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顺铂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aspase-1/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顺铂(DDP)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以DDP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前后TNBC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及焦亡/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TNBC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中给予DDP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分析DDP诱导的细胞死亡类型。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和ELISA实验检测DDP给药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释放的LDH及分泌的炎性因子IL-18、IL-1β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记检测DDP给药后细胞中焦亡/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DDP给药的MDA-MB-231细胞中同时给与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抑制焦亡效应,或给与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抑制凋亡效应,通过MTT、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对DDP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结果:以DDP为基础的NACT引起的TNBC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癌细胞肿胀和瘤床周围炎性细胞聚集,更类似于焦亡样改变。焦亡途径关键分子Caspase-1和GSDMD在NACT后上调幅度均显著高于主导细胞凋亡的Caspase-3上调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实验显示,DDP可诱导MDA-MB-231细胞呈现以细胞膜吹泡为特征的焦亡样改变。基于Annexin V-PI的流式细胞学显示DDP引起的MDA-MB-231细胞死亡类型主要为Annexin V +PI +细胞(裂解型细胞为主,如焦亡)。此外,DDP能诱导MDA-MB-231中Caspase-1和GSDMD的显著切割活化,同时上调上清液中LDH、IL-18和IL-1β的释放,而主导凋亡的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低于Caspase-1、GSDMD。且Caspase-1抑制剂(阻断经典的焦亡途径)对顺铂抗肿瘤效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aspase-3抑制剂(阻断凋亡途径)。 结论: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DDP抗肿瘤效应中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48只)和脊髓损伤组(48只),每组分为1、3、7、14、21、28 d共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将T 8~9棘突及椎板切除但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评估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E3泛素连接酶(Parkin)、多泛素结合蛋白(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线粒体LC3Ⅱ/LC3Ⅰ、细胞质Parkin、线粒体Parkin、细胞质p62、线粒体p62、细胞质细胞凋亡蛋白(Bax)、线粒体Bax、细胞质细胞色素C(Cyt C)、线粒体Cyt C的表达情况。 结果:(1)假手术组伤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0.00)分,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 BBB评分分别为(0.94±0.50)分、(1.69±0.70)分、(4.13±0.99)分、(11.81±1.03)分、(15.06±1.12)分、(18.38±0.83)分( 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脊髓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可见大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空洞形成;伤后7、14 d出血灶较前明显减少,神经元胞体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存在大量空洞;伤后21、28 d可见大量细胞参与修复,细胞排列紊乱。(3)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 VDAC1分别与LC3Ⅱ、Parkin、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此后共定位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4)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线粒体LC3Ⅱ/LC3Ⅰ表达量分别为0.56±0.05和1.00±0.05、1.19±0.11、0.86±0.05、0.80±0.08、0.66±0.13、0.51±0.11,细胞质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80±0.13和0.47±0.08、0.29±0.06、0.57±0.07、0.70±0.05、0.97±0.09、0.88±0.12,线粒体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67±0.09和1.07±0.18、1.27±0.15、0.82±0.12、0.59±0.09、0.53±0.13、0.57±0.14,细胞质p62表达量分别为1.25±0.08和1.04±0.04、0.94±0.05、1.09±0.05、1.19±0.06、1.20±0.04、1.27±0.05,线粒体p62表达量分别为0.61±0.06和0.88±0.07、1.09±0.09、0.98±0.07、0.70±0.08、0.68±0.08、0.60±0.09,细胞质Bax表达量分别为0.92±0.08和0.67±0.07、0.36±0.08、0.48±0.08、0.69±0.06、0.88±0.11、0.94±0.08,线粒体Bax表达量分别为0.57±0.04和0.74±0.04、0.91±0.05、0.76±0.05、0.63±0.08、0.61±0.05、0.57±0.05,细胞质Cyt