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表面处理对国产口腔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国产口腔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尺寸为15 mm×13 mm×3 mm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试件,分别进行酸蚀实验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酸蚀实验选择128个玻璃陶瓷试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8个处理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6),使用4.5%氢氟酸分别进行0(对照)、10、20、30、40、60、120及180 s的表面酸蚀,再将酸蚀后试件分为偶联处理组(涂布硅烷偶联剂)和无偶联处理组(不涂布硅烷偶联剂)(每组样本量均为8),分别制作粘接试件;测试粘接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另选8个玻璃陶瓷试件分别行上述时间点酸蚀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选择酸蚀实验中的最佳酸蚀时间,进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选择玻璃陶瓷试件24个,4.5%氢氟酸酸蚀后涂布偶联剂,分别进行室温放置、60及100 ℃热风处理60 s(每组样本量为8),之后制作粘接试件;测试粘接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另选3个试件分别进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相应处理后再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无论是否使用偶联剂,试件在氢氟酸酸蚀30 s时均可获得最大粘接强度;酸蚀30 s条件下,偶联处理组粘接强度[(25.91±4.30) MPa]显著大于无偶联处理组[(20.27±4.92) MPa]( P<0.05);若酸蚀时间过长(>30 s),则粘接强度下降明显,试件表面显示过酸蚀的微观形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显示,60 ℃热风组粘接强度最大[(28.70±5.32) MPa],显著大于室温组[(20.08±3.64) MPa]和100 ℃热风组[(25.64±4.86) MPa]( P<0.05),且试件断裂模式均为内聚破坏;红外光谱分析显示,60 ℃热风组试件表面Si—O—Si键生成量最多,100 ℃热风组次之,室温组最低。 结论:4.5%氢氟酸酸蚀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最佳酸蚀时间为30 s,涂布硅烷偶联剂可获得较理想的粘接效果;60 ℃热风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的粘接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0-甲基丙烯酰氧癸二氢磷酸酯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耐久性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探讨10-甲基丙烯酰氧癸二氢磷酸酯(10-MDP)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耐久性,为氧化锆粘接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找10-MDP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所需数据。根据不同的老化方式(水储存老化、冷热循环老化、冷热循环+水储存老化)、10-MDP不同应用方法[用于底涂剂和(或)粘接剂和(或)树脂水门汀]以及10-MDP结合其他表面处理(氧化铝喷砂、摩擦化学硅涂层、酸蚀、激光蚀刻、等离子体处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并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为氧化锆-树脂的粘接强度。结果:系统评价共纳入72篇文献,其中68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老化可显著降低氧化锆-树脂的粘接强度[ P<0.001;均数差( MD):5.58;95% CI:5.11~6.05],10-MDP不同应用方法未对氧化锆-树脂老化后粘接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P>0.05),10-MDP结合其他表面处理时氧化锆-树脂老化后粘接强度显著优于10-MDP单独处理( P<0.001; MD:10.17;95% CI:8.20~12.14)。 结论:10-MDP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强度在水储存或冷热循环老化后显著下降,应用10-MDP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表面处理可显著提高氧化锆-树脂老化后粘接强度,而10-MDP不同应用方法不影响氧化锆-树脂的粘接耐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到食道或口腔而引起症状或并发症的胃肠运动障碍。GERD的典型症状是胃灼热和胃内容物反流到口咽。胃灼热可放射至颈部,通常在饭后或躺卧时加重,并可通过抗酸剂缓解。反流是胃内容物回流到口腔或下咽。上腹部疼痛也可以是胃食管反流的症状,食管反流的食管外症状包括牙齿腐蚀、喉炎、咳嗽和哮喘。近年来,对GERD的分子基础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提示其发病机制更加复杂且涉及多因素参与。本文以GERD的分子发病机制为出发点从基因在GERD的发病发展中的作用机制、NF-κB通路在GERD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5-羟色胺通路异常与GERD的联系及活性氧产生在GERD中重要的作用等五个方面总结GERD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置入物表面仿生矿化微纳拓扑结构载碘涂层的抗菌与成骨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置入物表面仿生矿化微纳拓扑结构载碘涂层的抗菌与成骨性能。方法:首先,在钛合金(Ti6Al4V)片表面通过碱热反应构建钛酸氢钠的纤维网状结构,标记为碱蚀(AT)组;然后,在改良模拟体液中仿生矿化形成高比表面积的微纳拓扑结构,标记为碱蚀后仿生矿化(AT-CaP)组;最后,负载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构建新型抗菌骨整合涂层,标记为碱蚀后仿生矿化载碘(AT-CaP-PVPI)组。每组3次平行实验,在涂层表面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貌和数量,检测其体外抗菌性能。取1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 n=5):AT组、AT-CaP组、AT-CaP-PVPI组,在大鼠股骨下端髓腔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分别置入经AT、AT-CaP及AT-CaP-PVPI涂层处理的钛棒。