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分析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高频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ROC探讨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59例(61.46%),未转移37例(38.54%);淋巴结转移组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大于未转移组,周 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占比、淋巴门消失占比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大、腋窝淋巴结纵径大、纵横径比值大、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大、弹性数据离散度值大、病灶与周 边组织比值大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 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33、0.782、0.758、0.721、0.646、0.714、0.685、0.730),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0.90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用于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与滤泡癌的超声检查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TC)和滤泡性腺瘤(FA)的临床特点与超声检查表现.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为 FTC 或 FA 的 157 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 FTC 和 FA 两组,并对其超声检查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年龄、结节形态、边缘、晕征、回声质地、实性成分的位置、局灶性强回声及血流分级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χ2=88.54,P<0.001,R2=0.60).其中结节边缘模糊、周边不规则低回声厚晕征、血流为中央血管型或混合型与FTC诊断密切相关.结论 FTC与FA在超声检查表现上相似性很高,应充分了解其超声检查特征,结节边缘模糊、周边不规则低回声厚晕征、中央血管型或混合型血流是FTC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ME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NME3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56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部分癌旁组织未符合要求,最终对156例癌组织和139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ME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H评分系统对NME3蛋白表达水平进行评分,以6分为临界值,区分NME3蛋白高表达(H评分≥6分)和低表达(H评分<6分)。按照癌组织中NME3蛋白高、低表达,将患者分为NME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总生存(OS)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胃癌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位年龄[ M( Q1, Q3)]为61岁(53岁,68岁),其中男性110例(70.5%),女性46例(29.5%)。癌组织NME3高表达患者比例低于癌旁组织[51.9%(81/156)比75.5%(105/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0, P<0.001)。中-低分化+中分化患者癌组织NME3高表达患者比例高于低分化患者[63.3%(50/79)比39.4%(28/71)],pTNM分期Ⅲ~Ⅳ期高于Ⅰ~Ⅱ期[55.5%(76/137)比26.3%(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auran分型肠型、混合型、弥漫型患者中癌组织NME3高表达患者比例分别为62.2%(46/74)、52.0%(13/25)、39.3%(2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9, P=0.035)。NME3高表达组患者OS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男性和女性患者中NME3高表达组患者OS均优于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ME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表达比低表达: HR=0.342,95% CI:0.207~0.564, P<0.001)、肿瘤家族史(有比无, HR=2.240,95% CI:1.285~3.907, P=0.004),pN分期(N 2~3期比N 0~1期, HR=2.133,95% CI:1.114~4.083, P=0.022),pM分期(M 1期比M 0期, HR=2.761,95% CI:1.386~5.500, P=0.004),癌胚抗原(CEA)水平(>5 ng/ml比≤5 ng/ml, HR=1.688,95% CI:1.018~2.798, P=0.042),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35 U/ml比≤35 U/ml, HR=2.913,95% CI:1.403~6.047, P=0.004)是胃癌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NME3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其在分化程度较高、分期晚以及肠型胃癌中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且NME3低表达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NME3在胃癌中可能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AFRO综合征六例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AFRO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明确诊断Castleman病患者31例,分析其中符合TAFRO综合征的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纳入TAFRO综合征诊断的患者6例(男5例),平均年龄41.5岁(27~59岁)。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热、血小板减少、多浆膜腔积液、器官肿大和(或)全身水肿、肾功能损害。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6例(6/6)白细胞介素6均升高,4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查均升高,6例HIV均阴性,4例行人类疱疹病毒8检查均阴性,6例病理诊断中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2例,透明血管型1例。2例患者行肾脏活检,1例符合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另1例为继发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行CHOP方案化疗,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单抗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5年后死于病情进展,另5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TAFRO综合征发病罕见,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多导睡眠监测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肌营养不良(MD)患儿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的表现及特征,为适时的呼吸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经临床、肌电图、基因或病理确诊的MD且进行了整夜PSG监测患儿的资料。分析其PSG监测特征。结果:总计入组10例MD患儿,其中男7例,女3例,行PSG监测时年龄(9.40±3.13)岁,均经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确诊为MD。MD患儿在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较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期呈增高趋势。在呼吸事件方面,MD患儿可表现阻塞性呼吸暂停、中枢型呼吸暂停、混合型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其中低通气指数(HI)最高,混合型呼吸暂停指数(MSAI)最低,HI显著高于MSAI( P<0.05)。REM睡眠期的中枢型呼吸暂停不排除膈肌性呼吸事件的可能。在睡眠结构方面,PSG显示MD患儿REM睡眠时间减少。 结论:MD患儿的早期睡眠呼吸紊乱,表现为以低通气事件为主,呼吸紊乱最早出现于REM睡眠期,REM期的呼吸紊乱指数可作为MD患儿呼吸肌受累的早期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1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皮肤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1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互联网远程门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的患儿61例,年龄22 d至17岁(2.83 ± 2.47)岁,病程2 ~ 14 d。皮肤表现为急性荨麻疹25例(41.0%),发疹/斑丘疹样皮损10例(16.4%),面部血管性水肿6例(9.8%),荨麻疹性血管炎5例(8.2%),玫瑰糠疹及多形红斑各4例(6.6%),紫癜2例(3.3%),混合型皮损2例(3.3%),毛囊炎、结节性红斑和肢端血管性水肿各1例(1.6%)。