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例儿童重度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重度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w-AIHA)的临床特征、疗效及临床干预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1例w-AIHA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疗效。结果:21例重度w-AIHA患儿平均年龄8.0(2.5,20.0)个月,随访时间33.0(18.5,110.0)个月。10例(47.6%)患儿血红蛋白低于30 g/L,5例(23.8%)患儿表现为Evans综合征,5例(23.8%)患儿为继发性病例,9例(42.8%)患儿有感染史,2例患儿摄入花粉诱发;溶血危象5例(26.3%),12例(57.1%)存在配血困难,8例(38.1%)入住ICU,5例(23.8%)出现休克。所有患儿均使用了皮质类固醇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6例(76.2%)患儿予以二线方案(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等)治疗,15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及死亡。结论:感染仍是儿童重度w-AIHA病例的重要诱发因素,继发性病例比例高,继发病因以免疫缺陷病为主,溶血危象发生率高,且存在配血、输血困难,成功输血为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重度w-AIHA患儿应早期入住ICU密切监测,利妥昔单抗需提前应用,保证成功输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利妥昔单抗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患者一、二线治疗,联合治疗,以及复发/难治性wAIHA(R/R wAIHA)患者治疗中,均显示良好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缓解率。利妥昔单抗作用于CD20诱导B细胞凋亡,并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wAIHA的目的。笔者就wAIHA的发病机制、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及利妥昔单抗治疗wAIHA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wAIHA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新药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体内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的一类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该病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根据自身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特性,AIHA可分为温抗体型AIHA(wAIHA)、冷抗体型AIHA(cAIHA)及温、冷双抗体混合型AIHA 3种类型。近年来,针对复发/难治性AIHA的新药发展迅速。治疗复发/难治性wAIHA的新药主要包括靶向参与AIHA发病过程的浆细胞、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药物,如硼替佐米、依鲁替尼、阿伦单抗、福他替尼等,以及抑制参与溶血过程补体活性的药物,如依库丽珠单抗等。治疗复发/难治性cAIHA的新药主要是抑制补体活性的药物,如依库丽珠单抗、TNT003、苏替莫单抗等。新药对复发/难治性AIHA具有一定疗效,但是需要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为了进一步了解复发/难治性AIHA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笔者拟就新药治疗复发/难治性AIHA的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根据自身抗体类型及抗原抗体反应的最佳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及混合型。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是温抗体型AIHA(wAIHA)的一线治疗方法,脾切除术曾是复发或难治wAIHA的首选二线治疗。但由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利妥昔单抗逐渐成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患者的首选。其他可选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等。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术不适用于冷抗体型AIHA,利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苯达莫司汀常作为其一线治疗。补体抑制剂苏替利单抗(Sutimlimab)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冷凝集素病(CAD)。近年来,许多新兴的治疗方案如针对B细胞、浆细胞药物,补体系统抑制剂和抑制吞噬作用的药物等,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AIHA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复发/难治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是由于最适结合温度为37 ℃的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被过早破坏所致的贫血。wAIHA患者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总体反应率(ORR)为80%~90%,但仅有20%~30%患者在激素减量或停药后获得持续缓解。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wAIHA患者的推荐药物为利妥昔单抗,但仍有>25%患者面临再次复发或二线治疗失败。传统的非靶向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术的疗效不确定且不良反应严重,仅作为三线或后线治疗方案。因此,目前复发/难治性wAIHA(R/R wAIHA)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整体疗效及预后不佳。笔者拟就针对B、T及浆细胞的治疗,抑制Fcγ受体(FcγR)信号转导的治疗,以及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等,在R/R wAIHA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R wAIHA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第503例——单克隆IgM血症、重度贫血、反复发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性,42岁。因乏力发现贫血、Ig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诊断华氏巨球蛋白血症6年余。多程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反复重度贫血、高热。继发泌尿系感染、血流感染、感染性休克、直肠穿孔、重度梗阻性黄疸多种严重并发症。贫血诊断为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炎症性贫血,予伊布替尼140 mg每日1次治疗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未再发生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并发静脉血栓栓塞老年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2月30日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例85岁PCH并发VTE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12月28日。本研究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血栓栓塞""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事件""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venous thromboembolism""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hrombotic events""AIHA""VTE""T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PCH并发VTE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5月30日。