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OD)是一种罕见的局部牙齿发育异常,临床典型症状为牙齿萌出异常,牙釉质和牙本质发育障碍,影像学表现为“鬼影牙”。ROD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上应根据病例情况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进行口腔多学科综合协作的序列治疗。本文详述了ROD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牙齿微观结构和治疗等,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 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传动矫治技术治疗骨性Ⅲ类错 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初诊年龄10岁11个月,主诉:"地包天"复发。患者6岁时行"地包天"牙齿矫正,矫正后牙齿及面型好。8岁后恒牙萌出,前牙反 再次出现,未治疗。现因"地包天"面型,来我科就诊。有伸下颌及吐舌不良习惯,有家族史,父亲有"地包天"面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乳磨牙低位咬合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低位咬合是指牙齿在主动萌出后保持静止,而相邻牙齿持续萌出,随着骨骼的生长,牙齿 面低于 平面的现象。低位咬合最常见于儿童,以下颌第二乳磨牙多发。牙齿发生低位咬合的年龄越早,其导致的咬合问题越严重。本文从第二乳磨牙低位咬合的病因和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第二乳磨牙低位咬合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口腔全景片和锥形束CT多生牙发病状况及形态特点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口腔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探讨多生牙患者发病状况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2017年8月—2021年7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行口腔全景片检查的患者共35 541例,其中男14 460例、女21 081例,年龄3~97(43.3±18.6)岁;纳入其中确诊为多生牙的患者1 343例,其中男708例、女635例,年龄3~95(42.3±18.8)岁。1 343例患者中,同时行CBCT检查者64例。观察项目:(1)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0岁、20~<40岁、40~<60岁、60~<80岁、≥80岁5个年龄段,统计多生牙的总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多生牙的发生情况;(2)比较不同性别间多生牙的类型、位置、生长方向的差异;(3)在CBCT上观察不同类型多生牙及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含牙囊肿等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不同性别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1)35 541例患者中,发现多生牙1 343例(1 667颗),发生率3.8%;其中男性发生率为4.9%(708/14 460),女性发生率为3.0%(635/21 081);男女患病比例为1.1∶1(708∶635)。1 343例1 667颗多生牙,存在1颗多生牙的患者最多为1 084例,4颗多生牙的患者最少为14例,不同性别间多生牙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 P=0.842)。不同年龄段组不同性别间多生牙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8, P=0.002)。(2)1 667颗多生牙中,不同类型多生牙的占比由高到低男性依次为圆锥型38.0%(353/929)、磨牙型29.2%(271/929)、牙瘤样型19.5%(181/929)、切牙型13.3%(124/929),女性依次为圆锥型42.3%(312/738)、牙瘤样型27.5%(203/738)、磨牙型20.2%(149/738)、切牙型10.0%(74/738);多生牙的位置,男性、女性均最常发生于上颌,且均以上颌中切牙区占比最大[49.7%(462/929)、29.2%(216/738)];多生牙的生长方向,男性正常方向占比最大29.2%(271/929)、其次为倾斜方向24.5%(228/929),而女性以倾斜方向占比最大28.5%(210/738)、其次为正常方向26.8%(198/738)。不同性别间多生牙的类型、位置、生长方向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3)64例多生牙患者CBCT检查发现多生牙84颗,其中圆锥型44颗,CBCT显示牙冠宽度大于牙颈宽度,牙冠呈锥形;磨牙型24颗,CBCT显示有 面, 面向内凹陷,呈沟状;切牙型9颗,CBCT显示牙冠呈楔形,牙颈部最厚,向切端逐渐变薄;牙瘤样型7颗,CBCT显示许多小型牙齿状结构彼此密切适应,并由一个或多或少完整的连接囊结合在一起。CBCT显示邻牙萌出受阻4颗、邻牙牙根吸收23颗、邻牙含牙囊肿16颗,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邻牙含牙囊肿的总发生率51.2%(43/84),不同性别间多生牙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邻牙含牙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多生牙的总发生率为3.8%,多生牙的发生率和多生牙的特点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对大鼠牙萌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建立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parathyroidism,IHP)动物模型,探究生长发育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牙萌出及牙釉质发育的影响,以及IHP影响牙萌出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出生后第7天(postnatal 7,P7;P14、P25、P38含义以此类推)的SD大鼠共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HP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用纳米碳负显影技术对IHP组大鼠行双侧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PTX),对假手术组大鼠应用同样技术但不行PTX,术后检测大鼠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浓度,建立IHP模型。P14、P25及P38时分别处死大鼠并收集下颌骨样本,每组每个时点6只,通过显微CT分析下颌第三磨牙根方牙槽骨的骨微结构参数、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高度及牙釉质体积。制备组织学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第三磨牙周围牙槽骨中成骨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分布及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分离下颌第三磨牙,显微硬度仪检测牙釉质硬度,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显微结构。另收集P14大鼠下颌骨,每组6只,体外分离培养牙囊细胞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诱导牙囊细胞成骨向分化后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程度。