比较3组大鼠术后4周股骨置入物表面的成骨状态、新生骨量体积比及骨小梁数目等。 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T组和AT-CaP组涂层表面细菌保持其固有的椭圆球形或圆球形,细菌处于良好的存活状态;而AT-CaP-PVPI组涂层表面细菌出现膜变形凹陷,有些细菌已经完全破裂、溶解,大量细菌死亡。体内实验结果显示:AT组置入物周围几乎无新生骨形成;AT-CaP组置入物周围散在分布新生骨,但是新生骨分布不连续;AT-CaP-PVPI组置入物周围可见大量新生骨,且新生骨分布均匀,无感染迹象。AT-CaP-PVPI组置入物表面新生骨量体积比和骨小梁数目分别为0.453±0.206和6.055±0.536,均显著高于AT组(0.046±0.028、1.667±1.249)和AT-CaP组(0.188±0.052、3.804±0.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置入物表面仿生矿化微纳拓扑结构载碘涂层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和较好的骨整合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后充填体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方法:选用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56颗(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制备Ⅴ类洞,分为2组(每组28颗)。实验组用预处理剂(Tooth primer)和新型自固化树脂(Bondfill SB)充填,对照组用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和光固化复合树脂(Z100)充填。充填后样本牙进行疲劳实验:机械循环加载(49 N、1 Hz频率120万次)和冷热循环加载(5和55 ℃的水中分别浸泡1 min,共3 000次),模拟口腔环境的咀嚼负荷和温度变化。疲劳实验前后样本牙浸入50%氨化硝酸银溶液并还原银离子。用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充填体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和内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用透射电镜观察牙本质界面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实验组牙本质表面边缘间隙较对照组小。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釉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0.67±0.15)μm]显著小于实验组[(33.54±10.27)μm]( P<0.05)。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釉质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55.08±15.20)%]显著大于实验组[(25.15±12.47)%]( P<0.05)。疲劳实验后实验组充填体表面和内部更易观察到内聚破坏。透射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本质界面比实验组有更多的银沉淀物;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实验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和充填体内部。 结论:充填Ⅴ类洞时本项研究所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釉质界面有较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而新型自固化复合树脂在牙本质界面有良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硅锆浆料涂层对氧化锆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硅锆涂层对氧化锆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氧化锆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140个预烧结氧化锆瓷片根据伪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喷砂组和5个涂层组(每组20个),并进行相应处理。空白组无涂层直接烧结,喷砂组无涂层烧结后喷砂,涂层2∶1组、1∶1组、1∶2组、1∶3组和1∶4组分别按硅锆摩尔比为2∶1、1∶1、1∶2、1∶3和1∶4涂布涂层后烧结。氧化锆瓷片表面经氢氟酸酸蚀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瓷片与预成复合树脂柱,制作粘接试件。粘接试件分为两个亚组,一亚组试件置于37 ℃水浴24 h(冷热循环前),另一亚组试件经5和55 ℃冷热循环5 000次;测试各组试件剪切强度,即粘接强度,观察并记录各组试件破坏模式,另按上述方法各涂层组制作1个瓷片用于扫描电镜观察酸蚀后表面形貌并测量涂层厚度。结果:冷热循环前,涂层1∶1组粘接强度最大[(41.69±6.28)MPa],显著大于其余各组( P<0.05);涂层1∶2组粘接强度其次,除与涂层2∶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喷砂组、涂层2∶1组和1∶3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涂层1∶4组( P<0.05);空白组粘接强度显著大于涂层1∶4组( P<0.05)。冷热循环后,涂层2∶1组、1∶1组、1∶2组粘接强度[分别为(24.13±5.50)、(22.28±4.40)和(23.11±4.80)M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大于其余各组( P<0.05);喷砂组和涂层1∶3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涂层1∶4组( P<0.05);空白组与涂层1∶4组粘接强度下降至几乎为0 MP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示各涂层组表面酸蚀后形成程度不一的粗糙表面,涂层厚度在30 μm以内。 结论:硅锆浆料涂层可影响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其中硅锆配比为1∶1的浆料可使氧化锆获得较高且稳定的粘接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染性骶髂关节炎110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科收治的110例感染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治疗反应)、实验室检查[包括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 27、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布鲁菌凝集试验]、血培养(包括细菌、真菌、抗酸杆菌、布鲁菌)、磁共振成像及病理学特点。 