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农药暴露的毒性作用及关键基因发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与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 t=-3.82, P=0.021)。 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甲维虫螨腈中毒救治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虫螨腈是从链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中分离、修饰、合成的吡咯类化合物。据2019年WHO提供的农药危险分类,属于中度危险 [1]。虫螨腈中毒的死亡报道较多,中毒机制仍不明确,部分研究表明可能与三磷酸腺苷生成障碍有关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职业接触草甘膦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在职业接触人群体内的浓度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提高草甘膦安全使用和毒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4至12月,选择5家草甘膦生产企业中直接接触草甘膦原药的247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同企业内不接触草甘膦原药和其他农药的237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作业场所空气中草甘膦和生物样本中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各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和两组间健康检查情况的差异。结果:接触组尿中草甘膦浓度(0.022~47.668 mg/L)和超标率(60.32%,149/247)以及尿中氨甲基膦酸浓度(<0.010~1.624 mg/L)分别高于对照组尿中草甘膦浓度(<0.020~4.482 mg/L)和超标率(2.53%,6/237)以及尿中氨甲基膦酸浓度(<0.010~0.52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工作环境草甘膦浓度超标率为33.67%(33/98);工作环境草甘膦浓度与尿中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浓度呈正相关( rs=0.804、0.238, P<0.001),尿中草甘膦浓度与氨甲基膦酸浓度呈正相关( rs=0.549, P<0.001)。接触组谷丙转氨酶(ALT)、白球比、肌酐、尿酸,以及ALT异常率和总蛋白(TP)异常率高于对照组,T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接触组总体肝功能、总体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脏B超和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工作环境中草甘膦浓度与劳动者尿中草甘膦和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浓度有关联,草甘膦接触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4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乳酸脱氢酶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LDH水平与血气指标、肺功能、疾病严重程度评分(DSS)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回顾的44例PAP患者中,28例有吸烟史,10例粉尘接触史,1例长期农药接触史,1例喷漆接触史。PAP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LDH升高37例,癌胚抗原(CEA)升高35例,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升高3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23例,糖类抗原CA15-3升高15例。血清LDH与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氧饱和度、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 r=-0.504、-0.490、-0.542, P值均<0.05)。血清CEA水平与PaO 2、动脉血氧饱和度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呈负相关( r=-0.591、-0.478、-0.421, P值均<0.05)。血清CYFRA21-1、CA15-3与PaO 2均呈负相关( r=-0.680、-0.544, P值均<0.05)。血清CEA、CYFRA21-1、CA15-3与LDH均呈正相关( r=0.556、0.574、0.534, P值均<0.05)。DSS与LDH、CEA、CYFRA21-1、CA15-3均呈正相关( r=0.389、0.409、0.604、0.490, P值均<0.05)。全身麻醉下肺泡灌洗术后患者PaO 2、DSS有显著性改善( t=-2.342、2.668, P值均<0.05)。全身麻醉下肺泡灌洗术后PAP患者血清LDH、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显著低于术前( P值均<0.05),CYFRA21-1灌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43, P>0.05)。 结论:烟雾或其他有毒气体或颗粒可能是PAP的诱发因素。血清肿瘤标志物及LDH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在临床上动态监测这些指标,建立一个多因素指标模型可评估P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农药中毒继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20年9月,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55例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44例)和非AKI组(11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器官或系统受累情况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药中毒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引起中毒的农药种类主要包括除草剂、杀虫剂以及生物化学农药等;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和入ICU监护治疗比例均较高( P<0.05),且更易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肺间质纤维化、心肌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胰腺炎和凝血异常( P<0.05);AKI组病死率(18.2%,8/44)明显高于非AKI组(0.9%,1/111)(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中毒至就诊时间>6 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高敏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均是农药中毒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毒至就诊时间>6 h是农药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农药中毒患者继发AKI病死率较高,应关注患者中毒至就诊时间、炎症状态以及肝脏和心肌功能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22年沧州市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沧州市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水平和趋势,分析危害因素可能来源,主动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及跟踪评价及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依据2018-2022年《沧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沧州市辖区内不同环节采集各类食品样品,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对样品中的相关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共检测19大类815份食品样品198个指标,样品合格率为93.37%,其中7类54份样品中17个指标超标,超标率为6.63%.