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杏仁核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长链非编码RNA(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N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200~260 g,采用左侧L 5-6脊神经结扎法制备NP模型。实验Ⅰ 取大鼠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NP组( n=24)和BDNF组( n=24)。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双侧杏仁核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NP组和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时随机取8只大鼠、Sham组于假手术模型制备后处死,取脑组织,分离杏仁核,ELISA法检测杏仁核BDN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杏仁核BDNF-AS的表达。实验Ⅱ 取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NP组、BDNF组和siRNA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BDNF组和siRNA组双侧杏仁核分别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或siRNA-BDNF-AS 50 nmol。于模型制备前(T 0)、制备后4 d(T 1)、7 d(T 2)、14 d(T 3)、21 d(T 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 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NP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降低,BDNF-AS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升高,BDNF-AS表达下调( P<0.05)。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NP组、BDNF组和siRNA组T 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和siRNA组T 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降低( P<0.05)。 结论:大鼠NP发生机制可能与杏仁核BDNF-AS表达上调,抑制BDNF合成,促进脊髓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与Gαi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与抑制性G蛋白α(Gαi)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 g,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大鼠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假手术+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Sham+V组, n=8)、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 n=8)和神经病理性痛+VU0155041组(NP+V组, n=17)。采用脊神经根结扎(SNL)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L后第7天,Sham+V组和NP+V组鞘内注射VU0155041 500 nmol,10 μl,2次/d,连续7 d;Sham组和N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第7天、每次鞘内注射前后30 min、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测定50%缩足反应阈(PWT)。NP+V组于SNL前、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GluR4、Gαi1、Gαi2、Gαi3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和NP+V组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给药前比较,NP+V组每次鞘内给药后PWT均升高( P<0.01)。与SNL前比较,NP+V组SNL后第7天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下调(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持续激活脊髓mGluR4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已形成的痛觉过敏,机制可能与Gαi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6~7周龄,体重200~230 g,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丙戊酸组(V组)。采用L 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V组于SNL后即刻和结扎后每天腹腔注射丙戊酸300 mg/kg,1次/d,连续3 d。S组和NP组每天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1、3、7、14、21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SNL后28 d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前额叶皮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16和CD206的表达,计算CD206/CD16比值。 结果:与S组比较,NP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额叶皮层CD16和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V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升高,不动时间缩短,额叶皮层CD16表达下调,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升高( P<0.05)。 结论:丙戊酸改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抑郁情绪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额叶皮层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臭氧抑制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小鼠的脊髓Homer1b/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臭氧对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模型小鼠疼痛的影响,探讨CCI模型小鼠脊髓Homer1b/c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2只雄性昆明小鼠分为8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1组)、注射纯氧对照组(S2组)、CCI术后第7天组(C1组)、CCI术后第13天组(C2组)、术后第7天注射臭氧组(O1组)、术后第7~13天注射臭氧组(O2组)、鞘内注射反义寡核苷酸组(AS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各组小鼠均选择左侧坐骨神经建立CCI模型,术后7 d小鼠出现左后肢负重减少、挛缩等体征,且无肢体瘫痪、自噬等现象视为建立模型成功。术后第7天开始观测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 latency, TWL),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Homer1b/c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5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Homer1b/c和mGluR5在脊髓的分布与表达。S1组只游离神经不结扎,术后第7天观测MWT和TWL;S2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逐层缝合,在术后第7天注射纯氧2、4、8、24 h后观测MWT;C1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逐层缝合,术后第7天观测MWT和TWL,其中MWT观测时间点同O1组;C2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逐层缝合,术后第7~13天观测MWT和TWL;O1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逐层缝合,在术后第7天注射臭氧,观测注射后2、4、8、24 h的MWT和注射后2 h的TWL;O2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逐层缝合,在术后第7~13天每天注射臭氧2 h后观测MWT;AS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逐层缝合,在术后第4天起鞘内注射Homer1b/c的反义寡核苷酸至第7天,术后第4~9天观测MWT;NS组为AS组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与AS组相同时间点观测MWT。结果:与S1组比较,C1和C2组小鼠MWT及TWL均降低( P<0.05);与C1组比较,O1组小鼠MWT升高( P<0.05),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1组比较,O1组小鼠MWT在注射臭氧2、4 h后升高( P<0.05),S2组小鼠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2组比较,O2组小鼠MWT升高( P<0.05);与NS组比较,AS组小鼠MWT在术后第8、9天显著升高( P<0.05)。与S1组比较,C2组和O2组小鼠Homer1b/c表达水平升高( P<0.05);与C2组比较,O2组小鼠Homer1b/c表达水平降低( P<0.05);S1组、C2组、O2组小鼠的mGluR5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1组比较,NS组和AS组小鼠Homer1b/c表达水平升高( P<0.05);与NS组比较,AS组小鼠Homer1b/c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S1组比较,C1组小鼠Homer1b/c的表达增多;与C1组比较,O2组、AS组小鼠Homer1b/c表达减少;S1组、C1组、O2组和AS组小鼠的mGluR5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双重染色融合后,与S1组比较,C1组小鼠Homer1b/c表达位置与mGluR5的位置相近;与C1组比较,O2组和AS组小鼠Homer1b/c表达位置与mGluR5相近的结果减少。 结论:臭氧可以抑制CCI模型小鼠的机械痛敏,其机制可能是抑制Homer1b/c的产生,减少与mGluR5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DAC6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与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6~8周龄,体重20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NP+HDAC6抑制剂ACY-1215组(NP+ACY组)。采用结扎L 5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L 5脊神经,不结扎;NP+ACY组于模型制备结束后,每日腹腔注射ACY-1215 25 mg/kg,至21 d;S组和NP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C组正常饲养。