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国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MSA)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就诊的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至少对质子泵抑制剂有部分反应)、食管酸暴露异常和食管蠕动正常的患者,排除裂孔疝最大径>2 cm和重度食管炎的患者。通过腹腔镜完成食管裂孔修补后将MSA植入食管远端。术后通过问卷了解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和手术满意度,并复查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食管pH值-阻抗监测。手术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 χ2检验。 结果:23例患者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纳入研究。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 M(IQR)]48(14)岁(范围:25~64岁)。所有病例成功植入MSA。主观指标随访17(18)个月(范围:14~53个月),客观指标随访时间17(1)个月(范围:12~23个月)。术后消化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90(20)%(范围:0~100%),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100(10)%(范围:10%~100%),总满意率为83%(19/23)。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为70%(16/23)。反流性食管炎比例由44%(10/23)降至9%(2/23)( κ=0.169, P=0.039),胃食管阀瓣形态Hill分级从术前的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改善为术后的22、1、0、0例。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正常的比例由70%(16/23)降至35%(8/23)( κ=0.170, P=0.012)。21例患者食管酸暴露恢复正常。11例患者存在长期轻度吞咽困难,但不影响生活。未发生MSA移位、腐蚀和二次手术移除。 结论:腹腔镜植入MSA操作安全,患者可耐受,可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减少用药,恢复正常的贲门形态和功能、食管酸暴露。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吞咽困难,但较为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氧明联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甲氧明联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氧明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液体输注维持每搏变异率(SVV)为7%~10%,中心静脉压(CVP)为4~8 cmH 2O。其中甲氧明组以3 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泵注,对照组则等速泵入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尿量、出血量、输血例数、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气分析结果,脑利钠肽(BNP)、肌酐、尿素氮水平和术后患者排气时间等指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甲氧明组患者输液量、尿量更少,术后BNP水平、心率均更低(均 P<0.05),术后排气时间更短(均 P<0.05),平均动脉压更高( P<0.05)。两组出血量、输血例数、PaO 2、PaCO 2、pH值、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甲氧明组患者应用升压药物的例数少于对照组( P<0.05),出现心动过缓的次数多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及应用乌拉地尔的比例相当(均 P>0.05)。 结论:甲氧明联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减少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中输液量,稳定循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一种新型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技术适用于就诊时未发生大面积皮肤发黑坏死、可耐受手术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手术步骤及要点:(1)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确定炎性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分界线;(2)沿脓肿波动感最明显的部位切开脓腔,长径3~4 cm,短径1~2 cm;(3)从主切口向感染外缘潜行分离清理坏死组织,每分离3~5 cm作一梭形切口,长径2~3 cm,短径约1 cm,潜行分离直至正常组织处,各相邻切口间挂软管对口引流;(4)各相邻边缘切口间均作潜行分离并挂软管引流,形成“防火带”;(5)反复冲洗创面;(6)如果感染侵及直肠,酌情行结肠造口。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进行了急诊手术清创治疗。结果: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1例行多次手术。平均住院时间22(11~46)d,平均创面愈合时间43(28~75)d。除了1例外伤患者,其余患者术后均无明显肛门功能损伤,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中位随访136(115~413)d,无复发。结论:基于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且不造成明显肛门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脑水肿的时程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检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合并海水淹溺(seawater drowning, SWD)大鼠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含水量、Na +、K +离子含量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探讨此类复合伤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 方法:2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6)、假手术(Sham)组( n=14)、TBI组( n=98)、TBI+SWD组( n=98)。采用Marmarou颅脑致伤法及气管内泵入海水法建立TBI+SWD大鼠模型。采用干湿质量法、火焰分光光度法、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染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含水量、Na +、K +离子含量及BBB通透性。 结果:TBI组脑组织含水量、Na +含量在伤后12 h开始明显增高,伤后2~3 d达到峰值,伤后14 d恢复正常;K +含量伤后12 h开始降低,2~3 d达到最低点,7 d仍低于正常水平;EB含量增高且呈双高峰,分别出现在伤后3 h及伤后2 d,后者峰值更高。TBI+SWD组伤后脑组织含水量、Na +及EB含量较TBI组明显增高,而K +含量较TBI组明显降低。TBI+SWD组伤后脑组织含水量、Na +含量在伤后3 h开始增高,12 h达到峰值且持续到伤后7 d、14 d仍高于正常水平;脑组织K +含量在伤后3 h明显下降,12 h达到低谷,持续到3 d,伤后7 d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脑组织EB含量伤后3 h明显增高,伤后12 h达到峰值,持续到伤后3 d,伤后14 d仍高于正常水平。 结论:SWD加重TBI大鼠的脑水肿反应。TBI+SWD大鼠伤后早期即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反应且持续时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压氧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腰大肌及髂腰肌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发现“意识不清12 h”于2019年2月4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病前在密闭的家中用煤炭烤火取暖,颅脑CT检查无异常,诊断考虑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意识障碍无好转,于发病后第2天转至本院。入院时患者体温36.5 ℃,呼吸20次/min,脉搏90次/min,血压120/86 mmHg。查体不能配合,神志浅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检查不能配合。四肢肌张力稍增高,病理征阴性。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未予正规治疗,吸烟史10余年。血碳氧血红蛋白浓度(CoHb)为18%;白细胞计数(WBC)21.7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丙氨酸转氨酶(ALT)6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8 U/L;肌酸激酶(CK)4 05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1 U/L,乳酸脱氢酶(LDH)343 U/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7.89%,凝血酶原时间(PT)14.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3.9 s,凝血酶时间(TT)13.2 s,D-二聚体(D-Dimer)0.57 μg/ml;肌钙蛋白-I(cTn-I)0.734 μg/ml;心电图显示ST-T改变。复查颅脑CT未见异常,胸部CT提示吸入性肺炎。