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及2022年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临床应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乳磨牙金属预成冠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金属预成冠的临床普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至12月及2022年6至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口腔医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临床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3和2022年分别发放调查问卷712及58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及5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4%及88.3%。2022年金属预成冠的使用率[78.1%(400/512)]显著高于2013年[52.6%(320/608)](χ 2=78.68, P<0.001)。2013年未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敏感性高[52.8%(152/288)],其次为冠边缘对牙龈的影响[50.0%(144/288)]及美观性差[27.8%(80/288)];而2022年未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主要原因为医院或诊所尚未配备[53.6%(60/112)]及美观性差[21.4%(24/112)]。2013及2022年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主要原因为保护作用好、牙齿折裂少,分别占78.1%(250/320)及82.5%(330/400),其次为脱落率低,分别占62.5%(200/320)及68.0%(272/400)。2013及2022年乳磨牙根管治疗后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比例分别为51.3%(312/608)和76.6%(392/512),2022年显著高于2013年(χ 2=75.88, P<0.001)。乳磨牙深龋盖髓后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比例分别为13.2%(80/608)和53.1%(272/512),2022年亦显著高于2023年(χ 2=206.01, P<0.001)。 结论:从2013至2022年金属预成冠的技术敏感性降低,在我国的应用占比提高,但部分医院尚未配备,限制了金属预成冠的应用,金属预成冠的临床普及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树脂美学直接粘接修复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因技术敏感性高,其美学效果呈现和临床远期疗效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材料、牙齿、技术三方面对复合树脂美学效果呈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美学效果评价的角度,对复合树脂美学直接粘接修复术的适应证、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梳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HOX2B在低通气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配对同源异型盒蛋白2B( PHOX2B)是自主神经系统神经谱系分化的关键基因, PHOX2B基因突变介导调节自主呼吸和化学敏感性的脑干核功能失常,进而导致对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反应缺陷。另一方面, PHOX2B基因突变通过通过颅骨、下颌骨改变、Ⅲ类牙齿咬合不正及舌下核发育不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也发挥作用。因此, PHOX2B有望为低通气疾病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即刻修复与延期修复前牙缺损的美学和牙周健康指标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前牙缺损采用即刻种植后即刻修复与延期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采用即刻种植治疗的前牙缺损患者120例(120颗牙)进行临床随机试验,其中60例患者种植术后采用即刻修复(即刻组),另外60例患者种植术后采用延期修复(延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美学效果(修复体边缘匹配、完整性、牙龈健康状况、颜色一致性和牙齿敏感性)、牙周健康指标(牙周探诊断深度、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液量、菌斑指数)、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 在修复治疗12个月后,即刻组的牙龈健康程度、牙敏感状况优于延期组(P<0.05);修复12个月后,即刻组的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液量、菌斑指数均低于延期组(P<0.05);即刻组在修复12个月后的近中、远中骨吸收量低于延期组(P<0.05).两组种植修复成功率均较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前牙缺损采用即刻种植后即刻修复与延期修复成功率均较高,但是前者有利于牙周健康维持,减少骨吸收量,美学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国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预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DAS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23 年 2 月.采用RevMan 5.3 和Stata 17.0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2篇,累计研究对象4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1,95%CI:1.17~1.47)、高血压(OR=2.34,95%CI:2.23~2.45)、糖尿病(OR=2.29,95%CI:1.79~2.92)、脑干梗死(OR=3.39,95%CI:2.34~4.92)、入院NIHSS评分(OR=6.61,95%CI:4.06~10.75)、BI指数(OR=0.59,95%CI:0.52~0.67)、进食时间>30 min(OR=18.93,95%CI:5.89~60.85)、牙齿缺失≥6 颗(OR=3.76,95%CI:2.72~5.19)、肌力分级≤3 级(OR=3.05,95%CI:1.22~7.60)、食物类型(固体)(OR=9.85,95%CI:5.65~17.16)、进食依赖(喂食)(OR=6.52,95%CI:2.20~19.35)、多发性病灶(OR=4.53,95%CI:2.37~8.67)为卒中患者合并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干梗死、入院NIHSS评分、BI指数、进食时间>30 min、牙齿缺失≥6颗、肌力分级≤3级、食物类型(固体)、进食依赖(喂食)、多发性病灶为DAS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要尤其注意对具有以上影响因素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及治疗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成年人正畸治疗与颧、颊、颞部软组织变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正畸治疗通过改变牙齿、牙槽骨及颌骨关系,使口周软组织随之发生变化而改善面部形态,但治疗后可能会出现颊、颞部位软组织凹陷,继而颧骨显得"突出""显老",这种面部形态的改变被称为"牙套脸",造成患者焦虑、抑郁,对治疗信心不足,甚至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正畸治疗中面部软硬组织增龄性变化也会对面部形态造成影响,面部软组织增龄性表现是脂肪的移位和吸收,肌肉变薄韧带变弱,皮下脂肪层萎缩,表皮变薄,此种变化在颞部、口唇区域表现明显,且具有年龄敏感性.