C表达量分别为0.28±0.05和0.81±0.07、1.12±0.08、0.64±0.07、0.67±0.13、0.60±0.11、0.37±0.06,线粒体Cyt C表达量分别为1.02±0.07和0.91±0.14、0.37±0.07、0.73±0.06、0.91±0.11、0.95±0.13、1.1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线粒体LC3Ⅱ/LC3Ⅰ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Parkin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Parkin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p62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p62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Bax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Bax在伤后 3 d表达最高,细胞质Cyt C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线粒体Cyt C在伤后3 d表达最低。 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及凋亡均增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质Parkin、p62转移至受损线粒体以增强线粒体自噬,而Bax从细胞质转移至受损线粒体内,促使线粒体中大量释放Cyt C以增强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透明质酸酶治疗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合透明质酸酶(HAase)治疗透明质酸(HA)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32只雄性白色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A、B、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建立HA动脉栓塞模型:于兔耳背侧面以中央动脉为轴,距耳根部4.0 cm,蒂宽1.0 cm,切开大小为2.0 cm × 5.0 cm的矩形复合组织瓣(深度达耳腹侧软骨膜),原位连续缝合,自近端向远端分3等分(Ⅰ、Ⅱ、Ⅲ区);距组织瓣近端1 cm与中央动脉交点为进针点,注入HA 50 μl。在栓塞60 min后,对各组进行治疗。A组:于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HSYA按10 mg/kg计算用量);B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400 U/ml);C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药物剂量同A、B组;D组大腿隐静脉、耳进针点及A、B组除给药途径的另一注射部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腿部注药每日1次,共14 d。于术后即刻和第1、7、14天观察组织瓣情况,并拍摄兔耳背侧照和逆光照,计算术后第14天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第14天,对兔耳组织瓣Ⅱ区取材,做HE和Masson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 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即刻各组组织瓣均呈苍白色。术后第1天,各组远端出现暗淡的缺血区。术后第7天,各组缺血区不同程度坏死、发黑,非坏死区肿胀明显。术后第14天,各组缺血区进一步坏死、发黑、卷曲、边界清;C组组织瓣缺血坏死情况最轻,D组最重,A、B组介于其间,A、C组非坏死区基本消肿。HE染色示:D组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次之;A、C组血栓少见。Masson染色示:C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组大量胶原纤维崩解断裂;A、B组介于其间。A、B、C、D各组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87±5.04)%、(85.03±6.58)%、(93.93±4.25)%、(49.22±9.6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SOD活性分别为(49.83±8.08)、(36.65±5.49)、(55.61±7.93)、(22.45±5.47)U/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MDA含量分别为(0.77±0.17)、(1.03±0.16)、(0.68±0.12)、(0.41±0.09)nmol/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结论:动物实验条件下,与单独应用HAase相比,HSYA联合HAase能明显增强HA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增加组织瓣成活面积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钙库操纵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对百草枯致肝肾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钙库操纵的钙离子通道(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 SOCE)抑制剂SKF96365对百草枯(paraquat, PQ)致肝肾损伤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DMSO组、SKF 2 μmol/L组,SKF 10 μmol/L组),PQ组(PQ+DMSO组、PQ+SKF 2 μmol/L组,PQ+SKF 10 μmol/L组)。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A549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NFAT)激活水平变化。构建PQ中毒的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SKF组、PQ组、PQ+SKF组。PQ组按照50 mg/kg腹腔注射PQ;SKF组按照10 mg/kg每天腹腔注射SKF96365,共注射3 d。PQ+SKF组按照50 mg/kg腹腔注射PQ一次,按照10 mg/kg每天腹腔注射SKF96365,共注射3 d。