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辛酸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P53通路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硫辛酸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P53 通路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45只雄性C517BL/6J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模型组、硫辛酸组.模型组、硫辛酸组均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建立PD小鼠模型,其中硫辛酸组给予腹腔注射硫辛酸,模型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电镜下观察3组小鼠中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通过悬绳实验、旷场实验、转棒实验评估硫辛酸对PD小鼠运动缺陷的影响,评估小鼠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情况以及多巴胺(dopamine,DA)、3,4-二羟基苯乙酸(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1/P5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3组小鼠总移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悬线实验评分、下落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硫辛酸组小鼠总移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悬线实验评分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而下落潜伏期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P<0.05).3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硫辛酸组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小鼠纹状体DA、DOPAC以及SIRT1、P5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硫辛酸组小鼠DA、DOPAC、SIR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P53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辛酸可减轻PD动物模型小鼠神经元凋亡情况,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P53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酸结合蛋白4加重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控制性皮质冲击法进行小鼠TBI造模,C57/BL雄性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和4个不同时间点TBI组(术后6 h、1 d、3 d和7 d),每组各6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bp4的表达变化。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TBI+Vehicle组和TBI+BMS309403(Fabp4选择性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6只,采用伊文斯蓝实验和脑含水量测定实验评估各组血脑屏障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ZO-1和Occludin蛋白水平,采用mNSS和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神经功能。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TBI组损伤周围皮层组织Fabp4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高于Sham组最显著(条带相对灰度值:2.243±0.231比1.000±0.102, t=9.334, P<0.01),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TBI+BMS309403组中伊文斯蓝的含量低于TBI+溶剂组[(15.960±0.829) μg/g脑组织比(22.960±2.064) μg/g脑组织, t=3.146, P<0.05],而且TBI+BMS309403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TBI+溶剂组[(80.000±0.578)%比(83.670±0.871)%, t=3.479, P<0.05]。TBI+BMS309403组MMP-9的表达蛋白表达水平低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1.253±0.086比1.677±0.098, t=3.248, P<0.05),同时,TBI+BMS309403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高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0.910±0.044比0.667±0.079, t=2.851, P<0.05;条带相对灰度值:0.727±0.106比0.467±0.075, t=2.843, P<0.05)。TBI+BMS309403组小鼠在3 d和7 d的mNSS评分低于TBI+溶剂组[(5.500±0.428)分比(8.333±0.494)分, t=4.332, P<0.01;(5.000±0.516)分比(7.500±0.500)分, t=3.478, P<0.01]。水迷宫实验发现,TBI+BMS309403组小鼠的逃离潜伏期在3 d和7 d明显缩短于TBI+溶剂组[(33.833±1.740) s比(40.833±1.400) s, t=3.134, P<0.05;(25.167±1.621) s比(33.167±1.327) s, t=3.819, P<0.01]。 结论:Fabp4促进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抑制Fabp4能够改善TBI后神经功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位置和错配修复状态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非转移性结肠癌不同肿瘤位置(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差异,探讨肿瘤位置和错配修复状态(MMR)对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结肠癌前瞻性登记数据库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切除、且病理检查证实为非转移性结肠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将起源于中肠,位于回盲部、升结肠和横结肠近2/3的肿瘤定义为右半结肠癌;而将起源于后肠,位于横结肠远1/3、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肿瘤定义为左半结肠癌。使用χ 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患者的生存分析并比较组间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使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以调整混杂后再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共纳入856例结肠癌患者,其中肿瘤TNM分期Ⅰ期129例(15.1%),Ⅱ期391例(45.7%),Ⅲ期336例(39.3%);错配修复缺陷(dMMR)139例(16.2%)。左半结肠癌442例(51.6%,左半结肠癌组),右半结肠癌414例(48.4%,右半结肠癌组)。相比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男性比例高[62.0%(274/442)比54.1%(224/414),χ 2=5.462, P=0.019],中位体质指数也高[24.2(21.9,26.6)kg/m 2比23.2(21.3,25.5)kg/m 2, U=78 789.0, P<0.001],高、中分化腺癌比例[93.2%(412/442)比83.1%(344/414),χ 2=22.266, P<0.001]更高;dMMR状态[9.0%(40/442)比23.9%(99/414),χ 2=34.721, P<0.001]和合并脉管侵犯[24.0%(106/442)比30.2%(125/414),χ 2=4.186, P=0.041]比例更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33,59)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左半结肠癌组患者与右半结肠癌组患者的DFS( P=0.668)和OS( P=0.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dMMR是结肠癌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19,95%CI:0.204~0.862, P=0.018);T3~4(HR=2.178,95%CI:1.089~4.359, P=0.028)、N+(HR=2.126,95%CI:1.443~3.133, P<0.001)和神经侵犯(HR=1.835,95%CI:1.115~3.020, P=0.017)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位置不是影响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因素(均 P>0.05)。亚组分析发现,在右半结肠癌组患者中,dMMR患者的DFS优于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HR=0.338,95%CI:0.146~0.786, P=0.012),但是两组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340,95%CI:0.103~1.119, P=0.076)。对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后,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DFS( P=0.343)和OS( P=0.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MMR患者的DFS( P=0.047)和OS( P=0.040)均优于pMMR患者。 