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泻型IBS(IBS-D)最为常见.中医学将IBS-D归于"泄泻""腹痛"等范畴,疏肝理脾在IBS-D的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痛泻要方由炒白术、炒白芍药、炒陈皮和防风组成,四药相合,共奏柔肝补脾、止泻祛湿之功;可通过改善脑-肠轴功能、降低内脏高敏感、调节肠黏膜水液代谢及异常分泌、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肠道平滑肌收缩及调整肠道菌群等机制治疗IBS-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董明国采用运脾扶阳、祛湿止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介绍董明国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董明国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脏腑亦密切相关,其发病多涉及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肾虚火衰这3个环节.脾虚湿困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病机,治法以运脾扶阳、祛湿止泻为主,自拟溃结方加减以治疗本病.溃结方的药物组成为白术、熟附子、煨葛根、干姜、砂仁、枳壳、白扁豆、车前子、乌梅、秦皮、马齿苋、石榴皮、炙甘草、焦山楂、炒麦芽.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单纯服用中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方由青黛、败酱草、救必应、蚕砂、地榆炭、黄芪、毛冬青组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长,症状反复,多虚中夹实,亦有兼寒兼热,用药需根据实际情况,分清标本虚实,侧重用之,抓住病因,以取显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名老中医治疗腹泻组方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治疗腹泻的用药经验和规律.方法:以名医传承平台为数据源,按照西医病名"腹泻"对自建库以来所有相关病例进行搜索,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筛选后的方剂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因子分析以及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结果:检索到 131 首方剂,177 味中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和收涩药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主要归肝经、肺经、脾经和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 104 项,其中为4 味药物的规则有37 项.因子分析可提取的公因子数有9 个,系统聚类得出 7 大类.基础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芍药甘草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二神丸等.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是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党参、薏苡仁.结论:名老中医治疗腹泻遵循《黄帝内经》相关理论,以祛湿、升阳和固本止泻为基本原则,但对小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待后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肾癌中医辨治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癌大多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手术、靶向及生物治疗.肾癌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中医药治疗肾癌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辨证,治疗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结合文献与临床,发现肾癌病机多与脾肾两虚、痰瘀互结、积聚成毒有关,治疗以健脾益肾、祛瘀解毒、软坚散结为法;肾癌术后多见气血两虚、瘀毒互结证,治疗以益气养血、祛瘀解毒为法;肾癌肺转移常见肺气亏虚、痰湿蕴肺证,治疗以补肺益气、化痰祛湿为主;肾癌骨转移多见肾虚髓亏、瘀血阻络证,治疗以补肾益髓、活血通络为法.肾癌靶向药物治疗后易出现皮疹,可予疏风透疹、凉血解毒、补气养血、透脓之法;而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腹泻,多予健脾化湿、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品.肾癌终末期治疗则主要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为主要目的,其中中药外治法不可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禹堂分寒热论治肠癌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王禹堂老中医认为肠癌的病位主要位于结肠和直肠,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肝、肾,其核心病机为湿,辨证应首辨寒热,分为肠癌热证及肠癌寒证.肠癌热证多见于素体阳盛,与肠腑不通、湿热浊毒搏结肠道有关,属“腑病多实”范畴,治疗以通腑降浊为主,其中肠道湿热证治以清利肠道湿热,方药以白头翁汤加减;脾虚湿盛、瘀毒内阻证治以健脾利湿、消痈祛瘀,方药以参苓白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肠癌寒证多见于素体脾虚湿盛者,多与脾肾阳虚有关,属于“脏病多虚”范畴,治疗予温补脾肾为法,其中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方药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脾虚邪陷证治以运脾祛湿、升清止泻,方药以黄芪加升麻葛根汤加减.王老善用健脾化湿药、调肝理气药、血分药、活血消痈药,常用药对有黄连-木香、薏苡仁-败酱草、地榆-红藤、半枝莲-半边莲、砂仁-鸡内金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谢晶日教授辨治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中医药治疗其缓解期有一定的优势.谢晶日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诊疗本病,疗效颇为显著.谢师认为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肾阳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气滞、血瘀为疾病之宿根.因此,在治疗上,谢师强调“温肾健脾,固本培元”以贯穿始末,同时兼有“祛湿清热,升阳止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以消诱因等治疗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喘证类方的量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量化分析《伤寒论》喘证类方的特点,分析其治疗喘证的思路.方法:收集《伤寒论》条文明确涉及"喘证"的方剂,同种药物不同剂量、炮制方法不同为不同的对象处理.运用属性偏序原理将方剂划分为不同的簇集,应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计算每个药物的功效权值,进而计算每个簇集的功效权值以及判定强度级别,最后归纳病机的特点.结果:第一簇集Ⅲ级功效有补心、补血、解毒、祛风、祛痰、止痛、平喘、止咳、降气、治心悸、解表;Ⅱ级功效有补脾、治头痛、行气、祛湿、除烦;Ⅰ级功效有健脾、清胃、益胃、补肝、补气、凉血、安神、清热、止呕、化饮;-Ⅰ级功效有温脾、温胃、固表、补阳、温阳、生津、润燥;-Ⅱ级功效有滋阴.第二簇集Ⅲ级功效有通便、行气、祛痰、消积满、清大肠;Ⅱ级功效有消痈疮;Ⅰ级功效有清胃、利咽、清热、祛湿、降气、宽胸;-Ⅰ级功效有温脾、温胃、生津、止泻;-Ⅱ级功效有补脾、益胃、和胃、补气、散寒;-Ⅲ级功效有安胎.第三簇集Ⅲ级功效有:温肺、补肾、补心、祛风、散寒、祛痰、止痛、平喘、止咳、降气;Ⅱ级功效有:温经、温阳、除痹;Ⅰ级功效有:温脾、温胃、补肝、治头痛、补气、止泻、止呕、消肿、解表;-Ⅰ级功效有:润肺、清胃、清心、固表、生津、凉血;-Ⅱ级功效有:清热;-Ⅲ级功效有:清肺、滋阴.结论:喘证辨治重视扶正祛邪,且与五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针灸联合痛泻要方对腹泻型功能性肠病疗效及生存质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痛泻要方对腹泻型功能性肠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腹泻型功能性肠病患者11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纽予以蒙脱石散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温针灸联合痛泻要方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4%,说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痛泻要方对腹泻型功能性肠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中温针灸可起到温经散寒、疏通气血之功效,痛泻要方起到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妙用,两者联合使用,共奏调和肝脾、渗湿止泻的临床疗效,亦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声生教授从"对立病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声生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存在多个对立点,寒证与热证并存,气虚与气滞并见,需止血亦有血瘀,需止泻亦有腑实,需祛湿亦有阴伤,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清法与温法、行气与补气、活血与止血、通下与止泻、祛湿与养阴并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