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临床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促进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9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临床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等领域的21名专家进行了2轮函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并确定最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5.2%、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5、0.87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52、0.128.最终确定的临床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项一级指标(安全文化、制度保障、工作环境、操作行为、防护用具、督导与考核)、12项二级指标和32项三级指标.结论 基于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方法构建的临床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可作为评价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质量的参考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格林模式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问题,职业防护是医护人员保障自身健康的重要举措.受到医院基础防护建设、防护用具、自我防护意识及职业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全球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格林模式因其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对格林模式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国内外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以及格林模式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职业暴露防护建议,以期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部医用级别防护用具致皮肤损伤的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有效抵抗病毒侵袭和感染,降低病毒传播概率,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异常重要。本文总结了长时间佩戴医用级别防护用具过程中,面部器械相关压疮发生的原因、常见部位、预防方法,提出在应用医用级别防护用具时,发生的器械相关压疮及相关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策略。本文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特别是为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人员器械相关压疮及相关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满足不同高度及距离眼科检查灯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实践中斜视度的主要测量方式为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在实施此试验时,需要提供近(33 cm)和远(6 m)2种距离的注视光源,目前采用手持眼科检查灯或将检查灯放置在不同位置予以完成;此外,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头部须固定不动,检查用具、注视光源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需保持稳定。为进一步优化检查过程,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满足不同高度及距离的眼科检查灯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佩戴护目镜的正确选择和防雾指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为避免病毒感染,医护人员须做好各种有效防护,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是必备的用具。多数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期间镜片很快起雾,遮挡视线,严重干扰工作,导致护士不能有效治疗操作,医师不能精准诊疗,紧急时耽误患者抢救,防护不当甚至引发院内交叉感染。我们经过文献查询、临床实践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如何正确选择护目镜,及解决护目镜防雾问题的七种方法。希望对抗疫的医护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有所借鉴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回馈式健康教育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牙周症状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回馈式健康教育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牙周症状指标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选取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口腔知识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回馈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口腔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率、牙周症状指标、患者治疗满意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口腔知识知晓率(包括牙周病发病机制、牙周病危害、牙周病预防措施、正确刷牙方法、刷牙次数、牙膏选择、刷牙用具选择)、治疗依从性率、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牙周袋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周附着水平(AL)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回馈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疾病知识及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PD、PLI、AL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石膏在中西医骨科临床中的应用简史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类加工和使用石膏并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中至少有7 000年的历史。而将石膏用于骨折固定,首次文献记载是在公元970年,波斯医师穆瓦法克用石膏浆浇注的方法固定小腿骨折。虽然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在欧洲大陆、埃及、中国等地区,先后有在绷带上添加蜡、沥青、油脂或树脂,以及粘土胶混合物、面粉和蛋清等物质使绷带变硬的方法,但均不能像石膏那样快速硬化。直到19世纪中期,分别由俄国的皮罗戈夫用帆布浸泡在石膏浆中的方法,以及荷兰的马西森用布条包夹石膏粉的方法,才形成了现代石膏绷带的雏形,并迅速在全世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对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隔离护具使用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对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隔离护具使用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从2019年7月开始对呼吸道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开展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实施管理前收治呼吸道多重耐药感染50例为实施前组,实施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后收治呼吸道多重耐药感染为51例实施后组。将实施前后6个月患者陪护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隔离用具使用率、环境消毒情况及手卫生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价值。结果:实施后5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感染例数明显低于实施前13例( P<0.05);实施后组陪护人员戴口罩(94.11%)、穿隔离衣(80.39%)、戴手套率(98.03%)均高于实施前组(70.00%、62.00%、7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0.027、4.911、9.683,均 P<0.05),实施后组陪护人员手卫生(82.35%)、物体表面(76.47%)、空气合格率(78.00%)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组(64.00%、58.00%、6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341、3.915、5.450,均 P<0.05)。 结论: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控制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感染情况,提高隔离护具使用率及手卫生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坡度调整床垫的设计及其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儿体位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坡度调整床垫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体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临床中PICU机械通气患儿维持有效体位的方法。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对照组使用医院统一的儿童病床和传统体位管理方法,试验组采用适于人体工学的坡度调整床垫进行体位管理;比较2组患儿的舒适度、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体位下滑和非计划性脱管不良事件以及血气分析指标情况。结果:2组最终各纳入21例。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31.43 ± 27.01)个月。试验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24.57 ± 24.20)个月。试验组在使用第24、72小时的舒适度评分分别是(13.57 ± 0.93)、(12.52 ± 0.60)分;对照组分别是(16.05 ± 1.72)、(15.81 ± 1.66)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2,8.52,均 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为(5.43 ± 2.48) d、PICU住院时间为(9.29 ± 3.04) d、体位下滑次数为(7.52 ± 2.06)次,优于对照组的(8.52 ± 4.65) d、(12.71 ± 6.76) d、(14.95 ± 6.8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9、2.12、4.75,均 P<0.05)。试验组非计划性脱管0例次,对照组4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 P<0.05)。血气分析中,第2天对照组的PaCO 2为(56.90 ± 6.77) mmHg (1 mmHg=0.133 kPa),试验组为(48.67 ± 8.13) mmHg;第3天,对照组的PaO 2、氧合指数、PaCO 2为(91.19 ± 16.27)、(278.19 ± 71.54)、(51.62 ± 4.73) mmHg,试验组为(110.43 ± 21.73)、(347.33 ± 90.95)、(40.24 ± 5.57) mmH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50~51.00,均 P<0.05)。2组血气分析的时间交互、组间交互、时间与组间交互效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3.62~66.38,均 P<0.05)。 结论:坡度调整床垫在PICU机械通气患儿中能维持有效体位,改善患儿舒适度,缩短P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体位下滑情况,降低非计划性脱管不良事件风险发生,通过改善换气和通气障碍来提升血气分析指标,该用具可作为体位管理的一种优化选择,有望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