不同皮肤表现患儿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4.67, P < 0.001)。48例(78.7%)皮疹泛发,13例(21.3%)局限分布;10例(16.4%)瘙痒,3例(4.9%)灼痛,48例(78.7%)无症状。36例(59.0%)皮损持续≤ 3 d,25例(41.0%)> 3 d,但均未超过2周。61例均高热至38.5 ℃,1例(1.6%)热前出疹,41例(67.2%)热中出疹,19例(31.2%)热退后出疹;不同皮疹分布、自觉症状、皮疹持续天数、发热与出疹相关性组间的皮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愈后未见复发且不遗留色素改变及瘢痕。 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多样,以荨麻疹、发疹/斑丘疹样皮损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涎腺导管内癌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深入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谱特征,以助于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早期识别和疾病管理。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00例,由消化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胃肠功能障碍问卷评估,包括口咽、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8个常见症状,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为(61.9±10.5)岁,男女比例为53∶47,病程为4.0(2.0,6.0)年,Hoehn-Yahr(H-Y)分级1级有42例,2级有30例,3级及以上28例(3级24例、4级3例、5级1例)。58%(58/100)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1种或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出现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便秘(42%,42/100)、排便困难(38%,38/100)和流涎(28%,28/100)。下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57%,57/100),其次为口咽症状(33%,33/100),再次为上消化道症状(27%,27/100)。消化道症状在H-Y 分级为1级时即可出现,出现1~2种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占26.1%(11/42),超过3种的超过20%。在H-Y分级≥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有39.3%(11/28)出现3种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合并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胃轻瘫症状指数为3.0(2.0,6.5)分。合并便秘、排便困难患者便秘症状评分为19.0(12.0,27.3)分。在便秘症状分型中,66.7%(38/57)为混合型,21.0%(12/57)为慢传输型,12.3%(7/57)为排便障碍型;且38.6%(22/57)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症状的出现早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Y分级与帕金森病病程、合并消化道症状个数、流涎、便秘、排便困难及便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便秘、排便困难和流涎是帕金森病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H-Y分级为1级)即可存在至少一种消化道症状。下消化道症状较口咽部症状和上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合并消化道症状的个数、流涎、便秘、排便困难均随着帕金森病疾病进展而加重,可作为帕金森病症状早期识别和疾病管理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导致免疫相关肝损伤(IMLI)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ICI导致IMLI患者,对其基本情况、肿瘤治疗情况、IMLI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29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7例(58.6%),女性12例(41.4%),中位年龄65岁;从使用ICI至发生肝损伤的中位治疗周期为3个,中位时间为78 d。48.3%(14/29)的IMLI患者无明显症状,51.7%(15/29)的有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乏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13例(44.8%)同时伴有其他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29例IMLI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型18例(62.1%),胆汁淤积型4例(13.8%),混合型7例(24.1%)。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CTCAE)分级,严重(≥3级)病例占86.2%(25/29);按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DILI指南)分级,严重(≥2级)病例占34.5%(10/29)。29例患者在发生IMLI后均暂停ICI治疗,28例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其中7例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或人免疫球蛋白、人工肝治疗;22例(75.9%)好转,7例(24.1%)未愈(包括自动出院4例,死亡2例,无法判断1例)。3例患者肝功能好转后重新启用ICI治疗,IMLI均未复发。结论:IMLI多发生于ICI治疗后2~3个月,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最常见,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停用ICI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经权衡利弊在严密监测下可以重启ICI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混合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预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组织学分型为混合型的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同时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3月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9例患者(280个病灶),其中男216例(80.30%),女53例(19.70%),年龄为(60.43±8.01)岁;混合型早期胃癌病灶25个(8.93%),分化型早期胃癌248个(88.57%),未分化型早期胃癌7个(2.50%)。相较于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混合型早期胃癌的病变部位以胃上1/3为主[64.00%(16/25)、40.73%(101/248)比0.00%(0/7), χ2=10.211, P=0.006],病变大小≤2 cm占比较小[52.00%(13/25)、80.65%(200/248)比85.71%(6/7), χ2=11.173, P=0.004],浸润深度黏膜内较少[52.00%(13/25)、85.48%(212/248)比57.14%(4/7), χ2=20.019, P<0.001],垂直切缘阳性比例相对较高[20.00%(5/25)、2.82%(7/248)比0.00%(0/7), χ2=16.657, P<0.001],侵犯脉管比例高于分化型癌低于未分化型癌[36.00%(9/25)、2.42%(6/248)比42.86%(3/7), χ2=58.413, P<0.001],完全切除率较低[76.00%(19/25)、93.15%(231/248)比100.00%(7/7), χ2=9.497, P=0.009],治愈性切除率低于分化型早期胃癌但高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48.00%(12/25)、89.52%(222/248)比42.86%(3/7), χ2=39.757, P<0.001],eCura C2级比例高于分化型癌低于未分化型癌[48.00%(12/25)、5.65%(14/248)比57.14%(4/7), χ2=58.766,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越大( P=0.004, OR=0.539,95% CI:0.354~0.822)为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相较于黏膜下深层浸润,浸润至黏膜层( P=0.001, OR=51.799,95% CI:5.535~84.768)和黏膜下浅层( P<0.001, OR=29.301,95% CI:24.694~73.972)是治愈性切除的保护因素;相对于混合型早期胃癌,分化型早期胃癌( P=0.024, OR=3.947,95% CI:1.195~13.032)是治愈性切除的保护因素,未分化型早期胃癌( P=0.443, OR=0.424,95% CI:0.048~3.788)治愈性切除风险与混合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死亡7例,总体生存时间为(114.42±0.97)个月,五年生存率为97.10%。不同分化程度的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34, P=0.805);是否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81, P=0.043)。 结论: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切缘阳性率高、脉管浸润常见、实现治愈性切除的情况较分化型早期胃癌低,因此,在处理混合型早期胃癌的过程中要更加严谨。早期胃癌ESD治疗后远期生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