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特征为带状疱疹发病或愈合后持续的单侧皮瘤样的刺痛和灼痛。PHN引发的疼痛持续时间长,严重程度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针对PHN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PHN的定义、流行病学、高危因素和发病机制,并对PHN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指带状疱疹最终导致截指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63岁。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示指丘疹,后逐渐蔓延至拇指、手掌、前臂(图1),丘疹逐步进展为透明囊泡,伴疼痛,无指体麻木,无指体灼热感,无畏寒、发热,经外院皮肤科确诊为"带状疱疹"。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甲钴胺片及加巴喷丁胶囊(效果欠佳后更换为普瑞巴林)口服、夫西地酸乳膏外涂等对症治疗,经治疗囊泡干涸、结痂脱落(图2~4),但左示指仍感疼痛,呈刀割样,NRS评分4分,夜间疼痛时有加剧,NRS评分7分。1年前患者每日不定时用布带环扎左示指指根部,以缓解左示指疼痛感,后发现左示指指体逐渐萎缩,疼痛仍持续,严重影响睡眠,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30年,长期口服甲泼尼松片、塞来昔布胶囊及白芍总苷胶囊。临床检查:左示指较健侧萎缩明显(图5,6),中、远节压痛明显,NRS评分7分,两点分辨觉8 mm,左示指被动伸、屈活动差,指间关节僵硬。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9.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9%↑、淋巴细胞百分比8.3%,生化检查中超敏C反应蛋白19.1 mg/L。手术治疗:入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手术利弊,患者要求行截指术。入院后2 d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示指截指术,于示指近节远端水平切开,近指间关节以近切断,用咬骨钳去除近节指骨远端关节面,高位切除指伸、屈肌腱及双侧指神经,结扎双侧指动脉,缝合残端创口(图7,8)。患者术后2 d诉左示指仅残存创口处疼痛,NRS评分4分,出院。术后3周复查诉出院后未因疼痛影响睡眠,疗效满意,检查创口愈合良好(图9,10),创口按压稍有疼痛,NRS评分2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皮肤管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皮肤评分、疱疹愈合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皮肤管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皮肤评分、疱疹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结合改良皮肤管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的皮肤评分、疱疹愈合情况及护理配合度。结果:入院时,两组患儿皮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3 d、出院时观察组皮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儿疱疹愈合、进食改善、疼痛消失的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入院时,两组配合度评价表三方面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院时,两组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评分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为手足口病患儿提供改良皮肤管理能取得不错的干预效果,提高护理配合度,改善患儿皮肤情况,促进疱疹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治疗上胸段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活质量的损害,尤其是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的顽固PHN患者,常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及抑郁症状。PHN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常规的口服止痛药和神经阻滞疗法,但只提供暂时的疼痛缓解。脉冲射频调制(PRF)可以改善患者病情,但疗效不持久。本研究分析了36例上胸段顽固性PHN患者在清醒镇静状态下接受CT引导下经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RFT)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 h、1周、4周、8周记录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RS),并于术前及术后4周、8周采用SF-36临床调查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状态。结果发现RFT治疗后,患者NRS评分均显著降低,SF-36评分均显著增高。研究结果证明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RFT治疗上胸段顽固性PHN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播散性带状疱疹后肉芽肿性炎型Wolf同位反应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5岁,因右面部红肿20 d,背部、双上肢散在丘疹10 d入院。发病前20 d曾因播散性带状疱疹住院治疗。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年。皮肤科检查:右面部眼睑以下区域、耳廓及外耳道弥漫性暗红色肿胀性斑块,触之有浸润感,原带状疱疹愈合后遗留散在褐色结痂,其间可见散在凹陷性瘢痕;颈后、背部及双上肢可见散在浸润性淡红色丘疹,绿豆至黄豆大小,表面较光滑。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可见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并含较多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CD68、CD20、CD79a、CD3、CD2、CD10、CD5、Bcl-2阳性、Ki-67散在阳性,CD23、细胞周期蛋白D1、Bcl-6、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CD21、CD35、髓过氧化物酶均阴性。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后肉芽肿性炎型Wolf同位反应。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mg/d,皮损逐渐好转消退,随访4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对比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90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45例。两组均行抗病毒、营养神经和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E组行ESPB治疗,P组行PVB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两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疱疹皮损愈合时间,治疗操作时长,患者满意度,治疗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和补救用药情况,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镇痛药物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疱疹皮损完全愈合后1个月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RS和SRSS评分降低( 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点NRS和SR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治疗操作时长短于P组( P<0.05),两组皮损愈合时间、治疗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和补救用药情况、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PHN发生情况、治疗后各时点镇痛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SP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不劣于PVB,且其操作更为简单、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神经移植在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其中角膜神经受损导致角膜感觉减退,严重者可致失明。传统的NK治疗旨在支持角膜愈合和防止角膜损伤的进展。近年来,角膜神经移植在NK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与传统治疗相比,角膜神经移植不仅能解决角膜神经缺损的问题,从而避免后续发生的角膜病变;还能显著恢复角膜敏感性、角膜上皮和视力等。角膜神经移植手术主要分为直接角膜神经移植和间接角膜神经移植两大类。如今,该手术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并在疱疹病毒和神经瘤引起的单侧NK以及双侧NK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然而,对于干眼、糖尿病和慢性青光眼等引起的NK的手术治疗知之甚少。未来可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来进一步完善针对NK的病因治疗。本文将从角膜神经移植手术的具体术式、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的时机三个方面介绍这一新型外科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病程超过1年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也是疼痛科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1].除疼痛外,PHN患者常伴有情感、睡眠以及生活质量的损害,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可逆的、纯物理的神经调控镇痛方法[3],目前已成为PHN重要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4,5].其中,短时程SCS推荐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VAS评分≥4分、PHN病程3~6个月的患者;对于病程>6个月的患者可尝试应用短时程SCS治疗,若效果满意,建议使用长时程SCS永久植入(包括测试期和植入期)[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辅助治疗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在辅助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药物联合三氧治疗组(三氧组),每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甲钴胺、普瑞巴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药物联合三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抑郁-焦虑-压力评分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疱疹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结果:60例病人全部完成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三氧组治疗后1周、2周和1个月的VA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三氧组病人治疗后SRSS和DASS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三氧组的疱疹愈合时间(天数)明显缩短(P<0.01),三氧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更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在辅助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中可显著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情绪状态,加速疱疹愈合并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可为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药学门诊对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用药干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总结药学门诊参与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用药管理的经验.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832例就诊于我院药学门诊及儿科门诊的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就诊于药学门诊的病例为干预组,就诊于儿科门诊的病例为对照组,干预组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进行用药建议与指导,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所有患儿随访病情直至痊愈.结果 832例患儿全部康复,无重症住院病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发热、疼痛、疱疹愈合等时长及血液检查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药物使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不良反应数量(5例)及治疗费用[(44.30±5.23)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例,(178.20±71.40)元](P<0.001).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病毒感染,应按照循证的原则予以对症支持,过度用药并未给儿童带来显著获益,反而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增加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