第4天处死小鼠取肝肾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肝肾组织凋亡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结果显示PQ组NFAT明显被激活,给予SKF96365预处理后,NFAT激活明显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HE染色提示PQ染毒组肝脏、肾脏组织轮廓结构不清、细胞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Q+SKF组肝脏细胞肿胀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TUNEL染色提示PQ染毒组肝脏、肾脏组织凋亡细胞增加,PQ+SKF组凋亡明显减少。结论:SOCE抑制剂SKF96365能够明显减轻PQ引起的肝脏、肾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枸杞多糖影响大鼠背部皮瓣存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状态及术后炎性因子、凋亡因子的影响。方法:取8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在大鼠背部依照样布设计4.5 cm 2的任意皮瓣。对照组术后采用生理盐水灌胃(LBP0组),实验组术后用200、400、800 mg/(kg·d)LBP灌胃,分别为LBP200、LBP400、LBP800组,持续时间为2周。记录各组大鼠皮瓣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炎性渗出、水肿、皮瓣张力、皮温及坏死。各组分别于术后0.5、1、3、5、7、10及14 d随机选取3只大鼠测算皮瓣存活面积。切取皮瓣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皮瓣组织中TNF-α、Caspase-3因子的mRNA表达。 结果:大鼠背部任意皮瓣造模后3 d,各组皮瓣创面均可见不同程度渗血及肿胀,部分皮瓣逐步出现暗红至青紫,术后7 d皮瓣坏死逐渐显现,术后10 d坏死边界渐清晰,术后2周坏死区域结痂翘起。各组大鼠术后1周内,皮瓣存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d,LBP800与LBP0组相比,TNF-α因子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在术后10 d差异更明显( P<0.01)。术后5 d,LBP400与LBP0组相比,TNF-α因子mRNA表达量也存在差异( P<0.05);LBP800与LBP0组相比,Caspase-3因子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 P<0.05),且术后14 d两组差异更明显( P<0.01)。术后7 d,LBP400与LBP0组相比,Caspase-3因子mRNA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 P<0.05)。 结论:适宜浓度的LBP干预可显著降低皮瓣炎性反应因子及凋亡因子的mRNA表达,有助于降低皮瓣组织坏死的风险,改善皮瓣存活微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干预下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肾组织病理改变及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改变,探讨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TR组)、阿霉素肾病组(ADR组)、激素治疗组[GC组、泼尼松12 mg/(kg·d)]、大黄素联合泼尼松治疗组[EMD组、大黄素100 mg/(kg·d)+泼尼松12 mg/(kg·d)]。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 mg/kg)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造模前1 d,造模后第7、14、21、28天时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造模后28 d处死大鼠,测血生化指标,取肾组织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方差齐时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法和Brown-forsythe法。结果:造模前1 d,4组大鼠之间24 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差异( F=0.016, P>0.05);14 d时24 h尿蛋白定量:ADR组[(87.82±20.83) mg]、GC组[(88.05±22.41) mg]和EMD组[(84.67±31.35) mg]均高于CTR组[(9.34±2.92)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200, P<0.05);造模后28 d时24 h尿蛋白定量:ADR组[(281.38±36.14) mg]、GC组[(182.39±45.85) mg]和EMD组[(141.26±35.72) mg]均高于14 d时,但GC组和EMD组均低于ADR组( F=108.699, P<0.05),EMD组又低于GC组( F=98.312, P<0.05)。造模后28 d血清白蛋白:GC组[(21.02±2.08) g/L]和EMD组[(20.46±2.24) g/L]均高于ADR组[(15.22±2.91) g/L, F=17.907, P<0.05];血总胆固醇:GC组[(3.57±0.31) mmol/L]和EMD组[(3.72±0.16) mmol/L]均低于ADR组[(5.07±0.19) mmol/L, F=4.124, P<0.05];EMD组与GC组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9.166, P>0.05);4组间血尿素氮、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88, P>0.05)。大鼠肾脏病理改变:4组大鼠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ADR组可见肾组织系膜细胞增多,系膜基质扩张,部分球囊粘连;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可见空泡变性,管腔闭塞,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GC、EMD组大鼠系膜基质扩张,球囊粘连等肾组织病变较ADR组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大鼠肾组织TGF-β1的表达GC组(54.69±5.54)、EMD组(48.55±6.10)和ADR组(80.38±8.04)均较CTR组(23.23±7.03)增强,而GC、EMD组均低于A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1.066, P<0.05);EMD组又低于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1.066, P<0.05)。 结论:大黄素和泼尼松联合应用能显著减少ADR诱导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泄量,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亦较单用泼尼松明显改善。