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超选择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腹腔镜辅助下超选择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于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治疗的作用及优势。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34侧)精索静脉曲张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ubin分级、患儿自觉症状及超声诊断阳性为纳入标准;以亚临床型及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为排除标准。所有病例均接受由亚甲蓝辅助识别精索淋巴管,由罂粟碱辅助识别精索动脉的腹腔镜下超选择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性激素和精索静脉及睾丸超声检查,对比术前术后睾丸容积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对数据进行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术前的性激素检查中发现随着精索静脉曲张分级升高,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逐渐升高,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睾酮(testosterone,TT)水平逐渐降低;术后6个月FSH明显回落,LH和T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各分级术后6个月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术前、术后以及各分级间睾丸容积均存在差异。术后超声复查未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复发及鞘膜积液发生等情况。结论:术后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及睾丸容积的增长,均证明了应用亚甲蓝和罂粟碱识别和保留精索淋巴管以及精索动脉的超选择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于治疗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切实有效且安全可靠。且这种保留精索淋巴管及精索动脉的技术为患儿成年以后可能在接受其他手术时避免睾丸萎缩以及阴囊水肿提供了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分期牵引睾丸固定术(Shehata术)治疗小儿高位隐睾19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分期牵引睾丸固定术(Shehata术)治疗小儿高位隐睾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9例一次性手术无法将睾丸无张力下降至阴囊、使用Shehata术治疗的患儿,患儿年龄范围为1.02~13.50岁,平均年龄为4.12岁。同时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对有关Shehata术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复习及分析。结果:所有患儿Ⅰ期手术通过彻底的游离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同时将患侧睾丸固定在对侧髂前上棘内上方附近,Ⅱ期手术均发现患侧睾丸血管及输精管较Ⅰ期手术明显增长,睾丸血管及输精管与腹壁无严重粘连,睾丸无萎缩,血运良好,顺利下降并固定睾丸于阴囊中。术后随访睾丸均固定于阴囊内,血运良好,较术前无萎缩。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析提示术后睾丸体积大于术前睾丸体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2)。文献检索显示共有4篇文献报道了187例Shehata术治疗小儿高位隐睾的病例,发生睾丸滑脱有18例(9.62%,18/187);140例患儿中Ⅱ期术后有20例(14.28%,20/140)睾丸位于阴囊顶部或更高部位、睾丸血管受损或睾丸缩小;47例患儿中Ⅱ期术后有1例(2.13%,1/47)睾丸发生轻度萎缩。 结论:Shehata术保留了睾丸的主要血管,可利用肠管重力缓慢牵拉并延长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分析(附2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经验,以期提高儿童睾丸旁肿物术前诊断水平,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经北京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7例睾丸旁肿物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为7.4岁,范围为0.3~14.5岁。肿物位于左侧12例,右侧14例,双侧1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自发现睾丸旁肿物至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范围为1周至3年。患儿经腹股沟切口精索高位结扎瘤睾切除术8例,经腹股沟切口保留睾丸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例,经阴囊切口保留睾丸单纯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8例。6例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患儿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均按低危组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组合化疗;1例白血病转移患儿术后继续化疗;其余患儿术后未予其他治疗。结果:病理结果为良性肿物17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物包括附睾囊肿10例,脾组织(脾性腺融合)1例,肾上腺残基瘤1例,附睾平滑肌瘤1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例,附睾纤维性假瘤1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胚胎型)6例,黑色素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白血病转移瘤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1例。术前临床诊断与病理基本符合。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8年,范围为5个月至11年5个月。除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患儿术后6个月左侧面部肿瘤复发,再行手术外,其余患儿均未复发。