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金属元素(16.57%)、兽药残留及禁用药物(6.43%)、农药残留(5.08%)、生物毒素(2.79%).结论 2018-2022年沧州市食品中化学污染情况总体较低,但存在上升趋势.部分食品仍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继续加强重点环节监督,切实保障群众食品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黏虫转录组的几丁质酶基因筛选和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昆虫的几丁质酶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致关重要,是生物农药的重要靶标.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迁飞性害虫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和表皮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序列组装、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的几丁质酶基因进行了理化性质的预测,包括cDNA长度、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序列、等电点、不稳定系数、跨膜结构和蛋白结构域等.使用MEGA软件构建了黏虫和其他昆虫几丁质酶的系统进化树,并通过q-PCR验证了黏虫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通过中肠与表皮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19.42 Gb 的数据,在 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eggNOG、nr 数据库注释到了25 236 个 Unigene;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中肠和表皮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 137个,其中中肠高表达基因有1 872个,表皮高表达基因有1 265个.从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9个几丁质酶基因,其中7个是新的几丁质酶基因,这些基因的cDNA长度在1 362~9 816 bp,SMART结构预测表明几丁质酶含有1个或多个催化结构域.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昆虫几丁质酶基因分为9个亚家族.q-PCR结果表明MsCht2、MsCht5、MsCht6、MsCht7、MsIDGF1在表皮中表达量较高,MsCht4、MsCht11和MsChi-H在中肠中表达量较高,与转录组数据一致;多数几丁质酶基因在蛹期或预蛹期表达量最高,而MsCht4在5龄期表达量最高,在蛹期表达量很低.黏虫几丁质酶基因表达上存在不同的差异,不同的几丁质酶基因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本研究筛选出了7个新的几丁质酶基因,为黏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黏虫几丁质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云参的营养组分分析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本文根据国标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云参的营养组分,并开展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对云参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参中蛋白质、脂肪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9.190、3.700 mg/100g和12.100%,氨基酸总含量达5.238 g/100g,含有K、Ca等21种矿物元素,含量最高的K为8 120.000 0 mg/kg;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4种维生素,其中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且种类丰富;苯醚甲环唑、井岗霉素、四聚乙醛、咪酰胺、噻呋酰胺、吡虫啉和烯酰吗啉7种农药残留以及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云参中均未检出;云参对雌、雄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60.0 g/kg BW,按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属实际无毒;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云参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农药残留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且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根际细菌统称为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PGPR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助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过去二十多年中,围绕PGPR功能与作用机理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旨在总结PGPR的促生与生防机制,重点探讨PGPR在参与植物营养元素的改善与摄取、产生植物激素、分泌信号小分子、合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促进植物生长以及合成抗生素类物质拮抗植物病原菌五个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并探讨了PGPR在基础与应用两方面的后续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PGPR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人工智能和中药配伍思想的中药绿色农药开发策略与系统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及其制剂在农业范围内防病、抗菌、杀虫的作用被逐步开发出来.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农药创新发展已成为国际农药研究创新态势.该文着重探讨中药绿色农药和人工智能在病虫害靶点预测技术开发中日益重要的作用,顺应当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保护的趋势,提出一种绿色防治创新策略.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在农药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基于此,该文首次深入探究生物农药领域的应用发展,聚焦其子类中的植物源农药,结合中药配伍思想,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中药农药,并创新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中药农药配方系统和病虫害靶点预测系统,为生物农药领域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应用提供新思路,以期为人类提供更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推动中国绿色农药创新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可能是未来农药产业链绿色发展的研究热点和竞争赛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