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口腔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非计划再手术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的再手术原因类型、病种、并发症、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住院天数等分布特征,以期减少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方法 全样本抽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非计划再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8年-2022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0.43%,呈逐年上升趋势,共计11类原因,以皮瓣障碍为主;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9类疾病以口腔良恶性肿瘤为主(61.45%),并发症患病率16.87%,均为高血压,性别比3.61∶1,四分位年龄50(38,57)岁;非计划再手术主要发生在术后0天~2天,主要为术区出血和皮瓣障碍,植入物感染等三类发生时间较晚;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较低,但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原因为游离皮瓣手术病例的持续增加;临床科室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职能部门应制定非计划再手术监管制度,减少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慢性创面住院费用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调查慢性创面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75例慢性创面住院病人的一般资料、创面信息、治疗信息、科室分布及卫生经济学信息.用SPSS 25.0行数据分析.结果 慢性创面病人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1~80岁病人最多,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创面病原微生物监测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主要创面类型为糖尿病性创面、创伤性创面和静脉性创面.不同创面类型病人的治疗有效率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人(68.6%)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治疗有效率(95.2%)、住院时间17(10,33)d、住院费用21764(12352,45437)元均高于非手术治疗[67.3%、9(5,17)d、8072(4875,11875)元](P<0.05).不同手术方式中轴型皮瓣的住院时间41(26,65)d、住院费用52902(36828,122521)元均高于随意型皮瓣[28(17,41)d、32605(17829,51835)元](P<0.05).病人多分布在烧伤整形科、普外科、骨科等科室,不同科室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保病人自付费用5450(2781,9383)元低于非医保病人自付费用18391(8723,74627)元.医保病人的住院时间14(8,22)d、住院费用14177(9018,28396)元均低于非医保病人[16(8,46)d、18391(8723,74627)元](P<0.05).结论 慢性创面中创伤性创面住院费用较高.相比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住院费用高但治疗有效率高.医保病人自付费用较低,参加医保有利于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初步分析该护理小组模式使用有效性、可行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模板及依据。方法:研究根据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样本公式N=400×〔(1-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抽取相应研究样本量,并结合本地区及科室实际情况且在保证整体抽样准确性及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Poisson(泊松分布)、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纳入本地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96例作为最终观察样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通路护理、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并观察两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血流量和血管通路并发症及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样本延长且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样本,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低于对照组的12.50%(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较护理前,两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及"面对"构成比均升高、"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面对"构成比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60.42%(29/48)、"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分别为4.17%(2/48)、0.00%(0/48)低于对照组的22.92%(11/48)、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满意度100.00%(48/48)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透析血管通路小组护理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满意且优势突出,保证了血管通路使用安全性、提升了血管通路使用效率,有助于改善血液净化质量,为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血管通路管理提供并积累了经验,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加强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CRK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分布科室、感染部位以及菌株耐药性。根据患者6个月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RK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CRKP患者主要分布科室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5例,48.61%),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31例,43.06%)。CRKP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及头孢曲松均完全耐药,对替加环素敏感率较高,为9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4.09)、有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影响CRK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1)。ROC曲线显示,有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ICU、APACHEⅡ值≥17.50评估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0,三指标联合的AUC为0.864。相较于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ICU,APACHEⅡ值≥17.50和联合指标的AUC更高( P<0.05)。 结论:CRKP感染主要分布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好发部位为呼吸道。APACHEⅡ评分(≥14.09)、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ICU是影响CRK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单独评估CRKP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8至2018年医院手术患者术前HIV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08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患者的术前HIV抗体筛查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门诊与住院手术患者的术前HIV抗体初筛检查结果,并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年龄分布、婚姻状况、户籍等进行趋势 χ2检验。 结果:2008至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患者共进行HIV抗体筛查750 013人次,HIV抗体初筛阳性428例(0.057%);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370例(0.049%)。HIV感染者以外省市户籍者居多,占60.27%。其中,男性334例(90.27%),女性36例(9.73%)。年龄主要分布在20~40岁,共计231例(62.43%),其次是40~60岁,共计106例(28.65%)。