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5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为临床选择适用于 力承担区直接充填治疗的流动性复合树脂提供参考。 方法:以可压实复合树脂(Majesty)为对照组,选用5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A组:Filtex 350 XT Flow;B组:Beautifil Flowable Plus;C组:Clearfil Majesty LV2;D组:Unifil LoFlo Plus;E组:Sonic Fill组)为研究对象,每组材料制备6个半球形试件。在微摩擦磨损实验机下,树脂试件垂直加载20 N,与牛牙釉质往复对磨1万次后测量球头磨斑直径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磨斑微观形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磨斑直径差异。结果:对照组、A、B组磨斑直径[分别为(1 033±43)、(1 068±48)、(1 237±86)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E组磨斑直径[分别为(1 550±150)、(1 384±222)、(1 525±81) μm ]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A组( P<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A、B组填料粒度范围较大,磨耗面可见填料的碎裂和局部缺损;C、D、E组填料颗粒较小,并可见多处整块填料脱落的痕迹。 结论:填料粒度范围大的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与可压实复合树脂相当,有望用于 力承担区直接充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起职业性急性乙酸甲酯中毒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调查2020年9月广东省某地发生的一起职业性化学中毒事件,检测现场空气,分析中毒患者临床资料。3名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甲醇浓度分别为307.76、354.80和454.14 mg/L;对现场原辅材料进行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在调胶房成品胶、合成树脂和复合机岗位胶水均检出乙酸甲酯,相对百分比分别为23.05%、32.79%和31.68%。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本次事件是一起职业性急性乙酸甲酯中毒事件,3名作业工人中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PN仿釉质牙在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可高仿真模拟天然牙操作手感的教学模型义齿,以更好应用于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实践模拟教学。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四年级学生44名,每名学员依次在仿真头模上应用IPN(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仿釉质牙、天然牙及传统复合树脂牙完成全冠牙体预备操作训练,并分别进行操作考核,记录每次牙体预备操作时间。按照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的要求,分别就轴面聚合度、修复空间、点线角、肩台质量、体位姿势5个方面进行评分(每方面共10分,总分合计50分),并计算总分。考核结束后,每名学员填写对IPN仿釉质牙评价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LSD- t检验和塔姆黑尼 T2检验。 结果:IPN仿釉质牙组考核总分为(37.15±1.17),天然牙组考核总分为(37.20±1.2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考核总分均高于树脂牙组得分(31.5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尤其是在轴面聚合度、修复空间、肩台质量方面,IPN仿釉质牙和天然牙组学生得分均高于传统复合树脂牙组( P < 0.05)。学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评分均较高,为3.7~4.9分。 结论:IPN仿釉质牙相比于传统复合树脂牙,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模拟对天然牙进行牙体预备时的操作手感和体验,在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实践教学中具有潜在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综合教学诊室本科生实习操作多样性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生在口腔综合教学诊室实习期间,牙体牙髓、牙周和儿童口腔3个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实习操作情况,为后续实习教学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选择既往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综合教学诊室参加实习的8个级次共374名本科生的实习手册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分别统计学生牙体牙髓、牙周和儿童口腔3个专业的操作数量,分析不同专业临床操作的分布特性。结果:8个级次学生3种专业的实习操作总量为30 998例。牙体牙髓、牙周、儿童口腔3个专业的实习操作种类分别以复合树脂充填治疗[84.5%(9 663/11 431.5)]、洁治[66.3%(6 143.5/9 262)]和充填治疗[69.1%(7 116/10 304.5)]为主。结论:口腔综合教学诊室实习操作病例数量丰富、操作种类齐全,可以充分满足本科生实习要求。在实习安排中,应当以多种形式弥补各专业不同种类操作数量的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类型大块树脂固化深度、硬度及对乳牙微渗漏影响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3种类型大块树脂的固化深度、硬度及应用于乳牙的微渗漏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照组为A组(常用复合树脂Filtek TM Z350 XT)和B组(树脂复合体Beautifil Ⅱ);大块树脂组分别为C组(高黏型Filtek TM Bulk Fill)、D组(黏度可变型SonicFill 2)和E组(低黏型SDR ? flow+)。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固化后微观形貌;制备各组树脂固化试件(每组6个),显微硬度计测量各组试件表层及不同深度的维氏硬度值并计算固化深度;分别用各组树脂充填离体乳磨牙(每组5颗),切片、老化、银离子染色、显影,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标本微渗漏情况,对5组银离子渗漏占比评定分级,采用了Jonckheere-Terpstra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C组填料颗粒呈球形且分布均匀;B、D和E组填料颗粒为多角形且分布不均匀。A、B、C、D、E组表面硬度分别为(84.97±6.30)、(65.04±5.95)、(57.80±1.18)、(60.77±2.34)、(33.32±1.83)MPa,A组硬度最高,E组硬度最低,A、E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硬度相似,3组间总体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D和E组的固化深度分别为2.6、3.4、5.8、3.8和7.8 mm。