效果,训练后志愿者各方向肌力和耐力均显著增加,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强。该训练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开展,可在飞行部队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指作业活动中骨骼肌以低于10%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持续收缩导致肌肉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是职业性颈、肩、腰、背部不适与疼痛症状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尽管表面肌电图是评估神经肌肉活动效率的关键生理技术,但在客观检测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方面,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阐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相关假说,并综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早期预防与精准检测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网状脊髓束激活对上肢精细运动中预期性姿势调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预期性姿势调节(APA)的特征变化,并探究网状脊髓束(RST)激活对其AP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双变量混合设计,包含4种不同测试任务和3中不同任务启动状态。共招募健康右利手男性13例进入测试。受试者须根据耳机中的声音提示随机完成前向触碰、杯状抓握、拇指夹卡片和小指夹卡片四种任务,各10次。每种任务测试中有一半的任务启动提示音为114 dB的白噪音,以诱发惊吓效应激活RST;另一半为80 dB的嘟嘟声,作为常规对照。使用表面肌电记录受试双侧胸锁乳突肌、下斜方肌、背阔肌、腰段竖脊肌以及右侧三角肌、桡侧腕屈/伸肌的全程肌电。并在随后处理中,将肌电时域和频域指标转化为目标肌肉的启动反应时、达峰时间、激活延时、APA或补偿性姿势调节(CPA)幅值等进行不同任务和刺激状态的对比分析。此外,研究中根据胸锁乳突肌(SCM)提前激活与否将114 dB测试任务分别归类为SCM +和SCM -作为不同启动态进行处理。 结果:RST激活后,各任务中运动前反应时与肌肉收缩达峰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1)。SCM +、SCM -和普通状态下的三角肌反应时分别为(106.89±43.78)ms、(136.78±48.74)ms和(168.60±73.17)ms,且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区别( P≤0.01)。同一状态下的对侧斜方肌下部和同侧背阔肌APA幅值显著增高( P<0.05),但肌肉启动时序和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未见显著影响( P>0.05)。小指夹取任务中桡侧腕伸肌预期性肌肉激活延时较触碰任务显著缩短[(-15.39±5.02)ms和(4.45±4.5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仅桡侧腕伸肌表现出任务特异性的提前激活;RST激活可以导致预期动作提前启动,并加速肌肉收缩和提高部分躯干肌APA幅值,但对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第5腰椎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第5腰椎节段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影响,为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多节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意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收治的40例行第5腰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瘫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未监测组(13例)和监测组(27例)。比较两组患儿第5腰椎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术前肌张力和术后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未监测组左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57±11)%,监测组左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4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未监测组右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53±2)%,监测组右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前经表面肌电图测得的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后双侧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脑瘫这类中枢神经损伤引起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有效改善症状,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减少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同时不影响肌张力的改善,因而可望减少术后并发症和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踝关节保护支具对预防空降兵踝关节着陆损伤的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踝关节保护支具(protective ankle brace,PAB)对空降兵伞降过程中着陆阶段踝关节的保护作用,为降低空降兵着陆阶段踝关节损伤提供有效的防护手段。方法:选取空降兵作为受试者,佩戴PBA前后从1.5 m、2 m高度的空降兵地面动作训练高台跳出,保持标准弯腰屈膝姿势接触训练场缓冲地面。受试者共完成4次模拟着陆试验,分别为1.5 m戴PAB(1.5 m PAB组)、2 m戴PAB(2 m PAB组)、1.5 m不戴PAB(1.5 m对照组)、2 m不戴PAB(2 m对照组)。通过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和腓肠肌的肌肉电信号,计算最大随意收缩百分比(percentage of maximal voluntary electrical activation,MVE%),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1名受试者。相同高度不同踝关节防护状态时,1.5 m PAB组的双侧胫骨前肌、腓肠肌MVE%值均小于1.5 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2.74、2.35, P=0.017、0.008、0.022);而1.5 m PAB组的双侧腓骨长短肌的MVE%值均大于1.5 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8、4.56, P均<0.001)。2 m PAB组左侧胫骨前肌、左侧腓肠肌的MVE%值小于2 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0.53、4.35, P=0.031、0.598、<0.001);而2 m PAB组的双侧腓骨长短肌MVE%值均大于2 m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2、6.31, P均<0.001)。不同高度相同踝关节防护状态时,1.5 m PAB组的双侧胫骨前肌、腓肠肌、腓骨长短肌的MVE%值均小于2 m P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6~4.94, P均≤0.001)。