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羟基磷灰石脱敏剂对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的脱敏剂对不同粘接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为脱敏处理后粘接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阻生而拔除的第三磨牙60颗(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将4颗牙制备为1 mm厚牙本质片,1%柠檬酸处理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脱敏牙膏A和B组(分别用含HA的脱敏牙膏Biorepair和Dontodent Sensitive处理)、脱敏糊剂组(HA糊剂处理)(每组2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表面形貌。剩余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并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入上述4组进行相应处理。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使用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G-Premio Bond)分别在酸蚀-冲洗模式或自酸蚀模式下进行粘接,堆塑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片状试件(每亚组4个)、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和片状试件(每亚组6个),分别进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和纳米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微拉伸强度(粘接强度)测试及断裂模式记录、粘接界面水渗透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脱敏牙膏和脱敏糊剂处理均可部分或完全封闭多数牙本质小管。对于酸蚀-冲洗模式,脱敏牙膏A、B组和脱敏糊剂组粘接强度[分别为(40.98±4.60)、(40.89±4.64)和(41.48±3.65)MP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58±4.28)MPa]( F=3.89, P<0.05);对于自酸蚀模式,4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48, P>0.05);各组自酸蚀粘接模式粘接强度均显著大于同组酸蚀-冲洗粘接模式( P<0.05)。4组总体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模式下粘接界面银染颗粒沿混合层底部呈斑点状分布,自酸蚀模式几乎不存在银染颗粒沉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酸蚀-冲洗模式混合层内存在连续线状渗透,自酸蚀模式混合层内呈不连续线状渗透。 结论:含HA的脱敏剂处理对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性能无不利影响,搭配自酸蚀粘接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粘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感染性角膜炎常为单眼发病,除感染眼出现病理变化外,其健眼常会因预防性免疫防御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角膜神经系统、泪液功能及角膜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出现角膜神经密度的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泪液分泌减少以及泪液因子变化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泪液分泌功能测试、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测手段可对这些改变进行监测。动物模型研究与临床研究分析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健眼出现相应改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神经源性调节作用、角膜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泪液反射通路、泪液渗透压改变以及神经体液免疫反应等相关。本文就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对侧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进一步理解角膜内环境稳态和角膜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O-1在血红素结合蛋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血红素结合蛋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80只,7~8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36):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组(V组)、血红素结合蛋白组(HPX组)和血红素结合蛋白+HO-1特异性抑制剂ZnPPIX组(HZ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20 min后恢复灌注。再灌注即刻I/R组、V组、HPX组和HZ组侧脑室分别注射0.9%生理盐水10 μl、0.1%NaN 3溶液10 μl、血红素结合蛋白1.86 g/L (用0.1%NaN 3溶液稀释至10 μl)、血红素结合蛋白1.86 g/L +ZnPPIX 20 μmol/L(用0.1%NaN 3溶液稀释至10 μl)。分别于缺血前1 d和再灌注2 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认知功能。再灌注7 d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检测伊文思蓝(EB)渗透率和含水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和Ang2的mRNA表达水平,计算Ang1 mRNA/Ang2 mRNA比值;采用CD31/vWF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测定缺血半暗带区海马组织新生血管密度。 结果:与SH组比较,I/R组、V组、HPX组和HZ组再灌注2~7 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再灌注7 d时脑组织EB渗透率升高,含水量、Ang1 mRNA/Ang2 mRNA比值、VE-cadherin表达水平和新生血管密度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HPX组再灌注2~7 d时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升高,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再灌注7 d时脑组织EB渗透率降低,含水量、Ang1 mRNA/Ang2 mRNA比值、VE-cadherin表达水平和新生血管密度升高( P<0.05),V组和HZ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HPX组比较,HZ组再灌注2~7 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再灌注7 d时脑组织EB渗透率升高,含水量、Ang1 mRNA/Ang2 mRNA比值、VE-cadherin表达水平和新生血管密度降低( P<0.05)。 结论:HO-1参与了血红素结合蛋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离体皮肤渗透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筛选多种常用的微针基质辅料,制备具有合适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载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NT)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DMN-NT),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真空模板填充法制备不同材料构成的DMN,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通过重量法对其吸湿性进行考察,利用正置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基质材料后制备DMN-NT,并对微针的载药量、机械性能、在体溶解、在体恢复、体外释放度、离体皮肤渗透与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 针尖最佳基质材料为2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K90)和20%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背衬层最佳基质材料为7.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E5LV型)和15%聚乙烯醇(PVA-0588).