E组微渗漏最严重[0级占2%(1/50)、1级占22%(11/50)、2级占30%(15/50)、3级占24%(12/50)、4级占22%(11/50)],其微渗漏分级分布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各组间微渗漏分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黏型和黏度可变型大块树脂硬度和微渗漏与树脂复合体相似,固化深度更大,可作为乳牙充填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骨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骨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骨囊肿2例和骨巨细胞瘤1例;复合性上颌骨外伤5例。根据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分别打印出原始状态和重塑后的上颌骨树脂模型。在患者的原始模型上,术前模拟肿瘤切除和上颌骨重建,在重塑的模型上塑形钛网,使其能恰当重建缺损的骨结构。术中将预制好的钛网植入缺损区域,将软组织瓣复位,分层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患者颌面部外形、鼻腔功能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例均能在术前3D打印模型预测的范围内完整切除病灶,与外伤病例在清创后植入钛网一样,无需于术中再次对钛网进行塑形和修剪,钛网可完整覆盖缺损的骨面,周边贴合紧密,钛钉固定顺利,植入钛网坚固稳定。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应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能精确恢复上颌骨骨性结构对于软组织的支撑,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的研发策略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是牙体直接粘接修复的首选材料,其良好的性能可以满足临床牙体修复治疗的要求,恢复结构和功能并兼具微创和美观。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复合树脂材料性能的局限性是根本的解决策略。本文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改良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研发新型复合树脂包括抗菌复合树脂、再矿化生物活性树脂和自修复复合树脂的进展,为新型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的研究趋势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列游离端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数字化制作流程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牙列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的数字化制作流程。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牙列游离端缺损患者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9±3)岁。采用口内扫描技术获取牙列、牙槽嵴及颌位关系的三维模型,常规设计制作并试戴可摘局部义齿金属支架。金属支架就位于口内,再次口内扫描获取牙列、牙槽嵴及金属支架的复合模型,采用虚拟模型置换游离端牙槽嵴数字化印模的方法获取游离端修正模型。在游离端修正模型上设计栓体栓道式树脂基托及人工牙列三维模型,并采用数字化切削技术制作基托及人工牙列树脂模型,利用栓体栓道精准就位基托及人工牙列,并用注塑树脂粘合金属支架、树脂基托及人工牙列,打磨抛光后完成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临床试戴后与设计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在人工牙列、树脂基托与就位栓体连接杆的连接处以及人工牙列与树脂基托连接处存在0.4~1.0 mm的误差, 面误差为0.03~0.10 mm。12例患者戴用义齿后,仅2例患者因压痛而复诊调磨,其余病例未见任何不适。本项研究使用的可摘局部义齿数字化制作流程可基本解决游离端修正模型的数字化制取以及树脂基托、人工牙列与金属支架的装配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氟化钛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 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粘接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 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 4-ED组)、2.5% TiF 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 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 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 4-ED组、2.5% TiF 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 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 4-ED组和ED组(均 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1, P<0.001)。2.5% TiF 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粘接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 结论: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 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粘接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亚苦蒿提取物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亚苦蒿硅胶柱分离组分(AEM-SC)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中亚苦蒿大孔吸附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经硅胶柱进一步分离得到洗脱组分AEM-SC,并对其多糖、总黄酮、三萜类含量进行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AEM-SC对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抗原吞噬能力及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AEM-SC对DC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AEM-SC中多糖、黄酮类和萜类的含量分别为10.12%、5.70%和3.62%。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DC表面分子CD4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的水平(均 P<0.05),提高DC摄取抗原的能力( P<0.01),降低DC刺激小鼠脾脏CD4 + T与CD8 +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 P<0.001)。小鼠炎症模型实验中,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CD40、CD86、CD80的表达(均 P<0.001)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2p40的表达(均 P<0.01)。 结论:AEM-SC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抑制DC成熟的能力,显示AEM-SC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