因此,研究正畸治疗与面部软组织变化关系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现就颧、颊、颞部软组织的构成特点、增龄性变化、正畸治疗引起的改变、矫治方法的争议以及正畸中软组织的改建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修复乳牙龋齿的疗效及对牙齿敏感性和边缘密合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究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修复乳牙龋齿的疗效及其对牙齿敏感性和边缘密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乳牙龋齿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42)与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行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全酸蚀粘结剂,实验组患者则使用自酸蚀粘结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牙齿固位等级率、边缘密合性等级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牙齿敏感性[牙齿敏感Tactile值、Schiff冷空气敏感测试量表和疼痛程度(VAS)评分]和牙龈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5.61%;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Tactile值高于对照组,VAS和Schiff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牙齿固位等级率整体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边缘密合性等级率整体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牙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率为4.76%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29.27%.结论: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修复乳牙龋齿疗效良好,能有效改善患儿修复处固位性、边缘密合性、牙齿敏感性、牙龈指数,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正畸相关釉质脱矿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由于矫治装置及多余粘接剂的存在使得牙面不易清洁,菌斑堆积产酸造成正畸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釉质脱矿.正畸釉质脱矿常表现为牙齿唇面的白垩色斑,不仅影响牙齿美观、降低正畸患者满意度,严重者还可形成龋洞,危害口腔健康.不断完善对相关危险因素及表型特征的理解是促进正畸釉质脱矿精准防控的关键.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与正畸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有关的文献进行总结,重点介绍牙位、口腔卫生、饮食习惯、治疗时间、矫治器类型、微生物菌群变化以及6-n-丙基硫氧嘧啶个体味觉敏感性等因素与正畸釉质脱矿之间的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不明原因散发性全面发育迟缓儿童遗传因素预测表的制订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分析散发性不明原因全面发育迟缓(GDD)患儿的临床特征,制订该类患儿的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以助于筛选需要进一步进行遗传学检测的患儿,缩短病因学诊断流程.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就诊的散发性不明原因GDD患儿396例.依据基因测序结果将检测结果阳性的患儿归为阳性组(130例),检测结果阴性的患儿归为阴性组(266例).通过回顾性分析25项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制订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量表预测患儿基因诊断阳性率的效能.结果 阳性组与阴性组患儿父亲高龄生育、MRI提示结构畸形、癫痫、毛发异常、头围异常、颅骨外观异常、皮肤异常、眼外观异常或畸形、鼻梁外观异常或畸形、耳廓畸形或耳位异常、下颌畸形、牙齿异常、出生低张力、非智力因素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综合筛选,将19个条目归类至双亲因素、异常面容、器官畸形、非智力因素合并症、异常头颅MRI改变5个项目作为最终量表条目,制订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ROC曲线结果提示量表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截断值为3分,敏感性为60.8%(95%CI:0.518,0.691),特异性为75.6%(95%CI:0.699,0.805).结论 不明原因GDD儿童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可以根据临床特征预测不明原因GDD儿童基因检测结果的阳性概率,加快病因学诊断流程,为后续诊疗决策提供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自酸蚀粘结剂S3bond修复前牙缺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酸蚀S3 bond与全酸蚀Prime & bond NT粘结剂对前牙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7~2015-07来我院口腔科行前牙切角缺损修复患者106例(110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用自酸蚀S3 bond与Z350树脂修复缺损牙齿,对照组用全酸蚀Prime & bond NT与Z350树脂进行修复.在修复后3个月、1年,采用USPHS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树脂修复体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牙修复后3个月、1年的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后1年,S3 bond粘结剂产生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全酸蚀粘结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粘结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时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自酸蚀粘结剂S3 bond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敏感且易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