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手掌部11例,手背部8例,年龄4~12岁,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其中,猪草机绞伤11例,压砸伤8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7.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8.0 cm×6.5 cm。一期手术予以清创后,肉芽组织清洁干燥时,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后10例获得门诊随访,9例微信随访。结果:19例顺利成活18例,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5个月,除1例修复手掌部出现色素沉着外,其余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质地、弹性可,无挛缩、粘连等并发症。皮瓣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游离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皮瓣易于解剖,切取时间短,皮肤延展性好,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内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不同稀释浓度等渗对比剂对高分辨C型臂CT图像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巴马小型猪颈内动脉置入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后,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等渗对比剂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9头3~4个月龄健康实验猪,分别在左侧颈总动脉内置入FD。对FD置入区域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的同时,每头实验猪依次经动脉注射以生理盐水稀释为10%、12%、14%,16%及18%浓度的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320),每次总量为44 ml。由1名神经影像科医生和1名神经介入医生分别对后处理图像的质量(支架、血管壁和血管的显影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评分(1~3分,评分越低图像质量越好)。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估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对比剂获得的重建图像显示FD贴壁的准确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头实验猪均成功置入FD。2名医生对后处理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6, P<0.05)。给予稀释10%、12%、14%,16%及18%等渗对比剂进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后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33±0.50)分、(2.06±0.39)分、(1.72±0.57)分、(1.11±0.32)分、(1.83±0.50)分( P<0.01);分别有4、6、8、9及7头实验猪能清晰显示FD的贴壁情况,IVUS证实9头实验猪的9枚FD均完全贴壁。术中3头实验猪给予对比剂时出现血管中度痉挛,给予肝素后好转。术后均未观察到穿刺点出血、血管夹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 结论:Tubridge FD置入后,给予16%稀释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进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图像质量最优,均能清晰显示FD的贴壁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肺静脉狭窄模型的建立及氯沙坦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单侧开胸选择性肺静脉部分环缩建立改良肺静脉狭窄幼猪模型,探究肺静脉狭窄后血流动力学、上游肺静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氯沙坦干预效果。方法:将19头幼猪按随机数表法分3组,假手术组7只、环缩组6只、氯沙坦组6只。经左侧肋间开胸,以1倍于肺静脉周长的Goretex血管条环缩左上肺静脉及双侧下肺静脉共干,治疗组术后第2天予氯沙坦[1 mg/(kg·d)]。8周后,获取血流动力学数据及组织标本。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马松染色及荧光染色。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 t检验。 结果:环缩组血流速度、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比值均高于假手术组[(209.33±17.44) cm/s比(54.13±13.22) cm/s、(29.0±4.7) mmHg比(14.0±1.3) mmHg、0.43±0.09比0.21±0.04, t=10.030、8.143、5.859,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氯沙坦组三者均高于假手术组[(163.00±14.70) cm/s比(54.13±13.22) cm/s、(20.1±6.2) mmHg比(14.0±1.3) mmHg、0.30±0.07比0.21±0.04, t=7.789、2.556、2.905,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氯沙坦组三者均低于环缩组[(163.00±14.70) cm/s比(209.33±17.44) cm/s、(20.1±6.2) mmHg比(29.0±4.7) mmHg、0.30±0.07比0.48±0.09, t=2.873、2.802、2.739,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环缩后肺静脉上游组织内膜增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低于假手术组,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氯沙坦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标志物表达改善,但仍高于正常水平。 结论:改良幼猪肺静脉狭窄模型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狭窄相关分子机制的模型,氯沙坦能改善肺静脉狭窄病理变化,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分辨C臂CT对镁合金支架治疗巴马小型猪颈动脉狭窄体内降解情况动态观察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分辨C臂CT动态观察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治疗巴马小猪颈动脉狭窄后体内降解情况的可行性。方法:以12头巴马小猪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球囊过度扩张+高脂高盐配方饲料喂养方式建立巴马小猪颈动脉狭窄模型。造模24周后采用DSA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模型建立并采用球囊扩张的方式置入自制编织型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术后即刻和术后第30、60、90天根据DSA造影评价支架置入后血管通畅情况及再狭窄情况;术后第30、60、90天分别处死4头实验猪,根据支架置入区域高分辨C臂CT扫描结果及狭窄处标本染色结果观察镁合金支架降解情况并总结支架降解过程中影像学特点。