结论:不同肿瘤位置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但患者的生存与肿瘤位置无关,而与MMR有关,dMMR状态与更好的生存有关,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更为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gn2基因诱导的神经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抑制剂治疗大鼠脑缺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Ngn2基因(Ngn2)诱导的神经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联合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SCs(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室培养)并将Ngn2基因转染MSCs,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基因转染后神经细胞标记蛋白表达情况。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10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达分为5组,分别设为Sham组,1%二甲基亚砜(DMSO)组、AG490组、Ngn2-MSCs+1%DMSO移植组、Ngn2-MSCs+AG490移植组。移植治疗24 h后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水平。分别于3、7、14 d对每组大鼠进行神经缺陷症状评分,14 d后处死动物,氯化三苯四唑(TTC)法染色后计算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称量脑含水量。结果:Ngn2转染MSCs后,Ngn2-MSCs细胞表现出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Ngn2-MSCs联合AG490移植治疗组中大鼠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水平(16.2±5.6, F=197.53, P<0.01)、脑梗死体积[(12.31±6.24)%, F=35.92, P<0.01]及脑含水量[(77.55±0.53)%, F=56.18, P<0.01]较其他各组明显降低,神经缺陷评分在移植后7 d较其他各组开始降低(3.31±0.46, F=14.47, P<0.01),移植治疗14 d后评分显著较其他组降低(1.63±0.35, F=22.71, P<0.01)。 结论:Ngn2-MSCs联合AG490移植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协同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胎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HC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谱,为HCC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公共数据库获得368例包含完整临床信息的HCC转录组数据,根据组织AFP mRNA表达四分位数将样本分为AFP高表达组和AFP低表达组,每组各92例。应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通过R软件GSVA包对特征基因进行富集评分,根据得分定义特征基因集表达情况。利用RNAseq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进行独立数据集验证和组织验证。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AFP高表达与HCC低分化、患者人种有关(均 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 38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31个基因在AFP高表达组织中表达上调,451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附属肢体发育、肢体发育、骨架系统发育等过程有关,而低表达基因则与异源物代谢、类固醇代谢、细胞对异生物刺激反应等代谢相关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而低表达基因主要与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作用、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鉴定出1个预后相关特征基因集,该基因集包括AURKB、TTK、CENPA、UBE2C、HJURP、KIF15,其高表达与HC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有关,且特征基因集富集分数与AFP表达呈正相关( r=0.475, P<0.001)。RNAseq数据验证结果与TCGA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特征基因集中AURKB、KIF15和UBE2C在AFP高表达H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虽然与HCC患者的无病生存、总生存无关,但AFP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均在AFP高表达组患者之上。 结论:AFP高表达和AFP低表达HCC在基因表达谱上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的特征基因集可能协同AFP共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其对解释不同水平AFP HCC的作用机制有一定作用,并为HCC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阑尾炎的复发是急性阑尾炎治疗临床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复发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以期加深对阑尾炎复发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急性阑尾炎住院行阑尾切除术(包括开放与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慢性阑尾炎;(3)阑尾周围脓肿;(4)阑尾黏液囊肿或阑尾黏液性肿瘤;(5)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或阑尾癌;(6)妊娠期阑尾炎;(7)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肠病、进展期癌症;(8)同期实施其他手术。共计3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既往有无阑尾炎发作并有无抗生素治疗病史,将患者分为复发组(133例)和初发组(240例)。分析复发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及术前CT影像等资料。结果:37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男性209例,女性164例,中位年龄42(18~88)岁。复发组中位复发时间为4(1~60)个月。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年龄<50岁者比例[71.4%(95/133)比57.5%(138/240),χ 2=7.081, P=0.008],合并糖尿病者比例更高[13.5%(18/133)比5.4%(13/240),χ 2=7.399, P=0.007],发病时间更短[(41.7±13.6)h比(59.4±56.2)h, t=-3.286, P=0.001]、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比例更低[57.9%(77/133)比66.7%(160/240),χ 2=5.065, P=0.024]、改良Alvarado评分更低[(5.6±1.9)分比(6.1±1.9)分, t=-2.417, P=0.016]、白细胞计数更低[(10.5±4.6)×10 9/L比(11.5±4.5)×10 9/L, t=-1.190, P=0.047]、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更高[(19.4±14.7)%比(16.1±13.3)%, t=2.069, 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复发组中,阑尾长度≥7 cm者比例高于初发组[44.4%(59/133)比32.9%(79/240),χ 2=4.808, P=0.028],复杂性阑尾炎的比例低于初发组[8.3%(11/133)比22.9%(55/240),χ 2=10.823,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29例可查阅CT影像的患者,复发组有38.0%(19/50)的病例CT显示阑尾粪石,高于初发组的20.3%(1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4.880, P=0.027)。 结论:患者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较短的发病时间、较少腹肌紧张或反跳痛、较低的改良Alvarado评分、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和较高的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阑尾长度≥7 cm、非复杂性阑尾炎以及阑尾粪石是复发性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在成年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应用对其阴性症状、认知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57例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5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神经心理成套测验(NB)、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2组患者症状表现、认知状态和社会功能改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PANSS中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分别为(11.83 ± 3.19)、(17.30 ± 4.9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57 ± 2.85)、(20.34 ± 5.1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789、2.932, P<0.05);干预后2组患者认知状态7个维度评分均下降,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46~3.238,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评分为(11.63 ± 2.71)分,低于对照组的(13.84 ± 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653, P<0.01)。 