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ADR诱导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6岁女性患者,因"左耳肿痛4个月余"于2018年11月4日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并收入院治疗。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肿痛,经头孢类药物治疗疼痛好转,左耳肿胀进行性加重。入院检查见左侧耳廓背面无痛性包块,约1.0 cm×0.5 cm,质稍硬。颞骨薄层CT提示,左侧耳廓上方结节,无周围组织侵犯表现。术前考虑耳廓良性病变,于11月5日局麻下行耳廓肿物切除术。病理结果回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随访1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别由平菇、黑木耳、金针菇诱发鞭挞样香菇皮炎各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分别由平菇、黑木耳、金针菇诱发鞭挞样香菇皮炎各1例。例1男,45岁,发病前8 h食用大量烧烤平菇,躯干及腋下和腹部出现多条鞭挞样红斑、丘疹,无自觉不适。例2女,33岁,食用凉拌新鲜黑木耳1.5 d后,发现后背多条鞭挞样红斑,轻度肿胀,表面密集分布粟粒大丘疹,自觉轻度瘙痒。例3女,54岁,进食金针菇72 h后,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可见条索状、鞭挞样水肿性红斑、丘疹。例3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海绵水肿,表皮内水疱,真皮乳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红细胞溢出,扩张的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散在少数嗜酸性粒细胞。诊断:鞭挞样香菇皮炎。例1未处理,例2、例3外用丙酸氟替卡松软膏对症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 CON)、氧嗪酸钾(potassium oxonate group, PO)组和高温高湿组(high temperature-humidity group, HTH),每组各6只,连续造模6周。PO组每日予以250 mg/kg PO灌胃,HTH组在予以250 mg/kg PO灌胃后,通过特定的恒温培养箱照射1 h/d。每2周采血并检测血尿酸、肌酐等指标,造模6周后麻醉取肾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马松三色和六胺银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尿酸盐晶体沉积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2周后PO组和HTH组血尿酸值均显著上升,其中HTH组高于PO组、远高于CON组[分别为(133.9±17.8)、(107.6±12.4)和(85.7±4.1) μmol/L, P=0.001],6周后HTH组仍高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15.1±27.8)、(82.7±13.9)和(72.9±17.8) μmol/L, P=0.008]。实验6周时HTH组血肌酐平均值较PO组和CON组轻度升高[分别为(46.2±4.7)、(38.1±6.0)和(28.3±6.3) μmol/L, P=0.001]。光镜下可见PO组出现部分肾小管扩张,HT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更为显著,透射电镜可见HTH组出现肾小球足细胞肿胀等超微结构变化。 结论:本研究于2周时即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联合PO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且持续造模6周发现相比传统化学药物法,该高温高湿模型大鼠的血尿酸水平相对更高、稳定性更好。本实验造模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转归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共聚焦显微镜(HRT-II)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各层细胞、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总结其变化特点。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角膜内皮炎患者32例,给予局部抗病毒及激素点眼,重度患者及伴有全身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口服抗病毒药,合并青光眼患者加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用HRT-II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检查,观察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朗罕氏细胞(LCs)的数量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角膜组织学改变的差异,以确定可反映疾病变化的观察指标。 结果:共聚焦显微镜特点:(1)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出现大小不一缺损暗区,治疗4周后细胞排列规律,暗区变小。细胞密度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基底浅细胞层可见朗罕氏细胞聚集;治疗后,朗罕氏细胞密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细胞密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3)疾病进展期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稀疏纤细;治疗后密度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内皮细胞观察困难,失去六边形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治疗后,炎性细胞减少,可见KP,内皮细胞密度较前增加。四项指标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辅助判断病情的指标。结论:角膜内皮炎的病程中,除了内皮层,浅层组织也会受累,需在病情的观察和治疗中引起注意;HRT-II的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裂隙灯所见,了解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可作为指导临床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