结果:12头巴马小猪颈动脉狭窄模型建立后成功置入12枚编织型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及术后各时间点DSA均显示小猪血管管腔通畅,未见明显狭窄。高分辨C臂CT扫描和病理学检查显示支架置入30 d时支架整体轮廓清晰,支架编织丝及网孔可辨,支架轻度降解;置入60 d时支架轮廓模糊,部分金属丝断裂,网孔部分可见,支架部分降解;置入90 d时支架整体轮廓模糊或不可辨,未见金属丝和网孔,支架几乎全部降解。结论: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在巴马小猪颈动脉内90 d时几乎完全降解,高分辨C臂CT可动态监测其体内降解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的高危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技术(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9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S给药方式分为MIST组(46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组(45例),分别通过细血管导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70 ~ 100 mg/kg。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PS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MIST组总操作时间长于INSURE组[(90.06 ± 14.38)min比(62.57 ± 11.44)min](P<0.05)。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INSURE组[10.87%(5/46)比31.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64,P<0.05)。男性、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1 500 g、母患妊娠期糖尿病及PS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 2)<59 mmHg(1 mmHg = 0.133 kPa)、PaO 2/吸入氧浓度<185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 mmHg是MIST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MIST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安全可行。临床上应综合分析NRDS患儿存在的各项高危因素,为NRDS患儿选择合适的早期呼吸支持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CT和IVUS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动脉瘤动物模型后贴壁及内皮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动脉瘤动物模型中血流导向装置(FD)贴壁和内皮化评估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贴壁不全(ISA)对瘤腔愈合和支架内皮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植入FD。术后即刻使用OCT和IVUS分别记录ISA发生部位和程度,并比较二者在FD贴壁评估中差异。术后第12周末通过DS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Kamran分级)及支架通畅情况;通过OCT和IVUS观察支架内皮化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ISA对瘤腔愈合和内皮化进程的影响。结果:共建立6头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成功植入6枚国产Tubridge FD。相对于IVUS,OCT能发现更多的ISA(6枚,14处 vs 3枚,4处);血管管径变化区(7处)、瘤颈区(4处)和FD头尾端(3处)是ISA高发部位,支架编织丝与管壁距离为(560.14±101.48) μm。术后第12周末DSA显示1例动脉瘤瘤颈处少许对比剂残存(Kamran分级3级),余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Kamran分级均为4级);1枚FD管腔中度狭窄,余5枚FD管腔通畅。OCT提示支架内大部分急性ISA消失,残留未贴壁的比例降至3/14,其中2处位于瘤颈区,1处位于支架局部;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支架编织丝裸露,未见明显血管内皮覆盖;1枚管腔狭窄的FD增生内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结论:相对于IVUS,OCT能在颈动脉动脉瘤FD植入模型中发现更多的ISA;大部分急性的ISA在12周后有较好的转归,而严重的ISA将造成FD内皮化延迟,动脉瘤闭塞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循环障碍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动物模型构建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心肌灌注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微循环障碍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动物模型,并探讨INOCA模型的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2只巴马小香猪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小香猪通过联合诱导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构建微循环障碍型INOCA动物模型,并经冠状动脉造影和有创功能学检查验证该INOCA模型是否构建成功。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香猪行CT-MPI联合CCTA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测量心肌灌注参数,包括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和有无心肌缺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及有创功能学检查明确实验组7只小香猪建模成功,另外2只死亡,对照组3只全部存活。CCTA证实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香猪均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且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CT-MPI显示实验组小香猪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平均MBF值和MBV值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负荷状态平均MBF值和MBV值较静息态明显升高,而实验组负荷状态平均MBF值和MBV值较静息状态更低。结论:联合诱导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可成功构建微循环障碍型INOCA模型,且该模型表现出符合INOCA定义的CT冠状动脉非阻塞性狭窄及心肌缺血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巴马小型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新型巴马小型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评价其模型建立(简称建模)的效果。