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仁康运用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本文对朱仁康教授运用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经验进行总结.朱仁康教授认为,湿疹发病不离湿邪,湿邪贯穿疾病各阶段.发作期以标实为主,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阴外泄,留滞为湿,风湿相结于皮腠;慢性期以阴虚为主,久病伤正,湿伏于里,营阴亏虚而外燥.朱仁康教授针对慢性湿疹营阴亏损、湿邪留恋的疾病特点,创立滋阴除湿汤,并强调营阴与湿邪同源异途,并存不悖,滋阴与除湿之法并用,使阴复而无助湿之弊,湿去而无伤阴之瑕,可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病-药-量"探讨《中华医典》含丹参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李传芬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李传芬教授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情志不畅密切相关.柴胡桂枝汤既作用于肌肤腠理,调和营卫,祛邪扶正,又作用于半表半里,和解少阳之枢机,畅达情志,并且气血同调,痰饮兼治,契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体虚受风""枢机不利"病机.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益气固表;阴血亏虚者,重用芍药,加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鸡血藤等滋阴养血;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补骨脂、蛇床子等;兼风寒者,去黄芩,加麻黄、桂枝、防风,或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菊花、连翘、牛蒡子;兼风湿者,加薏苡仁、地肤子、白鲜皮祛风除湿;风邪入络、瘙痒剧烈者,加全蝎、乌梢蛇熄风通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曹洪欣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曹洪欣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阴虚内热、瘀热互结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为法.临证常分4个证型施治:热毒炽盛、营血两燔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证,治以滋补肝肾、清退虚热,常用知柏地黄丸、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治疗;风湿痹痛、瘀血阻络证,治以祛风除湿、宣痹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证,治以温补脾肾、利水渗湿,常用清心莲子饮、附子汤、实脾饮加减治疗.同时注重中西医互补,整体治疗、缓图收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洪涌教授从“内蕴湿热”论治过敏性紫癜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杨洪涌教授认为,湿热内蕴为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基础,外风引动、瘀热伤络为过敏性紫癜的病机关键,正气受损为病势之转归,阴伤贯穿疾病始终.经过多年实践,消风除湿、凉血止血、化瘀滋阴相结合,组方严谨,并总结出经验方自拟消风除湿汤加减治疗HSP,平时注重“治未病”,临床常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历节病之主方,后世医家往往将此方解读为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而设,具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之功.本文根据仲景疾病分类、身体疼痛诊治经验,结合《金匮要略》历节病之病理机制论述,《神农本草经》相关记载,对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进行了新诠释.认为历节乃因枯泄相搏、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外邪侵袭等所致.是方以桂枝汤加桂枝一两、炮附子二枚治肢节疼痛;麻黄、知母、白术,三者利水消肿以祛水湿而治脚肿如脱、头眩短气;加重生姜二两,温散水湿、和胃降逆以治温温欲吐;防风祛风胜湿,共奏祛风胜湿、利水消肿、散寒止痛之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热养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期痛风湿热蕴结兼脾肾亏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清热养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期痛风湿热蕴结兼脾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期痛风湿热蕴结兼脾肾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非药物治疗, 对照组30例加别嘌呤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清热养阴除湿汤.2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障碍评分, 血尿酸、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及白细胞介素6 (IL-6) 水平变化情况, 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86.67%,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疗效相当.治疗后2组关节局部疼痛、关节局部肿胀及关节活动障碍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血尿酸、TNF-α及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复发率3.33%, 对照组复发率16.67%, 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清热养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期痛风湿热蕴结兼脾肾亏虚证能明显降低血尿酸及炎症因子水平, 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匮要略》方在绝经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绝经综合征病机为阴阳失衡.心肺阴虚者,属《金匮要略》“百合病”“脏躁”范畴,采用百合地黄汤清心润肺滋阴,甘麦大枣汤养心补脾滋阴.阳虚者,属《金匮要略》“奔豚气”范畴,治宜泻肾水,补心阳,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利水.阴血亏虚者,属《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范畴,方用酸枣仁汤养血虚敛阴气.气虚卫表不固者,属《金匮要略》“湿病”范畴,方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实卫除湿.阴阳两虚者,属《金匮要略》“虚劳”范畴,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阴阳和荣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袁金声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袁金声教授认为,荨麻疹急性期,多为外感风邪或毒物侵袭;慢性期,多为正气不固、邪气留恋.急性期以祛除风邪为主,并根据风邪所夹寒、热、湿邪的不同,配合散寒、清热、除湿药物;缓解期以扶正消风为主,并根据血虚、阴虚内热、气虚的不同,治以养血、滋阴清热、益气固表之法.袁师强调,在消风的同时,配以凉血活血药物,一方面,防止热盛助长风邪之势入血,清热凉血消风;另一方面,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风寒束表证,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为治则,方用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里热表郁证,以外疏风邪,内清郁热为治则,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风湿郁表证,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血虚生风证,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为治则,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气血亏虚证,以固表御风,调和营卫为治则,方选桂枝人参汤加减.荨麻疹非仅限以上证型,血热生风者、冲任失调者临床亦多见,常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四物汤调和冲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1.6.3软件,挖掘现代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检索1989年1月-2019年6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对文献中涉及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处方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建立规范化数据库.运用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运用数据挖掘模块功能对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分析、归经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处方96首,涉及药物149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甘草、紫草、水牛角等,性味以寒、微寒、平为主,归经以归肝经、心经、胃经为主,核心处方为犀角地黄汤基础上加减.结论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多用清热滋阴、凉血解毒之药,同时兼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止痒之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