1.5 m对照组的双侧胫骨前肌、腓肠肌、腓骨长短肌的MVE%值均小于2 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5.85, P均<0.05)。 结论:PAB能够降低空降兵伞降过程中着陆阶段踝关节的损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BP患者分为核心训练组、吸气训练组及呼气训练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核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则分别辅以吸气肌强化训练或呼气肌强化训练,每周训练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病情,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同时采集患者躯干前屈、再背伸时表面肌电数据(sEMG)并计算屈/伸比值及最大前屈相时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56±1.04)分和(1.48±0.71)分]及ODI指数评分[分别为(13.64±3.56)%和(14.08±3.39)%]亦明显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 P<0.05)。治疗后3组患者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屈/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分别为(17±4.09) μV和(6.30±2.34)μV]及屈/伸比值[分别为(0.44±0.08)和(0.41±0.88)]亦显著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 P<0.05)。 结论:在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吸气肌或呼气肌强化训练,能进一步减轻LBP患者疼痛,提高椎旁肌肉收缩协调性,改善患者腰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对下交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对下交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交叉综合征患者3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1次,每次治疗20 min,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测量2组患者的手指指地距离;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量2组患者骨盆前倾角度(ASIS-PSIS)、骶骨倾斜角度(SS)、腰椎曲度指数(LCI)和表面肌电腰背肌伸屈比(FRR)。结果: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手指指地距离均显著小于组内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的手指指地距离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时间点,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骨盆前倾角度、骶骨倾斜角度和腰椎曲度指数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两侧的表面肌电腰背肌FRR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后左、右两侧的表面肌电腰背肌FRR分别为(13.27±5.48)和(14.54±4.90),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改善下交叉综合征患者的骨盆前倾角度、腰椎前凸症状和腰椎活动度,还具有缓解腰痛、放松腰背部肌肉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疱性类天疱疮误诊为特应性皮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0岁,因全身红斑伴痒2年,加重4个月,双手足水疱1周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躯干、四肢红斑丘疹,伴瘙痒,红斑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外院拟诊"特应性皮炎",予抗组胺药物口服及糖皮质激素外用(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4个月前全身红斑丘疹增多,伴剧烈瘙痒,遂就诊,拟诊"特应性皮炎"收入院。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四肢多发性鲜红色斑疹,表面脱屑,部分皮损增生肥厚,散在丘疹和结节,可见少量抓痕和不规则色素沉着。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1.78 × 10 9/L,中性粒细胞10.5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9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4 × 10 9/L[参考值(0.02 ~ 0.52)× 10 9/L,下同],IgE 2 475.0 IU/ml(0 ~ 87.0 IU/ml),C反应蛋白24.40 mg/L(0 ~ 10 mg/L)。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B超、胸部X线、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右腰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细胞轻度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毛囊内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伴部分毛囊破坏。结合临床表现考虑特应性皮炎合并毛囊炎;建议排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d静脉滴注,3 d后减量至20 mg/d,口服奥洛他定5 mg/d,外用曲安奈德尿素乳膏等治疗后皮疹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能激光联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对下腰痛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高能激光联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对下腰痛(LBP)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LBP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高能激光联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对比两组的疗效、疼痛程度、腰部恢复情况、腰部活动范围大小、表面肌电信号表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优良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较对照组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ODI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腰部前屈等活动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两组竖脊肌、多裂肌患侧的表面肌电信号低于对侧,观察组患侧及对侧的表面肌电信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能激光联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治疗LBP的康复效果佳,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腰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