提取下颌骨组织及牙囊细胞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成骨、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有关的基因及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PTH1R)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双侧PTX成功建立大鼠IHP模型,术后IHP组大鼠血清钙及PTH浓度显著降低、血清磷浓度显著升高( P<0.01)。IHP组下颌第三磨牙牙釉质体积[(4.58±0.24)mm 3]较假手术组[(5.22±0.46)mm 3]显著减小( P<0.05),牙釉质表面釉柱结构排列紊乱,显微硬度[(167.76±21.86)MPa]较假手术组[(223.92±10.94)MPa]显著降低( P<0.01)。IHP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高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05),根方牙槽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小( P<0.05),根方牙槽骨中RUNX2、OSX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5),冠方牙槽骨破骨细胞数量[(3.86±1.07)个]显著低于假手术组[(6.43±1.27)个]( P<0.01)。IHP组牙囊细胞增殖活性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1)。诱导成骨分化后,IHP组牙囊细胞矿化能力较假手术组减弱。与假手术组相比,IHP组下颌骨组织中RUNX2、OSX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核因子κB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比值亦显著降低( P<0.01),PTH1R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 P<0.05)。同时,IHP组牙囊细胞中RUNX2、OSX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核因子κB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比值及PTH1R的基因表达也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1)。 结论:IHP可能通过抑制PTH/PTH1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牙囊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向分化、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从而使牙萌出过程中牙胚周围牙槽骨的骨改建受阻,最终导致牙齿迟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口腔疾病相关牙齿替换障碍的早期治疗原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齿替换障碍表现为乳牙脱落异常及恒牙萌出障碍。涉及多颗牙齿替换障碍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颅骨锁骨发育不全、骨硬化症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3种。这3种疾病较罕见,治疗难度大,治疗原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这3种遗传性疾病为例,阐述遗传性口腔疾病相关牙齿替换障碍的临床表现、早期治疗原则,以及口腔医师在多种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TH1R基因突变导致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是一类导致牙列开 的罕见病,患者无明显局部和全身发病因素,疾病主要与牙齿的萌出机制异常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编码甲状旁腺激素Ⅰ型受体的基因异常是引起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有关PTH1R基因突变导致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骨锁骨发育不良14例的牙列异常特征及口腔综合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患者的牙列异常特征并分析其治疗方法,为CC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第一门诊完成口腔综合治疗的14例CCD患者诊疗资料进行回顾,男性7例,女性7例,年龄(16.1±4.5)岁,共153颗埋伏牙,44颗多生牙;统计埋伏牙及多生牙好发部位。除术前因特殊情况需要拔除的牙齿外,采用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牵引147颗埋伏牙入列。患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12岁且<18岁)(10例患者110颗埋伏牙)和成年组(≥18岁)(4例患者37颗埋伏牙),比较两组埋伏牙牵引失败率。选择牵引失败高发牙位,统计该牙位所有埋伏牙,分析埋伏牙不同垂直向位置(高位、中位和低位)和不同水平向位置(舌腭侧、正中和唇颊侧)牵引成功率差异。结果:CCD患者上颌埋伏牙发生率[69.3%(97/140)]显著大于下颌埋伏牙[40%(56/140)](χ2=24.22, P<0.001)。多生牙主要集中于前磨牙区[61.4%(21/44)],95.5%(42/44)位于恒牙舌腭侧,常与相邻恒牙位于同一高度[59.1%(26/44)]或位于其 方[40.9%(18/44)]。埋伏牙牵引成功率为93.9%(138/147)。青少年组埋伏牙牵引成功率[98.2%(108/110)]显著大于成年组[81.1%(30/37)](χ2=14.09, P<0.05)。牵引失败牙共9颗,其中7颗为第二前磨牙。本文病例共36颗第二前磨牙为埋伏牙,其垂直向位置(χ2=11.44, P<0.05)或水平向位置(χ2=9.71, P<0.05)的牵引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高位15/16、中位12/13、低位2/7和舌腭侧10/17、正中19/19、唇颊侧0/0。 结论: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是治疗CCD埋伏牙的有效术式,其埋伏牙牵引结果主要受年龄的影响。位于牙槽骨低位、舌腭侧的第二前磨牙的牵引成功率较低,治疗时需密切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儿童乳磨牙金属预成冠输送钳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乳磨牙金属预成冠是一个预先成型的、与牙齿非常贴合的不锈钢金属牙冠,用于修复乳磨牙的缺损,恢复牙体外形,保护牙齿并恢复咀嚼功能,防止充填物的脱落、继发龋产生和牙体组织的折裂,诱导继承恒牙的顺利萌出。儿童乳磨牙金属预成冠在佩戴之前,需要将牙科粘接剂装入冠内,然后传递给口腔医生。目前通用的操作方式是四手护士戴手套,用手指直接握持金属预成冠,用塑料调拌刀将牙科粘接剂导入冠内,再直接手对手传递给口腔医生。由于牙科粘接剂很粘稠,容易粘附于手套上以及金属预成冠外侧,金属预成冠还容易歪斜、掉落;此外,直接手对手传递,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滑落,不仅延长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感控问题和医疗安全问题。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儿童乳磨牙预成冠输送钳,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