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病种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及复诊皮肤病病种。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复诊诊断病种。结果:2019年诊疗人次为1 440 580,日均诊疗人次4 332。其中,初诊941 755例,占65.37%;复诊498 825人次,占34.63%。初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足癣、甲癣,合计739 175人次,占初诊总门诊量的78.49%。复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是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瘢痕疙瘩、玫瑰痤疮,合计399 594人次,占复诊总门诊量的80.11%。结论:2019年本院门诊病种以湿疹、痤疮等常见病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织细胞样Sweet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6岁,因面颈部及四肢皮肤反复起疹伴疼痛2年,加重4 d于2020年1月10日第3次入我院。患者2年前因"支原体感染"于当地医院应用抗炎药(具体不详)治疗,双小腿、双足出现红斑、结节伴疼痛(图1A),于2018年1月25日第1次入我院,结合病理(图1B)诊断为"脂膜炎"。半年后因阴囊、舌部溃疡和四肢红斑结节伴耳后丘疹脓疱(图2A)于2018年8月8日第2次入我院,结合病理(图2B)诊断为"白塞综合征"。两次住院均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好转后出院,但经常复发。本次为第3次入院,病程中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 ℃。有足癣及甲癣病史十余年。否认其他疾病及药物过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出生53 min,第1胎,孕37 +1周剖宫产娩出,Apgar评分9-10-10。出生时发现皮肤、黏膜水疱及缺损。患儿父亲幼年有贫血等营养不良病史,长大后缓解,皮肤薄,夏天衣服摩擦易起水疱,指甲有甲癣样改变。患儿入院体查:生命体征平稳,体质量2.76 Kg,口腔可见1处5 mm × 5 mm大小血疱,左足踝外侧可见20 mm × 15 mm大小皮损,其上有鲜红色出血斑,缺损周围皮肤红肿、干燥、脱屑,未合并其他损害,指、趾甲外观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74岁。因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5 d"于2018年6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突现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因在国外诊治不便,遂于1 d前回国,至某专科医院急诊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可疑,眼睑肿胀,前房积脓,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眶蜂窝织炎待排",给予头孢他啶2.0 g和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可乐必妥、托百士滴眼液点眼1次/h,迪可罗眼膏每晚点眼)及散瞳(l%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治疗。患者于外院治疗1 d后,自觉右眼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加重,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合并全身疾病,转至我院就诊。既往病史:肝硬化6年,2年前因肝癌行肝切除手术;21个月前因牙齿松动缺损行整牙修复手术;20个月前因右手、双足甲癣行中药化腐清创术。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疾病史,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眼部外伤史,其余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阳性发现。全身查体示:神志清,精神稍差,表情较痛苦,体质瘦弱;体温37.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52 mmHg(1 mmHg=0.133kPa);头颈、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下肢中部胫骨前区局部红肿,约5 cm×10 cm,触之有痛感,皮温高于周围,表面破溃、结痂、干燥(见图1);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下肢及踝部浮肿色稍红,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未见足癣表现。眼科专科检查示: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无法精确测量,指触大致正常;右眼眶周软组织高度红肿、触痛;右眼睑肿胀且睑裂不能睁开,眼球突出伴眼球运动障碍;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角膜上皮片状脱落,前房可见黄白色积脓约4 mm,房闪(++),虹膜纹理尚清,瞳孔圆、小,直径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晶体混浊,余结构窥不清;左眼裸眼视力0.6,前节及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右眼眶压升高(T+2)/左眼眶压正常(Tn)。初步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肝硬化、肝癌术后,收入我院眼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眼分泌物及皮肤破损处分泌物分别送微生物培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5.20×10 9/L(3.50~9.5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40%~75%);淋巴细胞0.48×10 9/L(0.80~4.00/L)、血小板数目68×10 9/L(125~350/L)、血小板百分比10.4%(20.0%~40.0%)、红细胞计数3.15×10 9/L(4.30~5.80/L)以及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尿常规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弱阳)。