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选择2021年3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液中心制备的30份混合浓缩血小板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 n=15,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和对照组( n=15,采用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全血来源于147例健康无偿献血者。2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及2组全血的容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2组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膜、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输血后的疗效。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21140)。 结果:①本研究2组白膜的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本研究2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研究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中位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分别为(3.3±0.6)×10 11、0.04×10 9个、(1.0±0.5)×10 8个、(69.0±5.7)%、(11.1±1.0)fL、(9.8±0.5)fL、(23.4±4.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6±0.6)×10 11、0.02×10 9个、(0.5±0.3)×10 8个、(55.8±4.3)%、(9.2±1.0)fL、(9.0±0.5)fL、(16.7±3.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8、 P=0.007, U=26.5、 P<0.001, t=3.55、 P=0.001, t=7.16、 P<0.001, t=5.16、 P<0.001, t=4.72、 P<0.001, t=4.68、 P<0.001)。③本研究2组去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质量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研究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中位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3.1±0.6)×10 11和0.03×10 9个,高于对照组的(2.2±0.6)×10 11和0.01×10 9个,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2、 P=0.001, U=21.0、 P=0.005);2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 P=0.570)。研究组和对照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分别用于11和12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输血治疗,2组血小板输注有效患者分别为9和10例,无效者均为2例。2组血小板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白膜汇聚法和浓缩血小板汇聚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其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我国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并且血小板输注疗效接近。但是白膜汇集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回收率优于浓缩血小板汇聚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全血 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 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 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 6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 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 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 及CD62P 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 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 6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 6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细胞处理仪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及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建立血细胞处理仪(NGL-BBS)新程序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与传统手工法比较对血小板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白膜法从无偿献血者捐献的全血中分离并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分别采用血细胞处理仪(NGL-BBS)设定的新程序(观察组)和手工法(对照组)进行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修改血细胞处理仪原洗涤红细胞程序参数建立新的洗涤血小板程序,具体参数如下:稀释量150 mL,洗涤量150 mL,稀释速度100 r/min,洗涤速度120 r/min.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组洗涤混合血小板的生物活化标志物CD62P和CD63的表达率,并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测量和比较两组洗涤混合血小板的MA值.结果 观察组洗涤混合血小板CD62P和CD63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t = 4.11,P<0.01;t = 10.78,P<0.01);观察组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M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 = 6.67,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血细胞处理仪(NGL-BBS)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的方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明显小于手工制备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对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调查.方法 将白膜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实验组(40 例)的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对照组(40 例)的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容量(mL)、血小板计数(×1011)、红细胞混入量(×108)和白细胞残留量(×106)分别为 278.90±7.92 vs 276.52±8.01、2.66±0.09 vs 2.66±0.83、0.54±0.42 vs 0.83±0.84、0.29±0.54 vs 0.27±0.51,二者之间表现并无显著差别,且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另在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指标CCI(×103,24h)和PPR(%)上分别为 15.11±9.86 vs 14.61±12.55 和 54.23±18.70 vs 61.41±19.09,二者之间表现亦无显著差别,可达到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结论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愈儿童难治性骨髓炎合并骨折1例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联合治疗成功治愈儿童难治性骨髓炎合并骨折的经验分享.