本研究获得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21ZH0089),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因"纳差、头晕、间断发热15 d,意识障碍1 d"入院。外院就诊时,患者出现血红蛋白(Hb)值进行性下降,输血前多次交叉配血结果均提示主、次侧不合,无法完成配血及输血治疗,遂转入本院进一步治疗。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Hb值为37 g/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免疫球蛋白(Ig)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呈阴性,冷热溶血试验结果呈阳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红系细胞增生为主,未见异常原始及幼稚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0.5%,且呈散在分布;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5%,细胞表型成熟;粒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7.0%,未见明显发育异常。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均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小隐静脉内血栓形成。③本例患者被诊断为PCH、高IgG血症,遂予甲泼尼龙2 mg/(kg·d)治疗,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洗涤红细胞输注。入院第9天,患者出现下肢VTE,立即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抗凝治疗,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入院第24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门诊予环孢素5 mg/(kg·d)治疗8个月,同时继续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治疗1周,后改用利伐沙班(20 mg/d)继续治疗6个月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截至随访结束,患者未再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及VTE,一般状况良好。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6篇英文文献,报道65例AIHA并发血栓事件(TE)患者,包括52例温抗体型AIHA(wAIHA)、2例冷凝集素综合征(CAS),2例混合型AIHA,8例无明确分型患者,尚无PCH并发TE病例的文献报道。患者TE多发生于活动性溶血期间,且大部分未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TE包括VTE、内脏血管栓塞、颅内静脉(窦)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及其他器官血栓栓塞等。本例PCH并发VTE患者的VTE发生于急性溶血期,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论:本例患者在PCH急性溶血过程中,未及时行抗凝治疗,导致下肢VTE发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AIHA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期间,若无抗凝禁忌证,则应尽早行抗凝治疗预防T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效果、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治疗的18例淋巴瘤合并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Ann Arbor分期为Ⅱ期4例,Ⅲ期8 例,Ⅳ期 6 例.根据免疫表型来源不同,T细胞淋巴瘤 4 例,B细胞淋巴瘤 14 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18例患者AIHA抗体类型皆为温抗体型,其中IgG型4例,补体C3型5例,IgG+补体C3型7例,2例患者类型未定.IgG水平对淋巴瘤患者是否合并AIHA有统计学意义(P=0.042).国际预后评分(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高低对淋巴瘤患者是否合并AIHA有统计学意义(P=0.011).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出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最佳截断值为400 U/L(P=0.002)后,对其进行分组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发现:LDH>400 U/L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不利预后因素.患者性别为女性是影响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不利预后因素.IPI评分为高中危/高危组(3~5分)是影响OS的不利预后因素.18例患者2年OS率为50%,2年PFS率为62.9%.结论 淋巴瘤合并AIHA临床较少见,好发于老年,多数为Ⅲ~Ⅳ期患者,治疗上应根据患者临床特征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后主要取决于淋巴瘤的缓解程度,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自身红细胞抗体介导的,以红细胞加速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溶血性疾病.AIHA的诊断主要依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和溶血相关指标.AIHA的治疗方案由疾病的分型和病因决定,包括输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温抗体型AIHA一线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二线治疗药物为利妥昔单抗,三线治疗方案为脾切除和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冷抗体型AIHA的一线治疗以利妥昔单抗为主,二线治疗为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等方案,三线治疗为补体抑制剂.目前的治疗方案特异性不强,治疗效果欠佳,具有副作用.更多的新药包括福他替尼、Orilanolimab(SYNT 001)、Rozanolixizumab(UCB 7665)、Nipocalimab(M281)、PI3K抑制剂、维奈托克、奥法木单抗、阿仑单抗和达雷木单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此外,中药治疗可能为AIHA的治疗带来新的潜在突破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阿莫西林药物抗体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析:附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药物诱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IIHA)是一种比较少见、但与药物应用关系极其密切的并发症.临床上,患者常因静脉注射或口服某种药物,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体,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关节疼痛、血尿等症状,并且常伴有不明原因贫血[1],且红细胞输注无效.有研究统计,自1953年首次报道以来,已经发现140余种药物可以引起DIIHA[2],但DIIHA的发生易与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混淆,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但一旦出现DI-IHA,患者如不及时停药,红细胞可能输注无效,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疑似DIIHA的情况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病史、体征、药物类型、药物起始时间、给药措施及溶血特征等(血管外或血管内溶血)[3].目前,关于药物性抗体的常规检测尚未在临床或采供血机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