正置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MN-NT针体垂直,排列整齐;每片DMN-NT的载药量为(172.22±1.30)μg或(17.38±0.57)μg;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DMN-NT针尖受力可达(39.88±3.09)N,大于微针穿刺皮肤所需的破坏力0.05N,表明DMN-NT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微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在体溶解实验结果显示,在10min内DMN-NT大部分溶解;在体恢复实验结果为给药30min后针孔痕迹几乎不见,表明DMN-NT的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体外释放结果表明DMN-NT在pH值为7.4的PBS中8min的累积释放率达(93.65+4.29)%;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0h后微针的累积药物渗透百分率达到(97.99+2.80)%,而药物水溶液中药物几乎没有透过皮肤;DMN-NT稳定性初步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制备的DMN可以穿刺皮肤角质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高效经皮递送大分子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电热蚊香液用芯棒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通过对碳芯棒、木粉芯棒、木粉掺杂芯棒及纤维芯棒的性能对比测试,判断其优劣,为选择电热蚊香液用芯棒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根据行标QB/T 5278-2018规定感官、毛细渗透时间和抗折力性能测试方法,国标GB/T 18418-2017挥发速度测试方法,国标GB 24330-2020有效成分测试方法,国标GB13917.6-2009方箱法,国标GB13917.10-2009模拟现场法进行测试.结果 纤维芯棒的生产工艺、感官、毛细渗透时间、抗折力、挥发速度、挥发速度的一致性都优于碳芯棒、木粉芯棒、木粉掺杂芯棒,但有效成分残留较多,生物效果不佳.结论 纤维芯棒从生产工艺取得突破,理化指标优异,但其有效成分残留较多,生物效果欠佳,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弹性蛋白对前交叉韧带力学响应影响的弹性蛋白酶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前交叉韧带在复杂的生理加载环境下具有其独特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弹性蛋白作为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的重要贡献者,其在轴向拉伸下对前交叉韧带力学响应特性尚不明确.目的:定量分析弹性蛋白对前交叉韧带拉伸力学响应的影响.方法:制备弹性蛋白酶溶液及对照缓冲液.将猪前交叉韧带样品制备成小规格样品,随机分别浸泡于 0,0.1,1.0,2.0,5.0,10.0 U/mL的弹性蛋白酶溶液中6 h,另取相同规格小样品分别浸泡于2 U/mL的弹性蛋白酶溶液中 0,1,3,6,9,12 h,以确定适合弹性蛋白靶向酶的浸泡条件并进行消化效果验证,使用组织学染色比较酶处理对组织结构与成分的影响.将韧带样品随机分为酶处理组和PBS组,分别浸泡在2 U/mL弹性蛋白酶溶液和PBS中6 h,于浸泡前、后均进行力学拉伸测试.结果与结论:①生化结果表明,2 U/mL弹性蛋白酶溶液浸泡6 h能将弹性蛋白含量降低31.1%,且没有显著影响组织内其他力学相关成分;②组织学结果显示,弹性蛋白酶可渗透入组织内部,浸泡后的组织松散程度增加;③在浸泡前、后的力学结果中,PBS组的多项力学性能均显著下降,酶处理组仅有低张弹性模量显著升高及初长度显著增加;④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浸泡前PBS组与酶处理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而浸泡后的酶处理组的低张弹性模量、初始斜率、饱和斜率和初长度比PBS组显著增加;⑤以上结果表明,弹性蛋白降解显著影响了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属性,进一步补充了对前交叉韧带结构-功能关系之间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超声优化水凝胶支架用于促进金纳米粒子的经皮递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金纳米粒子在多功能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较小尺寸的金纳米粒子可通过细胞间路径向真皮层渗透,然而由于易团聚和胶体形态的限制,金纳米粒子存在着难以局限发挥效应、递送效率低的问题.目的:通过结合相变纳米液滴与生物黏附性水凝胶开发一种超声优化的水凝胶支架,用于金纳米粒子的经皮递送.方法:利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金纳米粒子的超声相变纳米液滴,并将其装载到聚多巴胺修饰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内制备复合水凝胶支架,对超声响应性纳米金载体进行结构与化学组分的表征,对复合水凝胶支架的微观结构、孔隙率、渗透性、流变学、体外止血及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Live/Dead染色评价复合水凝胶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并评估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支架材料渗透性、孔隙率和力学性能的优化效果.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光光谱证明纳米金载体的成功构建,粒径及电位检测结果显示超声响应性纳米金载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②Live/Dead染色证明,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③扫描电镜下可见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部分大孔内部可见纳泡受超声辐照后产生的直径约2 μm的微孔,结合渗透性实验说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优化水凝胶支架的孔隙和渗透性;复合水凝胶支架的止血性能优于止血海绵、聚多巴胺@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在低强度脉冲超声辐照下,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应与抗菌性能;④热成像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包载在超声响应的纳泡中,在受到超声激励下可以得到更均匀的播散;⑤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负载含金纳米粒子的相变纳米液滴后水凝胶支架的储能模量增加,表现出更强的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为122%,延展性优于不含金纳米粒子的相变纳米液滴组(P<0.05);⑥结果表明,复合水凝胶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及止血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Microsoft威胁建模工具的医疗健康场景下医疗器械网络安全问题分析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模拟构建医疗健康场景,针对医疗器械设备及整个场景存在的威胁制定检测方法和评分标准,为医疗健康场景下医疗器械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方法 根据医疗健康场景的特殊性,对模拟的医疗健康场景进行分析并构建出数据流图,运用Microsoft威胁建模工具根据STRIDE模型生成漏洞列表,对其中的漏洞和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针对医疗器械场景特殊性的评分标准和渗透测试方法,提出解决办法并进行风险降级.结果 根据场景的数据流图生成漏洞列表,共66个威胁,包含15个S(假冒)、3个T(篡改)、10个R(否认)、4个I(信息泄露)、14个D(拒绝服务)和20个E(权限提升).对以上威胁进行分类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缓解威胁并进行风险降级.结论 通过Microsoft威胁建模工具对医疗健康场景下医疗器械网络安全进行分析,可以科学有效地分析出场景下可能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预防由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制备及其作为小径人工血管潜力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临床上仍旧缺乏人工血管用于小口径血管(< 6 mm)的替换.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作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制备的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分别与0.5%,1%,2%的壳聚糖复合,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对这些管材进行宏观形态、微观结构、密度、持水量、爆破压、机械力学性能以及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等表征.结果与结论:①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相比,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的水渗透性减小,密度和持水能力均增大,轴向和径向力学性能增强,但是延展性和弹性降低;②对于血液相容性而言,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的溶血率均能满足医用材料要求,但是血浆复钙时间测试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的抗凝性略弱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③细胞相容性实验表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上均能稳定增殖生长,但是在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上的增殖效果没有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