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所涉经方的辑佚与整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简称《平三关》)出自王叔和编撰的《脉经》,内含丰富的经方内容,既往认为此篇所涉及的方药已佚不可考,然而笔者在整理宋以前医学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平三关》方药可能以多种形式散落在出土医学文献及存世方书之中.文章以前胡汤、平胃丸、五味子汤、竹皮汤、女萎丸、紫菀丸、葶苈子茱萸丸等经方为例,阐述了作者补辑《平三关》佚方的3个原则:①依《脉经》的其他传本进行补辑;②依宋以前医籍中与《平三关》篇所录医方主治相同或相近的方证条文进行补辑;③依宋以前医籍中方药组成与《平三关》篇所录方名相关的文献辑佚.并讨论了《平三关》方散佚的年代、原因与辑佚《平三关》方的重要意义,旨在为今后的《脉经》研究及其他类似文献的辑佚与整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附图来源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中医西传最早的波斯文译本,在中伊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具有宝贵的价值。通过对《珍宝书》所载涉及经脉和脉诊的11幅附图与相关中医古籍所载附图的比较,发现其中8幅附图来源于对李駉《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附图的摹绘;其中3幅表盘图未寻得其源,但通过《珍宝书》与明代医书所载表盘图在轮廓、名称和内容上所具有的共性来看,二者有可能参考了同一部医学古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张元素主客脉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客脉法是张元素于《洁古注王叔和脉诀》中首次提出的脉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处理主脉(反映患者自身气血运行规律的脉象)与客脉(反映外来邪气特点的脉象)相互作用的复杂情况.主客脉法与《脉诀》的七表八里之说关系密切,张元素在前代脉学理论对平人脉象规律与病脉规律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脉与客脉的概念,主客是一组相对概念,只有当外来邪气侵犯人体,主客脉的概念才会存在.当没有外邪侵犯时,孤立存在的主脉只能称为平脉,而主脉与客脉相互作用的结果才是患者实际表现出的脉象,这种理论的提出使得脉诊不再是纯粹的经验总结,也为解释临床上不同脉象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元明清时期,许多医家对《脉诀》持批判态度,主客脉法也受到牵连,流传不广.但其处理复杂、矛盾临床信息的思路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王叔和里籍再辨
编辑人员丨2024/8/31
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正史无传,据北齐·高湛《养生论》及唐·甘伯宗《名医传》所载,知其生活于魏晋时期,籍贯高平,而古高平现在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虽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考证,但仍有山东高平、山西高平之争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中关于王叔和籍贯与生平的相关文献资料,以确凿的证据,证实王叔和籍贯并非山西高平,而是山东高平,曾侨寓并葬于湖北襄阳,并将王叔和之地望确定为今山东微山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左人迎右气口对比脉法的临床运用要点与实例
编辑人员丨2024/8/17
人迎气口脉法出自《灵枢》,历代争议在于其为双侧人迎、气口脉或左右寸口脉之间的比较.王叔和《脉经》认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人迎右气口脉法体系取左右寸口脉,按照关前一分左右对比而别阴阳,然后通过比较单侧关与关前一分之大小,以明三阴三阳,根据脉之浮沉确定表里,根据医之举按鉴别中风、中寒,确定治法方药.通过此脉法的临床运用,体会到六经脉象与六经病症的对应关系,收效颇佳.脉象体现疾病本质,随疾病发展而变化.当脉症不一时,应当舍症从脉,把握本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三纲鼎立"说的渊源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三纲鼎立"说是经历代医家阐述,最终由方有执、喻嘉言完善并倡导,从而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争鸣的肇端.然而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朱肱、许叔微、成无己、方有执、喻嘉言等医家的相关论述又具有各自的立场.笔者从医家的著书时代出发,探析了"三纲鼎立"说形成的过程及其内涵的演变.研究发现,张仲景、王叔和用来阐释麻黄汤证的脉证病理,孙思邈更注重对《伤寒论》方的归类整理,朱肱、许叔微的机械辨证促成风寒脉证与三方的配属,成无己以阴阳分风寒、营卫.方有执仿朱子《大学》之"三纲"确立太阳篇"三纲",并重订仲景条文,其目的是构建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深度翻译视角下杨守忠《脉经》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关于《脉经》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杨译本《脉经》的副文本内容,并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杨译本《脉经》中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使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深度翻译有使译者显现、提升译本深度和丰富译本文化形象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异质性等作用.研究认为深度翻译适合翻译中医药典籍这种兼具学术与文化信息的文本,译者应为读者补充理解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译本的接受程度,尽量消弭历史距离和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传递中医药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文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后,与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直接相关.《脉经》中1/3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文字,所以我们一般把《脉经》当作《伤寒杂病论》现存的一种版本.《脉经》中所收载伤寒和杂病的内容,符合对张仲景著作的“撰次”.其内容包括“可与不可”“杂病”“妇人病”,此与林亿等校正的《金匮要略方论》序所言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结构接近一致,即《脉经》可能展示了张仲景原书的结构与框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诸病源候论》中脾病候浅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的经典著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专著,对中医学史和文献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周学海认为:“独隋·巢氏所辑《诸病源候论》见传于世,今日而欲考隋唐以前明医之论,独有此书而已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诸病源候论》全书共50卷,分67门,1939论,临床涉及面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特点及病因病机[1],该书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历代医家多对该书的版本、段落进行考证,或结合临床、实验进行探究[2],而鲜有学者以脏腑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整理.五脏之中,脾为中州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主统血,对饮食的受纳、津液代谢、统摄血液等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该书列专篇对脏腑病候全面分析,体现了中医脏腑辨证的核心思想.笔者通过探讨《诸病源候论》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思想作初步探讨,总结其特点,以期对现代脾胃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脉经》与“儒医”文化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魏晋名医王叔和所撰.据考,王叔和为魏晋高平(即今山东济宁)人.《脉经》不仅论脉言医,更有着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济宁是孔子与孟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故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必然与儒家文化的滋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考查《脉经》的“儒学”根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儒医”形成的最初过程,从医学的角度探讨《脉经》与“儒医”文化的关联,以期展现王叔和及《脉经》在“儒医”形成和“儒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