结论:对于儿童睾丸旁肿物的治疗,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尽可能术前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恶性肿瘤的治疗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外科技术在外伤性睾丸破裂中的临床应用(附18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外伤性睾丸破裂修复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因外伤性睾丸破裂行显微镜下睾丸破裂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阴囊探查术+显微镜下睾丸破裂修复术。术后3个月复查阴囊彩超、VAS评分、精液分析、血清睾酮、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5)、生育随访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显微镜下睾丸破裂修复术,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内均未出现睾丸附睾炎、睾丸坏死、鞘膜积液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有2例育龄期患者的配偶自然受孕并顺利妊娠。结论: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外伤性睾丸破裂修复术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有生育需求的青年男性患者,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睾丸组织,保存男性生育力,推荐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睾丸扭转的早期干预效果及其必要性:1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干预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处理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中位入院日龄为2.6 d(1~5 d)。发现阴囊异常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12 h(1~120 h),均存在不同程度阴囊肿胀或硬肿表现,其中7例伴有皮肤青紫或发红的急性炎症体征,触诊可及睾丸样组织硬结。超声均显示患睾血流异常。11例患儿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阴囊切开探查,其中10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对侧睾丸固定术;另1例生后1 h入院者行患侧睾丸固定术,家属拒绝行对侧睾丸探查术。术中发现12睾扭转,鞘膜外扭转7睾,鞘膜内扭转3睾,另外2睾与周围组织粘连,无正常睾丸组织形态,扭转方向和角度已分辨不清;发生在左侧7例,右侧3例,双侧1例。此双侧病例术前诊断为左侧睾丸扭转,术中探查见左睾扭转坏死,予切除,右睾呈180°扭转,血运良好,予复位后固定;1例发现对侧睾丸发育不良且较游离给予固定。睾丸挽救率为2/12,包括生后发现阴囊异常1 h入院者的1睾以及双侧病例中的右睾。切除的10个患睾病理检查提示睾丸坏死,其中2个可见纤维化及钙化灶。11例患儿均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阴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定期复查超声,保留睾丸及对侧睾丸均位于阴囊内,血供良好,无扭转、萎缩等异常。结论:新生儿睾丸扭转临床少见,表现无特异性,睾丸坏死切除率高,但早期诊断和积极双侧阴囊探查是必要的,是挽救患睾和避免无睾症发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保留睾丸动脉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保留睾丸动脉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同一术者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初期(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精索静脉高位集束结扎术35例为对照组,后期(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行保留睾丸动脉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62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21.9±6.7)岁;病变共74侧,位于左侧47例,右侧3例,双侧12例;精索静脉曲张分度Ⅰ度22侧,Ⅱ度28侧,Ⅲ度24侧;临床表现为阴囊不适、疼痛及阴囊静脉团块等症状35侧(47.3%);不育24例(38.7%);精子密度(23.7±5.9)×10 6/ml;精子活动度(a级+b级)(33.9±4.1)%。对照组年龄(23.7±4.6)岁;病变共42侧,位于左侧26例,右侧2例,双侧7例;精索静脉曲张分度Ⅰ度10侧,Ⅱ度17侧,Ⅲ度15侧;临床表现为阴囊不适、疼痛及阴囊静脉团块等症状19侧(45.2%);不育14例(40.0%);精子密度(22.3±6.2)×10 6/ml;精子活动度(a级+b级)(32.6±4.8)%。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按照游离精索、分离睾丸动脉、结扎精索静脉的程序化步骤进行手术,术中通过分离钳和电钩的配合分离睾丸动脉,以分离钳夹住精索筋膜起固定作用,持电钩(不需通电)钝性分离精索内血管和淋巴管。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阴囊症状改善率、精液质量改善率,不育患者2年内配偶自然妊娠率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长[(35.8±7.7)min与(16.5±5.5)min, P<0.001],术后急性附睾炎发生率低[1.4%(1侧)与11.9%(5侧), P<0.05],睾丸萎缩发生率低[0与7.1%(3侧), P<0.05],阴囊症状改善率高[77.1%(27侧)与47.4%(9侧), P<0.05],精液质量改善率高[72.6%(45例)与51.4%(18例), P<0.05],不育患者2年内配偶自然妊娠率高[70.8%(17例)与50.0%(7例),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发生率[9.5%(7侧)与9.5%(4侧), P>0.05]、精索静脉曲张复发率[8.1%(6侧)与7.1%(3侧),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使用分离钳和电钩配合有助于分离睾丸动脉;保留睾丸动脉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优于精索静脉高位集束结扎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睾丸扭转24 h以上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睾丸扭转时间超过24 h患者的诊治过程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间收治17例睾丸扭转24 h以上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研究精索扭转程度、手术方式选择、随访观察及预后。