方法:以9只广西巴马小型猪为研究对象,8只实验猪术前给予高脂、高盐饲料喂养,并于喂养8周后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入路采用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钳损伤颈总动脉内膜的方法构建动脉狭窄模型,术后继续给予高脂、高盐饲料喂养;另1只为空白对照猪。于入组时、喂养8周,以及术后6、12、18和24周进行实验猪体质量、血总胆固醇(TC)及血三酰甘油(TG)的检测并观察变化。在术后24周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实验猪颈总动脉狭窄形成情况并测量血管的最大狭窄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分别对狭窄处管腔内部进行观察并测算血管管腔阻塞程度和内膜增生面积;对9只小型猪处死后标本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和病理学特点。结果:入组后实验猪体质量逐渐增加( F=977.97, P<0.001);TC和TG水平于喂养8周后显著升高(均 P<0.05),之后趋于稳定。术后24周DSA证实8只实验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全部建模成功,最大狭窄率为(55.63±10.89)%;IVUS与OCT均证实狭窄处血管内膜明显增生,测得的血管内膜增生面积[分别为(6.84±1.14)mm 2和(7.13±1.27)mm 2]和血管管腔阻塞程度[分别为(58.38±10.72)%和(59.88±9.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48和-0.30, P值分别为0.641和0.770)。建模成功实验猪血管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管腔狭窄为明显增生的血管内膜所致,并可见部分内弹力膜断裂,增生内膜以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聚糖沉积为主,其中胶原成分显著多于蛋白聚糖成分。 结论:通过高脂、高盐饲料喂养联合血管内钳夹活检损伤颈总动脉内膜的方式可成功建立巴马小型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其操作相对简便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囊骨盆带在猪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止血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带囊骨盆带对猪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止血效果。方法:取24头12个月龄雌性巴马小型猪,显露髂外血管并制造"开书样"骨折,然后随机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仅暴露髂外血管,不做处理;血管破坏组(D组)破坏髂外血管,不做后续处理;简易骨盆带组(T1组)破坏髂外血管后使用简易骨盆带固定;带囊骨盆带组(T2组)破坏髂外血管后使用带囊骨盆带固定。比较4组猪的40 min生存率、膀胱压力、乳酸峰值、总出血量、出血率、输液率和血管造影结果等。 结果:4组猪实验前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T2组猪的40 min生存率为83.3%(5/6),显著高于D组和T1组猪[0%(0/6)、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D组、T1组及T2组猪的膀胱压力分别为(6.67±1.03)、(5.83±1.94)、(6.00±1.55)、(6.00±1.1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T1组及T2组猪的总出血量分别为(1 198.0±182.9)、(1 252.0±148.4)、(1 150.0±125.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组猪的乳酸峰值[(2.26±0.24)mmol/L]显著低于D组[(5.00±0.60)mmol/L]和T1组猪[(3.86±0.57)mmol/L],出血率和输液率[(25.83±5.49)、(26.00±4.69)mL/min]也显著低于D组[(83.50±19.85)、(71.50±29.11)mL/min]和T1组猪[(54.17±15.59)、(54.17±8.98)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组猪动静脉造影均显示有造影剂外渗,且动脉较为明显,但与D组猪相比,外渗速度明显减慢。 结论:在猪模型中,带囊骨盆带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造成的血管损伤具有止血效果,且其效果优于简易骨盆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穿刺路径经皮肾通道与肾脏血管损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穿刺路径下建立不同大小皮肾通道的肾脏血管损伤情况。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80个新鲜猪肾,分别经正常肾锥体中心线(路径A)、融合肾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路径B)、融合肾锥体正中线(路径C)和肾柱正中线(路径D)4种路径穿刺,每条穿刺路径均分别建立F8、F12、F16、F20、F24和F30共6种不同大小的通道,依据穿刺路径及通道大小共设置24个实验组。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比较相同大小通道下4种穿刺路径的血管损伤情况,以及相同穿刺路径下不同大小通道的血管损伤情况。结果:经路径A和路径B穿刺以损伤皮质层Ⅴ、Ⅵ级动脉为主。经路径C穿刺,通道内可见白色结缔组织包绕的血管显露,总体以损伤Ⅳ级动脉为主。经路径D穿刺,通道内血管密布,Ⅲ~Ⅵ级动脉均损伤严重。经路径A、B、C、D分别扩张至F30、F24、F16、F12时出现Ⅲ级动脉损伤。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总体动脉损伤程度在F8(χ 2=8.259, P=0.041)、F12(χ 2=12.610, P=0.006)、F16(χ 2=15.386, P=0.002)、F20(χ 2=16.288, P=0.001)、F24(χ 2=16.068, P=0.001)和F30(χ 2=10.298, P=0.016)通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D相比,F12( P=0.045)、F16( P=0.025)、F20( P=0.015)、F24( P=0.007)和F30( P=0.043)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C相比,F16( P=0.048)、F20( P=0.046)和F24( P=0.037)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B相比,6种通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路径A穿刺时,F8与F30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经路径B穿刺时,F8与F24( P=0.046)、F30( P=0.027)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肾柱正中线穿刺建立皮肾通道的血管损伤最严重,其次为经融合肾锥体正中线,经融合肾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和正常肾锥体中心线穿刺的血管损伤相对较少。经融合肾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正常肾锥体中心线分别扩张至F24、F30通道时血管损伤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