血生物化学检查示:空腹血糖8.9 mmol/L(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4.0%~6.0%)、白蛋白31 g/L(32~48 g/L)、球蛋白45 g/L(23~35g/L)、白/球蛋白比0.7(1.1~1.9)、肌酐103 μmol/L(55~96)。血培养结果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来我院就诊前2 d,外院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可能、视网膜脱离可能、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水肿(见图2);外院眼眶CT示:右眼睑、眼球壁表面及其周围、视神经前段及眶周弥漫性软组织肿厚,伴泪腺稍肿大。考虑为炎症性病变(见图3)。患者右眼眼内炎诊断明确,考虑眼内炎已快速进展为全眼球炎,同时患者年龄大、全身合并肝硬化且有肝癌手术史,入我院后发现糖尿病,且下肢存在感染灶,若保眼球治疗则感染扩散的风险大,结合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要求,故在麻醉监护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注射10 mg/ml万古霉素于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采用37℃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等。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内源性眼内炎极少见,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红肿伴痛感,未予诊治,肿痛自行有所缓解;就诊7 d前曾同家人至俄罗斯旅行,否认疫区及动物接触史。最终诊断为:右眼内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全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左下肢感染,2型糖尿病,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右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4 d,患者眼部情况及眶周症状明显好转,转至内科住院继续治疗2周。术后2周患者至我科复查(见图4),右眼眶区无肿胀,眼睑无红肿,结膜囊薄壳在位,未见脓性分泌物,结膜无红肿、渗出,切口对合良好,缝线在位。随访3个月全身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金华市儿童浅部真菌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变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20年—2021年金华市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的构成,并与前期报道的2007年—2008年时的病种及菌种进行差异比较。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诊断的儿童(0~12岁)浅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20年—2021年临床诊断儿童浅部真菌病的送检标本349份,其中真菌免疫荧光检查阳性标本276份,阳性率79.08%。276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46∶1,以夏、秋季好发(212/276)。排名前5的病种依次为:花斑癣、足癣、体癣、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皮肤念珠菌病。其中117份免疫荧光阳性的标本同时送检真菌培养,排名前5的菌种依次是:马拉色菌、红色毛癣菌、念珠菌属、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而据前期报道,2007年—2008年排名前5的病种依次为:皮肤念珠菌病、足癣、股癣、甲癣、花斑癣,排名前5的菌种依次是:念珠菌属、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结论:现阶段金华市儿童浅部真菌病以花斑癣居多,菌种以马拉色菌、红色毛癣菌为主。与2007年—2008年时比较,在病种和菌种上均有不同,但还需要更大样本的资料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66例黑甲性皮损的皮肤镜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临床常见黑甲性疾病的皮肤镜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行皮肤镜检查的4种常见黑甲皮损皮肤镜图像特征。结果:共纳入266例黑甲性皮损,其中甲黑素瘤64例(24.1%),甲母痣52例(19.5%),甲下出血89例(33.5%),甲真菌病61例(22.9%)。甲黑素瘤及甲母痣多发于指甲,甲黑素瘤发生于拇指甲的比例高(62.8%),甲母痣则更多发生于2 ~ 5指甲(73.9%);甲下出血及甲真菌病多发于趾甲,其中甲下出血51例(57.3%),甲真菌病46例(75.4%)。甲黑素瘤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49例,76.8%),其余3组疾病则多见于40岁以下患者。甲黑素瘤皮肤镜表现主要为纵向规则条带(35例,54.7%)或不规则条带(25例,39.0%),87.5%的病例色素带宽度大于3 mm,36例(56.3%)Hutchinson征阳性,15例(23.4%)破溃,颜色以黑褐色为主;甲母痣表现为单一规则色素带结构(52例,100%),36例(69.2%)色素带宽度小于3 mm,26例(50%)Hutchinson征阳性,无破溃病例;甲下出血表现为弥漫性斑疹(74例,83.1%),85例(95.5%)见暗红色或黑色出血小球结构;黑甲性甲真菌病表现为黑褐色纵向不规则条带(54例,88.5%)。结论:皮肤镜下,甲黑素瘤可表现为纵向规则条带,条带宽幅大于3 mm,甲母痣多表现为纵向规则条带,甲下出血表现为弥漫性污斑,甲真菌病可表现为纵行不规则条带。皮肤镜可用于鉴别黑甲性皮损,为甲黑素瘤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16S rDNA及ITS高通量测序分析甲真菌病病甲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与健康甲细菌和真菌微生物菌群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于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的31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及健康甲的甲屑样本,提取甲屑菌群总DNA,以细菌16S rDNA的V3-V4区序列及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目标序列进行基因扩增及Illumina测序,对所测序列采用USEARCH和mothur软件进行OTU聚类分析,采用Wilcoxon rank sum test方法进行α多样性分析,采用相似性分析(Anosim)进行β多样性分析,采用LEFSe方法进行物种差异分析。