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缺血再灌注后STIM1通过内质网应激促进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组、MCAO/R+si-Ctrl组及MCAO/R+si-STIM1组,后3组小鼠建立MCAO/R模型,MCAO/R+si-Ctrl组及MCAO/R+si-STIM1组小鼠分别转染空载体对照病毒和 STIM1基因敲除慢病毒。观察STIM1转染效率及各组小鼠中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标记物分化抗原86(CD86)的表达情况。(2)细胞实验: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分为Ctrl组、氧糖剥夺/复氧(OGD/R)组、OGD/R+si-Ctrl组、OGD/R+si-STIM1组、OGD/R+溶媒组及OGD/R+4-苯基丁酸(4-PBA)组。后5组细胞构建OGD/R模型,OGD/R+si-Ctrl组、OGD/R+si-STIM1组细胞分别转染空载体对照病毒和 STIM1基因敲除慢病毒;OGD/R+4-PBA组细胞在OGD/R造模前24 h使用1 mmol/L预处理1 h以抑制内质网应激(ERS),OGD/R+溶媒组细胞同时间使用0.5%二甲基亚砜(DMSO)预处理1 h。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RT-qPCR等方法检测细胞模型中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标记物CD86、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mRNA、IL-1β及ERS相关蛋白[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活化转录因子4(ATF4)]的表达情况。 结果:(1)动物实验:MCAO/R+si-STIM1组STIM1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MACO/R组及MCAO/R+si-Ctrl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MCAO/R组及MCAO/R+si-Ctrl组比较,MCAO/R+si-STIM1组小鼠缺血灶周围CD86与Iba-1共表达的小胶质/巨噬细胞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细胞实验:与OGD/R组及OGD/R+si-Ctrl组相比,OGD/R+si-STIM1组细胞STIM1、CD86、 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样地,与OGD/R组及OGD/R+si-Ctrl组相比,OGD/R+si-STIM1组细胞ERS相关蛋白ATF4、CHOP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与OGD/R组及OGD/R+溶媒组相比,OGD/R+4-PBA组细胞中CD86表达水平、 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TIM1通过调控ERS水平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巨噬细胞的M1型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氟烷麻醉对新生期大鼠脑电波与远期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期大鼠脑电监测的癫痫波及远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 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增多[(0.429±0.787)次,( 1.571±0.787)次; t=2.753, 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 6.392±3.374)s; t=3.880, 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 t=3.92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 0.925±1.733)s,( 1.043±2.759)s; t=3.097,4.404,4.254,均 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 t=3.044, 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 t=2.62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的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旨在为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为骨架,结合文献报道和基层医院特点,制定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专家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于2021年2—11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15名行业内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并计算专家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结果:经过2轮专家函询,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适应证、品种选择、溶媒及配伍、超说明书用药),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15/15),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5。第2轮函询后,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和0.269,协调性检验均 P <0.001。 结论:构建的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一定可信度,可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调配方法优化及其成品输液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调配方法,并考察其在不同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最佳溶解方法;通过测定成品输液中不溶性微粒、pH值及主要成分黄芩苷、连翘苷、绿原酸的含量变化,考察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在不同溶媒中配伍的稳定性。结果: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最佳调配工艺为:加入5 ml灭菌注射用水,以1 200 r/min振荡5 min。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在4种成品输液中8 h内主要成分含量均较稳定;8 h内0.9%氯化钠输液、5%葡萄糖输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 h内10%葡萄糖输液、6 h内葡萄糖氯化钠输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8 h内0.9%氯化钠输液pH值满足最佳配伍要求,2 h内5%葡萄糖输液pH值满足最佳配伍要求,4 h内葡萄糖氯化钠输液满足最佳配伍要求。结论:本研究优化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最佳调配方法,临床应用宜使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配制成品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的成品输液应现用现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绩效考核的肿瘤医院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绩效考核对肿瘤医院临床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由山西省肿瘤医院合理用药绩效考核组结合2017年至2019年各指标的平均值,确定各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并赋相应的绩效分值,建立合理用药绩效考核体系。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辅助用药使用金额占比及各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药品遴选、药品用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给药疗程、溶媒或溶媒用量、有指征过度用药、超说明书用药、配伍禁忌等指标。结果:住院患者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从2019年的20.17%提高到2022年的57.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9年的12.07限定日剂量数(DDDs)降至2022年的12.00 DDDs,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辅助用药使用金额占比由2019年的2.60%降至2022年的0.01%。