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选择2021年3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液中心制备的30份混合浓缩血小板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 n=15,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和对照组( n=15,采用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全血来源于147例健康无偿献血者。2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及2组全血的容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2组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膜、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输血后的疗效。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21140)。 结果:①本研究2组白膜的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本研究2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研究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中位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分别为(3.3±0.6)×10 11、0.04×10 9个、(1.0±0.5)×10 8个、(69.0±5.7)%、(11.1±1.0)fL、(9.8±0.5)fL、(23.4±4.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6±0.6)×10 11、0.02×10 9个、(0.5±0.3)×10 8个、(55.8±4.3)%、(9.2±1.0)fL、(9.0±0.5)fL、(16.7±3.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8、 P=0.007, U=26.5、 P<0.001, t=3.55、 P=0.001, t=7.16、 P<0.001, t=5.16、 P<0.001, t=4.72、 P<0.001, t=4.68、 P<0.001)。③本研究2组去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质量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研究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中位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3.1±0.6)×10 11和0.03×10 9个,高于对照组的(2.2±0.6)×10 11和0.01×10 9个,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2、 P=0.001, U=21.0、 P=0.005);2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 P=0.570)。研究组和对照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分别用于11和12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输血治疗,2组血小板输注有效患者分别为9和10例,无效者均为2例。2组血小板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白膜汇聚法和浓缩血小板汇聚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其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我国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并且血小板输注疗效接近。但是白膜汇集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回收率优于浓缩血小板汇聚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全血 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 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 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 6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 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 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 及CD62P 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 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 6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 6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果实花色苷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花色苷为一类天然水溶性色素,是决定果实外观和营养品质性状的重要因素.花色苷由位于内质网膜上的一系列酶合成,合成后转运至液泡内储存.花色苷的合成途径及其转录调控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键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已在多种果树中被鉴定与验证,然而花色苷合成后跨膜转运至中央液泡的过程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回顾了花色苷转运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膜转运蛋白及囊泡运输介导的3类主要花色苷转运模型进行了概述.尽管目前已提出不同的花色苷转运模型,但花色苷向液泡内动态转运和汇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进一步解析果实花色苷转运和沉积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将有助于理解花色苷从合成到积累的完整代谢通路,并可为果实色泽品质性状改良提供分子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高血压机械力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在血管分化与发育、血管正常结构与功能维持以及血管病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血脂和/或血糖异常升高可协同机械力作用加速血管重构及疾病发生发展.机械力可非特异性激活血管细胞所有跨膜蛋白分子,引起细胞内多信号通道分子(第二效应分子)同步活化.多通道信号分子在信号网络结点分子汇集,继而再散发,启动更多信号通路活化,实现信号的级联瀑布放大,导致细胞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如细胞分化、迁移、炎症、表型变化、钙化、增殖、凋亡等,最终引起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等,成为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本课题组及国际同行相关研究进展,亦即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相关的血管重构做一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 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l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d;方法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d和7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 (84.80±13.45vs 3.83±0.44)pg/m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L,TNF-α(43.17±5.12 vs 7.58±0.71)pg/m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IL-4、IL-12、GATA-3 mRNA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针刺疗法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4(IL-4)、IL-12、GATA-3 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用卵清蛋白制作成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空白组.针刺组针刺肺俞(双)、肾俞(双)、大椎,每日1次;西药组予氯雷他定糖浆,每日灌胃1次;模型组予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各组均连续干预14d,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干预结束后,采用症状评分法评价大鼠过敏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鼻黏膜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4、IL-12水平,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大鼠鼻黏膜GATA-3 mRNA水平.结果:针刺组大鼠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鼻黏膜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针刺组及空白组则无上述改变.针刺组大鼠血清IL-4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血清IL-12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鼻黏膜GATA-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与氯雷他定相当(P>0.05).结论:针刺疗法可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症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在鼻黏膜的汇集,同时可升高血清IL-12水平,降低血清IL-4和GATA-3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工血小板再回首
编辑人员丨2023/8/6
Platelet products are in short supply nowadays,while preparation of whole-blood platelets(WBPs) is shrinking year by year. It was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apheresis platelets( Aps) have been superior to WBPs in many aspects. After universal leukoreduction for whole-blood,however, not only the efficacy but also the risks of trans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including bacterial contamination,virus spreading,alloimmunization,transfusion-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are nearly the same. Hence,WBPs should be picked up in absence of new evidenc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工艺及输注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量逐年上升,我国单采血小板(APC)占主导地位.2018年3月,全国取消互助血小板捐献,APC采集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全血分离机、血小板5d保存袋、血小板专用白细胞滤器、无菌连接装置、血小板汇集袋、血小板保存液、病原体灭活技术等,使得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WBPC)品质不断提升.血液是献血者捐献的生命礼物,全血中的血小板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采供血机构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现综述国内外WBPC的制备工艺,如何最小化不良反应,最大化安全性和质量,及国外血小板输注血液预警系统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离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改良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全血离心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经不同方式冲洗白膜导管对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血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 对192份400mL采集及运储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全血,随机选取其中96份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制备;剩余96份为实验组,用改良法:在分离白膜过程中改变冲洗导管的方法,即将用血浆冲管法改为用富血小板血浆冲管.2组全血均在8h内分离出白膜,在20-24℃静置过夜,次日6袋同血型白膜汇集,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 改良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汇集白膜重量分别为552±139 g、539±32.9 g(P>0.05),混合血小板的容量明显减少(315±15 mL、365±30.1 mL,P<0.05).其他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改良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在临床输注方面更有优势.结论 改良法的优点是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与单采血小板相当,且血小板计数能达到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省成分血制备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全面了解四川省成分血制备现状.方法 2018年12月25日向全省21家采供血机构发出成分血制备现状问卷.调研内容主要为成分工作模式、人员情况、设备配置、制备情况、血液报废情况和意见建议.结果 2018年12月30日收回21份问卷,存在3种工作模式:1)成分制备(n=1);2)成分制备+贴签(合格品和/或待检品)(n=15);3)成分制备+待检+发血(n=5).全川成分制备人员157人,女性占91.72%,男性占8.28%,人员年龄结构中青年占比85.35%,学历和职称成金字塔形,9家血站存在人员不足.4家血站的设备能满足工作需要,7家血站的设备不能满足,余下未做回答.2015-2018年成分制备全血量呈上升趋势,除1个地市州外,成分分离率都接近99%.制备成分品种:2种(n=1)、3种(n=1)、8种(n=2)、9种(n=3)、10种(n=6)、11种(n=2)、12种(n=3)、13种(n=3).8家血站开展血浆病毒灭活,6家血站开展辐照,16家血站开展白细胞过滤均采用联袋型滤器.2家血站 全血分离以机器分离为主,19家血站手工分离为主.冷沉淀制备采用离心法(n=17)和采用虹吸法(n=1),200 mL全血制备冷沉淀为1单位(n=12),400 mL全血制备的冷沉淀为1单位(n=6).浓缩血小板制备采用白膜法(n=2)和富板浆法(n=15),其中1家血站汇集浓缩血小板,根据血小板保存袋的性质血小板保存24 h(n=3)和/或5 d(n=16).洗涤红细胞均采用手工洗涤,洗涤后保存(n=11)和/或当天发往临床(n=13).报废量最大是脂血浆,其次是破损和溶血.7家血站提出加强人员、设备、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论 与2009年相比,人员、设备、成分制备量和品种都有所增加,但要满足当前成分血制备,仍需要加大人员和设备的投入,设备均未联网,成分血制备过程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