结论:成年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干预能够促进阴性症状的改善,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短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经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3)术前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4)术后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5)术后辅助化疗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期间每3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7±16)岁;术前原发肿瘤分期cT3期、cT4期分别为22、8例;术前淋巴结转移分期cN0期、cN1期、cN2期分别为4、16、10例;术前患者临床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4、26例。30例患者中,术前影像学评估环周切缘阳性21例、直肠壁外血管侵犯12例。30例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7(1.9~9.0)cm,肿瘤长径为5.4(2.1~10.0)cm。30例患者中,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完整28例、错配修复缺陷1例,1例因治疗前未成功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缺失肿瘤组织错配修复资料。(2)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30例患者术前均完成短程放疗,其中3例未行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4例完成2个疗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3例完成1个疗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7例患者放疗结束至开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时间为12(4~18)d。30例患者行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期间发生白细胞减少、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放射性直肠炎、贫血、外周神经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分别为24、22、21、20、18、16、16、13、10、9、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术前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30例患者经术前多学科评估,7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23例未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0例患者中,27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例未完成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患者未行手术治疗。27例患者完成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至行手术时间为14(5~141)d,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分别为13、14例,手术方式采用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分别为24、3例,手术时间为(182±36)min,术中出血量为30(10~150)mL。27例患者中,16例行保护性回肠造口,24例保留肛门。(4)术后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27例完成手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4)d、3(2~5)d、8(7~16)d。27例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Ⅰ~Ⅱ级,其中2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切口出血、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7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48.1%(13/27),肿瘤退缩分级0、1、2、3级分别为13、5、7、2例,肿瘤病理学T分期T0期、Tis期、T2期、T3期分别为13、1、5、8例,肿瘤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分别为19、6、2例,肿瘤病理学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4、0、5、8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3~29)枚,环周切缘阳性1例,R 0切除26例,无二次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5)术后辅助化疗及随访情况。27例完成手术患者中,21例行术后辅助化疗,疗程为4(1~6)个周期。2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0(20~29)个月。随访期间,14例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患者中,3例发生肿瘤复发,无患者死亡。27例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8.9%。 结论: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可行,短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撑开复位器在干骺端掌侧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复位器在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1例;年龄(69.4±9.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右侧17例,左侧10例。均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新型撑开复位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术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评估腕关节活动度,利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Gartland-Werley腕关节缺陷评分及Bartra放射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2.3±8.9)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5.9±2.9)个月随访。术后即刻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分别为(11.23±1.51)mm、12.10°±3.44°、20.54°±3.44°、(0.95±0.42)mm,术后1年以上桡骨远端解剖参数未见明显丢失,分别为(11.22±1.55)mm、12.07°±3.44°、20.51°±3.33°、(0.93±0.40)mm,以上项目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腕关节背伸59.7°±5.5°,掌屈63.0°±9.1°,旋前66.5°±5.5°,旋后61.2°±5.6°,桡偏22.7°±4.8°,尺偏30.3°±6.1°;DASH评分为(13.5±5.5)分;Bartra评分为(88.6±6.5)分,优良率88.9%(24/27);Gartland-Werley缺陷评分为(2.7±2.1)分,优良率为92.6%(25/27)。随访未见骨折愈合不良、内固定失效、肌腱或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结论:在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新型撑开复位器能有效纠正因掌侧皮质粉碎导致的短缩,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羟考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预先给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盐酸羟考酮预处理组(Oxy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2 h恢复再灌注。Oxy组于脑缺血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0.5 mg/kg,Sham组和I/R组则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 mL。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缺血侧脑含水量,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缺血侧脑皮质中的TNF-α、IL-1β和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Oxy组ND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细胞坏死率显著增加(均 P<0.05);脑皮质中TNF-α、IL-1β、IL-10、NF-κB和MPO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 P<0.05)。Oxy组与I/R组相比,ND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细胞坏死率明显减少[(1.7±0.9) vs (2.6±1.1);(79.2±2.4)% vs(84.7±4.2)%;(23.0±5.4)% vs (34.8±6.0)%;(25.2±12.4)% vs(54.8±14.8)%,均 P<0.05];脑皮质中TNF-α、IL-1β含量、NF-κB相对表达及MPO活性明显降低[(4.4±1.2) pg/mg vs (6.5±1.2) pg/mg;(5.4±0.7)pg/mg vs(7.8±0.8)pg/mg;(0.83±0.11) vs (1.23±0.33);(0.27±0.09)U/g vs(0.36±0.14)U/g,均 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20.9±4.5) pg/mg vs (9.2±1.6) pg/mg, t=6.036, P=0.000 1]。 结论:盐酸羟考酮预先给药可明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