结果:110例感染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男性44例,女性66例,年龄15~58(29.4±10.8)岁,病程10 d~60(5.7±13.2)个月。其中化脓性骶髂关节炎71例,结核性骶髂关节炎24例,布鲁菌感染骶髂关节炎15例。107例(97.3%)患者骶髂关节受累为单侧,10例(9.1%)为分娩后出现的感染性骶髂关节炎。83例(75.5%)患者以臀区痛为主要临床表现,77例(70.0%)有发热。11例(10.0%)HLA-B 27阳性,100例(91.0%)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110例患者中103例患者行骶髂关节穿刺活检明确感染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7例未行骶髂关节穿刺活检者2例血培养布鲁菌阳性;5例布鲁菌凝集试验阳性明确诊断。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和结核性骶髂关节炎MRI示骨髓水肿和骨侵蚀较布鲁菌感染骶髂关节炎更明显。 结论:感染性骶髂关节炎易与脊柱关节炎相混淆,但本病女性患病较高,病程时间较短,HLA-B 27阴性为主,并伴有发热;多为单侧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MRI见活动性炎症病变较明显,炎症范围多超出骶髂关节解剖结构,并有骨侵蚀的表现。因此了解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降低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科镁基植入物表面涂层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镁及镁合金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这使其在骨科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但镁及镁合金过快的降解速度无法匹配骨骼自身愈合速度,并可能对周围细胞定植生长与分化产生不利影响,引起植入物早期松动,从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解决镁植入物腐蚀速率不可控问题方面,表面涂层改性是一种可行且极具应用前景的抗腐蚀方案。表面涂层改性技术可以通过改善植入物表面骨诱导能力(如以磷酸盐陶瓷为基础的仿生涂层)或改善抗腐蚀性能(如耐磨损耐腐蚀的微弧氧化涂层、具有自修复潜力的植酸涂层)来优化骨-植入物界面的整合。在调控镁植入物降解速率的同时,还可通过复合成分改性实现促骨整合、药物传递、光热治疗等多功能应用。通过列举骨科镁植入物表面不同的涂层改性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各种制备工艺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对其复合改性方案进行探讨,可为制备满足骨科临床应用需求的多功能镁植入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筋骨止痛凝胶中功效物质的体外透皮扩散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该文探究筋骨止痛凝胶中功效物质的体外透皮扩散规律.采用干加热全自动透皮扩散取样系统,对筋骨止痛凝胶透皮扩散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考察,并建立筋骨止痛凝胶透皮接收液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肉桂酸,羟基-ε-山椒素,羟基-α-山椒素和羟基-β-山椒素6种功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对16 h内成分的透皮扩散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优选筋骨止痛凝胶透皮扩散研究方法为大鼠皮作为透皮屏障,生理盐水作为接收介质,给药剂量0.3 g,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对接收液样品进行处理测定.透皮扩散结果显示,阿魏酸、肉桂酸和洋川芎内酯Ⅰ透皮规律表现为0~8 h释放显著增加,8~16 h释放减缓,释放过程扩散和溶蚀协同进行,阿魏酸、肉桂酸透皮扩散规律遵循Higuchi和Ritger-Peppas方程,洋川芎内酯Ⅰ遵循Higuchi方程.羟基-ε-山椒素、羟基-α-山椒素和羟基-β-山椒素透皮扩散曲线显示16 h内持续释放,释放表现为骨架溶蚀,扩散规律遵循零级方程,一级方程和Ritger-Peppas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筋骨止痛凝胶中功效物质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肉桂酸、羟基-ε-山椒素、羟基-α-山椒素和羟基-β-山椒素16 h内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缓控释作用,可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12 h成分累积透过量能到达24 h的80%,符合其每日2次的临床用药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不同时期漆树生漆中代谢物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生漆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涂料,具有耐热、耐腐蚀和抗酸等优良特性,己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揭示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生长过程中生漆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是充分挖掘其应用潜力的关键.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基于割漆时间)漆树的韧皮部汁液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漆树生漆中代谢物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时期生漆中共鉴定出529种代谢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鞣质、糖和醇类及脂质等13类.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第Ⅱ、Ⅲ、Ⅳ和Ⅴ期生漆的代谢特征相似,且与第Ⅰ期存在较大差异.对不同发育时期生漆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鉴定出92种共同差异代谢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积累于第Ⅰ期生漆中,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和醇类在后期生漆中含量较高.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不同时期漆树生漆的代谢特征提供了依据,对漆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