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重度)、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1 d后患者神志转清,顺利撤离呼吸机并拔出气管插管,给予高压氧治疗,每日2次,予以脱水、营养心肌、抗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住院第5天诉右侧腰痛,第7天突然出现右大腿深部剧烈钝痛,查体右侧中腹部可见4 cm×5 cm的皮下淤斑,局部压痛明显,右侧大腿后外侧及阴囊大片状淤斑;双下肢肌力4级。急查全腹部CT示:右侧腰大肌,双侧髂肌肿胀积血,周围筋膜增厚并积液。彩超示:左右髂窝、腹盆腔肠间隙及膀胱后方均可探及液体无回声区,最大深度约为16 mm,考虑为积血。急查凝血功能:PT 10.8 s,APTT 57.3 s,TT 13.6S,D-Dimer:0.35 μg/ml。血常规:RBC 2.83×10 12/L,Hb 67 g/L,血小板正常。Hb较入院时进行性下降,考虑右侧腰大肌肌肉血肿破裂可能,急输红细胞、血浆对症治疗。普外科及骨科会诊后认为股神经受压症状不明显,无手术指征,建议保守治疗,停用低分子肝素和高压氧治疗,制动,局部外敷和理疗。经上述处理3 d后,患者右腰腹部疼痛缓解,皮下淤斑较前明显减轻,Hb稳定在100 g/L以上,考虑出血停止,恢复高压氧治疗。3周时患者出现轻度双侧小腿乏力,不能久站,颅脑MRI及双下肢肌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无认知功能减退及神经精神症状,排除迟发性脑病。继续行高压氧、营养神经及康复治疗3个月。1年后随访,患者肌力等已完全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扶正逐瘀泻火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扶正逐瘀泻火汤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瘀毒互结证患者疗效及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微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0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与邵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AP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扶正逐瘀泻火汤。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及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 2,PGI 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水平,比较2组腹痛、腹胀、发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对照组为84.0%(4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00, P=0.045)。观察组治疗后腹痛、腹胀、发热、恶心呕吐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07、7.06、11.47、10.30, P值均 <0.01),腹痛、腹胀、发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52、4.90、6.27、6.55、7.12, 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30.15±7.04)μg/L比(42.37±8.29)μg/L, t=7.95]、IL-8[(39.36±8.11)μg/L比(50.36±10.47)μg/L, t=5.87]、TNF-α[(106.28±21.04)μg/L比(153.45±30.23)μg/L, t=9.06]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血清TXA2[(223.68±40.15)ng/L比(257.11±50.32)ng/L, t=3.67]、PAF[(74.86±15.37)ng/L比(85.53±15.26)ng/L, t=3.48]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PGI 2[(91.43±17.45)ng/L比(76.49±15.13)ng/L, t=4.57]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扶正逐瘀泻火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AP瘀毒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微循环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通经柔筋法探讨火针治疗中风软瘫的理论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风软瘫以中风后患者身体运动功能异常,肌肉张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是中风后较为常见的病理状态,软瘫时间越长预后越差。中医理论认为,中风主因“虚、风、火、痰、瘀、气”而发病,当邪气搏结、阻于经络则使气血凝滞、经筋损伤、肌肉痿废,导致中风软瘫,因此需立以通经柔筋为其主要治法。火针治疗中风软瘫具有通经温阳、柔筋止痛的作用,可温阳散寒、充养经脉经气、松解筋脉结节、推动气血运行、濡养四肢百骸。火针疗法可促进神经通路的恢复,加强局部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肌张力,从而恢复肢体功能。火针治疗中风后软瘫的高质量临床研究、选穴规律、规范化操作手法等有待进一步深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和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这两种麻醉方式用于胸腔镜手术的优劣。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48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选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方法;对照组选用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对比两种麻醉方式不同时点(插管或神经阻滞完成T0、切皮T1、人工气胸T2、病灶切除T3、关胸T4)的镇静镇痛评分、围手术期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以及早期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等术后快速恢复的指标。结果:观察组在T0、T1、T2、T3、T4时的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2、T3、T4时的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T0、T1、T2、T3、T4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1、T2、T3、T4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T1的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T0、T2、T3、T4时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的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下床站立时间、行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吹熄打火机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次数、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较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能提供更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围手术期应激水平更低,在术后快速康复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ULBD与PE-ULBD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传统切开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ULBD)与经皮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PE-ULBD)两种方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并手术的86例>70岁老年DLSS患者,其中观察组(46例)行PE-ULBD,对照组(40例)行传统ULBD。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常规指标水平,疗效,切口并发症、神经损伤并发症等手术并发症,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两组血RBC和P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50%(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4.78%(39/46),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87.50%(3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腿痛VAS、腰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 P<0.05),JOA较术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两组间腿痛VAS、腰痛VAS、JOA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E-ULBD与ULBD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相当,但PE-ULBD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周动脉血管断裂四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诊治的4例不同原因外周血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17~59岁,2例火器伤、1例撞击伤和1例锐器伤;2例为股动脉不完全断裂,1例为腘动脉完全断裂,1例为腋动脉完全断裂。4例伤后均由急救车工作人员做加压包扎后送至急诊,伤后至急诊时间30 min至2 h,均紧急行血管修复外科手术,术后患肢皮温、皮色、动脉搏动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8 ~95个月(平均47.8个月),重建血管血流均通畅,无并发症出现。提示外周血管断裂患者需及时诊断并实施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