2019年至2022年各项考核指标不合理率均逐年下降,其中药品遴选不适宜率由39.20%降至5.30%,药品用量不适宜率由8.80%降至1.10%,给药途径不适宜率由4.70%降至0.10%,给药频率不适宜率由11.70%降至1.10%,给药疗程不适宜率由10.10%降至0.90%,溶媒或溶媒用量不适宜率由21.10%降至7.30%,有指征过度用药率由15.30%降至0.70%,超说明书用药率由2.60%降至0.10%,配伍禁忌率由0.20%降至0。结论:精细化的合理用药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有效控制肿瘤医院药品费用,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引起的短暂性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引起的短暂性近视(NIT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纳入2021年1—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符合条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18岁近视儿童青少年144例(144眼)。采用计算机区组随机方法将受检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和空白溶媒滴眼液每晚睡前双眼滴眼1次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用药后1周、2周以及停药后2周测量并记录受检者的初始NITM值、屈光度、瞳孔大小、眼压、滴药后眼部耐受性评价等,并计算初始NITM值较基线的差值百分比,同时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初始NITM值较基线时降低≥60%者判定为有效,较基线时降低<60%者判定为无效。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27例(127眼)受检者,年龄(9.3±1.9)岁,其中研究组62例(62眼),对照组65例(65眼)。对照组、研究组基线初始NITM值分别为(-0.43±0.15)D和(-0.41±0.13)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 P=0.517)。用药1周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3.1%,研究组为58.1%,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5, P=0.091);研究组的初始NITM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4, P=0.016)。用药2周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9.2%,研究组为7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56, P<0.001);研究组的初始NITM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0.20)D vs.(-0.33±0.29)D, t=6.52, P<0.001]。研究期间组间患者在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指标、用药后不适症状、耐受性评分和心率、血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能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NITM程度,并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近视防控的临床治疗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藤黄酸对HepG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藤黄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5个复孔。对照组以正常培养液培养,加入0.5%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媒对照。藤黄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依藤黄酸0.1、1.0、10.0 μmol/L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Hoechst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藤黄酸低、中、高剂量组HepG2细胞增殖率[(68.00±3.55)%、(51.93±4.36)%、(47.16±4.73)%比(99.87±4.53)%]降低( P<0.01),凋亡率[(23.00±1.22)%、(40.09±4.65)%、(70.32±4.99)%比(4.33±0.57)%]升高( P<0.01),Bcl-2[(0.73±0.10)、(0.25±0.10)、(0.19±0.08)比(0.97±0.11)]蛋白表达降低( P<0.01),Bax [(0.39±0.14)、(0.88±0.15)、(0.85±0.13)比(0.22±0.08)]蛋白表达升高( P<0.01),Bax/Bcl-2比值[(0.34±0.10)、(1.87±0.29)、(1.63±0.23)比(0.13±0.06)]升高( P<0.01);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藤黄酸作用浓度的递增,HepG2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递增。 结论:藤黄酸可通过调控HepG2细胞中Bax及Bcl-2表达抑制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缓解精母细胞氧化应激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生精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只8周龄雄性 db/db小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 db/db组[溶媒(水)干预]、达格列净(Dapa)组[达格列净(1 mg·kg -1·d -1)]和卡格列净(Cana)组[卡格列净(10 mg·kg -1·d -1)],每日灌胃,干预5周,另选5只同窝 db/m小鼠作正常对照。监测所有小鼠的体重和血糖,干预结束后使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评价小鼠精液质量、HE染色评估睾丸组织形态学、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睾丸细胞凋亡情况。将小鼠精母细胞GC-2细胞系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对照溶剂)、PA组(100 μmol/L棕榈酸)、PA+Dapa组(100 μmol/L棕榈酸联合30 μmol/L达格列净),干预48 h,使用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及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Brown-Forsythe/Welch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与 db/db组相比,Dapa组和Cana组小鼠的空腹血糖、糖负荷后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降低(均 P<0.05);精子存活率和前向运动精子率均增加,曲线速度和平均路径速度均提升(均 P<0.05);睾丸组织活化Caspase-3表达、TUNEL阳性生精小管比例和TUNEL阳性细胞比例均降低(均 P<0.05)。GC-2细胞中,与PA组相比,PA+Dapa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丙二醛含量、细胞凋亡率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均增加(均 P<0.05)。 结论:SGLT2i改善T2DM小鼠生精功能障碍和精液质量下降,并通过减少睾丸组织氧化应激和凋亡发挥降糖非依赖的生殖系统直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3-11月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病例560例,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溶媒选择、溶媒浓度、用药疗程、药品配伍、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0例中,适应证合理率为26.96%(151/560),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为99.82%(559/560),给药途径合理率为100.00%(560/560),溶媒选择合理率为95.00%(532/560),溶媒浓度合理率为67.86%(380/560),用药疗程合理率为61.07%(342/560),药品配伍合理率为100.00%(560/560),凝血功能的用药禁忌合理率为94.46%(529/560),肝功能的用药禁忌合理率为90.18%(505/5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9/560),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疹瘙痒、恶心、静脉炎、胸闷。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适应证、用药疗程和溶媒浓度选择不合理等方面,亟待进一步规范其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