于模型制备前3 d(T 0)、模型制备前当日(T 1)、制备后1、3、7、10、14和21 d(T 2~7)时测定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结扎脊神经后第21天测定MWT后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yD88、NF-κB和p-NF-κB表达,RT-PCR法检测脊髓背角IL-1β和TNF-α mRNA表达。 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NP组和NP+ACY组T 2~7时MWT降低,脊髓背角MyD88、NF-κB、p-NF-κB、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NP+ACY组T 5~7时MWT升高,脊髓背角MyD88、NF-κB、p-NF-κB、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下调( P<0.05)。 结论:HDAC6激活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与激活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AMPK/TRPA1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TRPA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体质量20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生理盐水组(NP组)和神经病理性痛+天麻素组(GAS组)。2%异氟烷麻醉下,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HAM组未结扎。造模后连续14 d,GAS组腹腔注射天麻素100 mg/kg,SHAM组和NP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前1 d(T 0)、造模后第1、3、5、7、10和14天(T 1-6)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在T 4和T 6时测完痛阈后,2%异氟烷麻醉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TRPA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TRPA1、AMPK和p-AMPK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TRPA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TNF-α、IL-1β和c-fos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相比,NP组T 1-6时MWT和TWL降低,脊髓TRPA1 mRNA、TRPA1、TNF-α、IL-1β和c-fos表达上调,p-AMPK表达下调( P<0.05),AMP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P组相比,GAS组T 3-6时MWT和T 2-6时TWL升高,脊髓TRPA1 mRNA、TRPA1、TNF-α、IL-1β和c-fos表达下调,p-AMPK表达上调( P<0.05),AMP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天麻素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TRPA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脊髓NINJ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脊髓神经损伤诱导蛋白2(NINJ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30~260 g,7~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NINJ2干扰病毒组(NP+siRNA组)和神经病理性痛+对照病毒组(NP+scrRNA组)。Sham组与N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NP+siRNA组和NP+scrRNA组鞘内注射相应病毒10 μl。1周后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ham组只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不结扎。分别于术前3、1 d和术后1、3、5、7、10和14 d时测定大鼠术侧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INJ2和p-NF-κB p65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 结果:与Sham组比较,其余3组术后3、5、7、10和14 d时术侧MWT降低,脊髓NINJ2和p-NF-κB p65表达上调,TNF-α、IL-1β和IL-6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NP+siRNA组术后3、5、7、10和14 d时术侧MWT升高,脊髓NINJ2和p-NF-κB p65表达下调,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 P<0.05),NP+scrRNA组不同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脊髓NINJ2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与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经眶上外侧入路3例。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7例(71.1%)、Ⅲ级切除1例(2.6%);9例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共10例(26.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6例(15.8%)脑水肿加重,2例为术中结扎上矢状窦者(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生脑血肿,1例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3例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发生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嗅觉损伤加重2例、新发嗅觉损伤5例,新发视力损伤2例、精神症状4例。3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2~84个月)。术前、术后出现的嗅觉损伤症状均未好转;部分患者视力和视野,以及精神症状改善。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复发,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32例,50~80分4例,<50分2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引发严重脑水肿的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马神经元线粒体DNA 6mA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DNA N6-脱氧腺苷甲基化(6mA)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PF级健康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及慢性脑低灌注(CCH)组,每组12只。CCH组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C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2组大鼠于造模后第50天采用旷场实验检测探索能力,第51~53天采用新物体识别试验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第54~59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随后处死大鼠检测海马组织ATP浓度及活性氧(ROS)荧光强度并通过TUNEL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2)体外实验:HT-2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氧糖剥夺(OGD)组、OGD+siControl组、OGD+siMETTL4组。其中NC组正常培养细胞,OGD组给予低糖低氧处理12 h,OGD+siControl组及OGD+siMETTL4组分别给予NC-siRNA、METTL4-siRNA转染细胞后低糖低氧处理12 h。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荧光强度,通过JC-1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使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复合物Ⅰ、Ⅲ活性。(3)体内及体外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线粒体及HT-22细胞线粒体中METTL4及DNA 6mA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CCH组大鼠出现认知障碍表现,表现为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心区域次数明显增多,探索新物体时间明显减少,水迷宫实验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CCH组大鼠海马ATP浓度明显下降[(18.820±1.177)nmol/L vs. (10.190±0.519)nmol/L],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4 488.00±255.70)AU vs. (11 644.00±530.20)A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CCH组大鼠海马神经CA1区凋亡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增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CH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6mA及METTL4分布以线粒体为主,表达较假手术组大鼠均明显增加。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CCH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中METTL4表达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升高(1.729±0.168 vs. 1.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体外实验:透射电镜下,与NC组比较,OGD组细胞表现为线粒体嵴消失、膜断裂、空泡化明显。与OGD组细胞比较,OGD+siMETTL4组细胞ATP生成明显增加,ROS生成明显减少,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线粒体复合物Ⅰ和Ⅲ活性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OGD组细胞mtDNA 6mA及METTL4表达较NC组明显增加,且两者以在线粒体中表达为著;OGD+siMETTL4组细胞线粒体DNA(mtDNA) 6mA及METTL4表达较OGD组细胞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OGD+siMETTL4组细胞中METTL4表达较OGD组明显降低(1.578±0.261 vs. 2.970±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CH后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线粒体特异性高表达的甲基化酶METTL4促使mtDNA 6mA表达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及ROS升高,可能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