结果:17例患者精索扭转度范围为180°~720°,其中180°~270° 2例,271°~360° 5例,361°~540° 7例,541°~720° 3例。10例患者扭转复位后成功保留睾丸,7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后随访,10例睾丸保留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少精症1例,弱精症3例。结论:睾丸扭转的预后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扭转持续的时间,同时也取决于精索扭转的程度,综合两种因素,对睾丸扭转时间超过24 h患者进行救治,仍可使部分患者的患侧睾丸得以保留,有利于睾丸扭转诊治水平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睾丸手术治疗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25 d至14岁,中位年龄32个月,<3岁49例,3~14岁34例。左侧43例,右侧37例,双侧3例。术后随访3~5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结果:79例行保留睾丸手术,4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其中单侧成熟性畸胎瘤64例,单侧表皮样囊肿16例,双侧者3例。76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所有受访患儿未见残留睾丸萎缩或者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结论:与成人不同,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发生率在睾丸肿瘤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需要引起重视。保留睾丸的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睾丸扭转2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诊治睾丸扭转的经验,提高诊治睾丸扭转的水平及保留睾丸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至2017年收治的20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为首诊确诊,其中<18岁者10例(50%),≥18岁者10例(50%),2例(10%)为隐睾扭转,18例(90%)为阴囊内扭转。接诊患者均有睾丸绞痛症状,其中Prehn症阳性者为18例(90%),阴性为2例(10%)。2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且左侧较右侧多见。睾丸顺、逆时针扭转者各有10例,其中扭转180°者6例(30%),360°者8例(40%),360°~1080°者有6例(3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例(30%)患者睾丸处血流增多,14例(70%)血流减少。完善术前检查后,5例(25%)行睾丸切除术,15例(75%)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结论:对于急性阴囊病变的就诊患者,应高度警惕睾丸扭转发生的可能性。彩超可以反映扭转睾丸的血流变化情况,为首选辅助方法。确诊后宜积极行手术探查,扭转<360°且<10 h的患者均应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扭转10~24 h或超过360°的睾丸复位存活的可能性尚存;扭转>24 h者几乎无存活可能,同时影响生精功能,应行手术切除,不宜保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睾丸扭转患儿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睾丸活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睾丸扭转患儿血液学参数与睾丸活性的相关性,探讨术前预测扭转睾丸活性或睾丸萎缩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73例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睾丸复位固定术组83例,睾丸切除术组90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 Mann- Whitney U检验法对比2组患儿的发病时长、精索扭转度数和血液学参数等指标,对睾丸切除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睾丸复位固定术组的83例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双侧阴囊彩超患儿共30例,分为睾丸萎缩组13例(43.3%),睾丸非萎缩组17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Mann- Whitney U检验法比较2组的各项参数,对发病时长为>6~<51 h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发病时长(9.3 h比51.0 h)( Z=-8.293, P<0.001)、精索扭转度数(360.0°比540.0°)( Z=-5.267, 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8 fL比10.1 fL)( Z=-2.018, P=0.044)和年龄(147.5个月比143.0个月)( Z=-2.165, P=0.030)在睾丸复位固定术组和睾丸切除术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发病时长( OR=1.033, P<0.001)、精索扭转度数( OR=1.004, P<0.001)和MPV( OR=1.662, P=0.044)与睾丸丢失均呈正相关。分析发病时长为>6~<51 h的患儿的发病时长、精索扭转度数和MPV的ROC曲线,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755、0.629。在睾丸萎缩组和睾丸非萎缩组的对比中,组间仅MP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0.5) fL比(9.8±0.5) fL]( t=2.426, P=0.022)。ROC曲线分析提示,MPV预测睾丸萎缩的截断值为9.9 fL,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0.6%,AUC为0.752。 结论:发病时长、精索扭转度数和MPV可作为术中睾丸活性的预测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早期预测和判断睾丸扭转所致的睾丸坏死。此外,43.3%保留了扭转睾丸的患儿在睾丸复位固定术后最终发生了睾丸萎缩,而MPV可能是扭转睾丸保留后发生萎缩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