方法 经传统治疗14月余无效的儿童难治性骨髓炎合并骨折1例,采集患儿全血20 mL,应用二次离心法制备4~5倍浓度PRP共6 mL,3 mL PRP与0.3 mL激活剂混合,制备浓缩血小板凝胶(PG)2 cmx2 cm覆盖骨折端,剩余3mLPRP与0.3mL激活剂使用三通管喷洒到周围组织.结果 患者随访1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有明显骨痂形成;4个月X线片复查,骨折端愈合良好,骨折面愈合,骨髓炎痊愈.结论 应用自体PRP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骨髓炎合并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为儿童难治性骨髓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 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l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d;方法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d和7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 (84.80±13.45vs 3.83±0.44)pg/m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L,TNF-α(43.17±5.12 vs 7.58±0.71)pg/m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自体骨髓浓缩物修复骨缺损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自体骨髓浓缩物(BMAC)修复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12~1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6只,于颅顶制备4个直径为5 mm的圆形骨缺损,随机填入空白(A组)、自体骨沫(B组)、PRF与BMAC混合物(C组),并对PRF行组织学分析.术后6周取材,通过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分析评价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PRF为乳白色纤维蛋白凝胶,具有弹性和韧性,组织学切片可见疏松多孔的网状胶原纤维,基底部网络少量白细胞.各组骨缺损均未见炎症反应,新骨生成率分别为:A组(7.64±1.02)%,B组(12.94±0.81)%,C组(37.19±1.26)%,C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PRF联合BMAC可以显著加快新骨再生的速度,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浓缩生长因子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是新一代的自体血小板浓缩制品,在体外细胞学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中都显示出了促进牙周软组织和骨组织再生的潜能.临床上,CGF可单独或混合骨移植材料使用,已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术、上颌窦提升术和颌骨囊肿术后缺损的充填.CGF作为富含多种组织再生所需的细胞因子来源,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体脂肪移植中应用的血小板浓缩制品:尚无量化评估及应用指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面部脂肪移植技术已十分成熟,但依然存在远期效果不稳定、容易吸收等不足.血小板浓缩制品可以促进脂肪生长,减少术后反应,与脂肪细胞混合后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远期临床效果.目的:综述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浓缩生长因子3种血小板浓缩制品的活性成分、性能、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7年CNKI,万方,PubMed及Medline数据库关于血小板浓缩制品与自体脂肪移植的文献,检索词分别为"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浓缩生长因子;脂肪移植;生存率"和"platelet-rich plasma;platelet-rich fibrin;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fat graft;survival".最初共检索到940篇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4篇文献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富血小板血浆作为较早制备的血小板浓缩产品,通过激活各种生长因子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但实验结果评估相对主观,富血小板血浆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尚有较多的争议;②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富血小板血浆的替代产品,因其在制作中无需添加任何外源物质,在简便性及安全性上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特有的抗炎因子、纤维蛋白成分以及生长因子的缓释性,在促脂肪移植中具有更好的效果;③最新的血小板浓缩产品浓缩生长因子,相比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供了独有的CD34+干细胞,且拥有更多的纤维蛋白,提供了立体的纤维蛋白支架结构,使其在促进脂肪移植的效果上有了更好的保证.除此之外,浓缩生长因子可以制备为凝胶或者液体形态,在临床上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④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多数采用主观评分表,还应引入CT和MRI等客观影像学评价方法.此外,需要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最终建立血小板浓缩制品的临床应用指南,以促进其在脂肪移植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种牙本质颗粒复合骨髓浓缩物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自体骨和自体牙本质均可作为骨移植材料应用于骨缺损的再生重建中,但异种或异体的牙本质能否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仍有待研究.目的:评价未脱矿异种牙本质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同时比较骨髓浓缩物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本质颗粒骨再生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将临床获得的牙齿经过清洁、粉碎、煮沸、脱脂、消毒等步骤制成牙本质颗粒.取12只1岁龄雄性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提升手术,随机分3组进行窦腔内黏膜下植骨,A组植入未脱矿的异种牙本质颗粒,B组植入未脱矿的异种牙本质颗粒与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混合物,C组植入未脱矿的异种牙本质颗粒和自体骨髓浓缩物混合物.植入后3个月取材,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检查:A组骨移植区可见密度较高的牙本质颗粒影像,与邻近正常骨组织界限较明显;B组、C组骨移植区可见大量密度较低的阻射影,与邻近正常骨组织界限不明显;②组织学观察:A组骨移植区牙本质颗粒周围有少量多核巨噬细胞,新骨生成量较少;B组、C组骨移植区牙本质颗粒外形呈虫蚀状,新骨生成的量均较多,且骨小梁排列较规则;A、B、C组的新骨生成率分别为(13.61±8.57)%,(32.28±4.85)%和(36.85±9.70)%,B组、C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新骨生成率无差异;③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未脱矿异种牙本质颗粒具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骨髓浓缩物或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均能有效促进未脱矿异种牙本质颗粒周围的新骨生成,骨髓浓缩物的作用略优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