结果:入组甲真菌病患者31例,男16例,女15例,按年龄分青年组(18 ~ 35岁)10例,中年组(36 ~ 60岁)11例,老年组(大于60岁)10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病甲组标本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健康甲组( W = 290, P = 0.007),而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健康甲组( W = 663, P = 0.010),病甲组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及均匀度低于健康甲组,病甲在真菌菌群的多样性与健康甲无明显区别。β多样性分析显示,基于unweighted-unifrac距离矩阵分析结果,病甲组与健康甲组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群: R = 0.0052, P = 0.331;真菌菌群: R = 0.0036, P = 0.337);基于weighted-unifrac距离矩阵分析结果,病甲组与健康甲组在细菌菌群及真菌菌群的丰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01)。在物种组成上,病甲组较健康甲组丰度显著降低的细菌菌群有拟杆菌门及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伯克氏菌目、罗尔斯顿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而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属明显高于健康甲组。病甲组显著升高的真菌菌群有散囊菌纲、爪甲团囊菌目、未分类锤舌菌目、关节皮肤真菌科、黑团孢属、白粉菌属、铁艾酵母属、毛癣菌属、十字花科白粉菌、红色毛癣菌、合轴马拉色菌,而酵母菌纲-酵母菌目-酵母菌科、隐囊菌科、念珠菌、链格孢菌较健康甲组显著降低。 结论: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与健康甲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明显的差异,真菌菌群仅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某些真菌和细菌菌属可能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在浅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比较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在浅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临床拟诊为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的673例患者的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进行真菌直接镜检,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及平均阅片时间。结果:荧光染色法总阳性率为91.23%,高于KOH湿片法的79.20%( P<0.05),总平均阅片时间为(73.00±7.95)s,低于KOH湿片法的(89.62±9.41)s( P<0.05);荧光染色法在念珠菌性尿布皮炎、手足癣、体股癣、甲癣、头癣、花斑癣各病种中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KOH湿片法(均 P<0.05),荧光染色法在各病种中的平均阅片时间均低于KOH湿片法(均 P<0.05)。 结论:荧光染色法有良好的染色效果,是较KOH湿片法更快速、准确的真菌镜检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常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见甲病的皮肤镜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指(趾)甲类疾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类似。皮肤镜为无创检查,可通过观察甲小皮、甲皱襞、甲板等部位,快速、全面地观察早期病甲的变化,可用于甲病的诊断及治疗或手术效果评价。本文结合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的指(趾)甲类疾病的皮肤镜表现,总结常见甲病的皮肤镜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甲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10株皮肤癣菌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皮肤癣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离出的菌株对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对皮肤癣病抗真菌治疗.方法 收集某院皮肤科门诊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皮肤癣菌病患者的样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10例皮肤癣菌病中体癣49例(44.5%)、股癣30例(27.3%)、手足癣16例(14.5%)、头癣9例(8.2%)和甲癣6例(5.5%),于体癣患者中分离的菌株有红色毛癣菌28株(25.5%)、犬小孢子菌12株(10.1%)、须毛癣菌4株(3.6%)、絮状表皮癣菌5株(4.5%).股癣、手足癣、头癣和甲癣分离菌株最多的均为红色毛癣菌,分离株数分别为28株(25.5%)、13株(11.8%)、6株(5.4%)、6株(5.5%)和5株(4.5%).对克霉唑的敏感性最高(105例,95.5%),其次为咪康唑(93例,84.5%)、灰黄霉素(51例,46.4%),氟康唑耐药率达94.5%(104例).结论 皮肤癣菌病中最常见的为体癣(除股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最常见临床分离株为红色毛癣菌,10%KOH压片镜检与真菌培养均为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有效手段,其对克霉唑的敏感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