370例HIV感染者中,361例(97.57%)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另外,男同性恋(MSM)感染人数也逐年增多(趋势χ2 =7.307, P=0.007)。22例(5.95%)合并HBsAg阳性,11例(2.97%)合并抗-HCV阳性,159例(42.97%)合并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另外,64例(17.30%)合并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就诊科室来源中,因眼部疾病(178例)和性病(71例)就诊者最多,分别占48.11%和19.19%。 结论:2008至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患者的HIV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性传播是HIV感染者的主要感染途径,尤其是MSM感染人数逐年增多。另外,应重视对眼部疾病就诊患者进行HIV抗体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为预防CRKP的感染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床分离的510株CRKP菌株,应用 MALDI-TOF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微生物药敏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对CRK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通过免疫显色法对CRKP菌株进一步分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10株CRKP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液302株(59.2%)、尿液127株(24.9%)、血液47株(9.2%);科室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231株(45.3%),其次为呼吸内科108株(21.2%)和神经外科79株(15.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仅对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保持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从2017年的1.0%上升到2021年的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44, P<0.05)。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结果显示,510株CRKP中产碳青霉烯酶 461株(90.4%),其中丝氨酸酶 450株(88.2%),金属酶 9株(1.8%),既产丝氨酸又产金属酶2株(0.4%);不产酶的有49株(9.6%);免疫显色法进一步分型显示 461株CRKP中分型检测为KPC 450株(97.6%),IMP 2株(0.4%);NDM 7株(1.5%);KPC+NDM 2株(0.4%);PCR基因检测结果:blaKPC 450株(97.6%),blaIMP 2株(0.4%),blaNDM 7株(1.5%),blaKPC+NDM 2株(0.4%)。综上,CRKP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分布于重症医学科,耐药特征以产碳青霉烯酶中的KPC型为主,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CRKP菌株的监测,为预防CRKP的感染,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长海医院2014年、2019年两个时间段医护人员健康状况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14年、2019年两个时间段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类型抽样收集该院2014年的1 126份、2019年的1 382份全院性集中体检的报告。从基线资料、体重指数(BMI)、各系统常见疾病检出率、睡眠质量等方面分析医护人员健康发展状况。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BMI正常的男性医护人员比例明显下降,"肥胖"及"非常肥胖"的比例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医护人员中,BMI正常的人群比例明显上升,"过重"人群比例下降,但"非常肥胖"的人员比例也明显上升,女性医护人员的BMI出现两极分化趋势。2019年,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心律失常常见。与2014年相比,2019年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检出率及疾病分布类型均无明显变化( P>0.05)。2019年,消化系统疾病以胃炎最常见。与2014年相比,2019年消化系统疾病总体检出率及胃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P>0.05)。2019年,相同检测人员及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内分泌系统疾病以甲状腺结节常见。与2014年比较,2019年医护人员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内分泌疾病总体检出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14年、2019年医护人员的新发恶性肿瘤检出率分别为3.7%(42/1 126)、5.0%(69/1 382),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66, P=0.999)。2014年、2019年睡眠质量较差的医护人员分别有352人(31.3%)、486人(35.2%),睡眠质量较差的人群比例进一步扩大,但差异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P>0.05)。夜班频率、工种、科室、是否合并慢性病史及长期服药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结论:医护人员的总体健康状况不理想,存在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值得临床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潜在剖面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类别间人口学特征的差异,为护理管理者提供针对性的关怀干预方案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于2020年5—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天津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456名护士,通过网络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中文版管理关怀感知量表。结果:456名护士根据护士管理关怀感知构建4个潜在类别,分别为低决策尊重低关怀组(C1组)占20.5%(94/456)、中度决策尊重高关怀组(C2组)占35.6%(162/456)、偏高决策尊重低关怀组(C3组)占18.9%(85/456)、高决策尊重高关怀组(C4组)占25.0%(115/456)。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类别护士在科室、工作年限、科室氛围和家庭支持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9.119~55.947,均 P<0.01)。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科室、工作年限、科室氛围可影响护士管理关怀感知水平( P<0.05或0.01),其中内科、妇产科、重症监护室护士更倾向于C2组( OR值为2.435、5.224、22.291, P<0.05或0.01);外科护士更倾向于C4组( OR值为4.146, P<0.01);工作年限≤5年的护士更倾向于C1、C2组( OR值为0.326、3.811, P<0.05或0.01);科室氛围感知一般的护士更倾向于C1组( OR值为0.057, P<0.01)。 结论:护士管理关怀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可分4个类别。外科、高年资护士、科室氛围感知很融洽及家庭很支持的护士管理关怀感知水平较好;而内科、妇产、重症监护室、科室氛围感知一般及低年资护士的管理关怀感知水平一般,亟待提升。护理管理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护士特征制订针对性的关怀管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共病环境下心脑血管疾病共存住院患者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住院且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差异,为心脑血管疾病多病共存患者的就医选择和临床诊疗策略提供支持。方法:在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1年内就诊过的275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层分析比较两科室就诊、住院及其转归情况。结果:275例就诊患者在心内科诊疗时,主要诊断为循环系统疾病(I00-I99)253例(92.0%);在神内科诊疗时,主要诊断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I00-I99)、神经系统疾病(G00-G99),累及循环和呼吸系统、认知、知觉、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症状和体征(R00-R09、R40-R46),占69.8%(192例)、16.7%(46例)和13.1%(36例)。两科室其他诊断数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8, P<0.001),心内科5个以上其他诊断比例较高[153例(55.6%)比59例(21.5%)],神内科2~4个其他诊断比例较高(64.0%比36.4%);在心内科诊疗时,两组其他诊断个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 P=0.03),神经内科首诊组1个其他诊断的比例较高,2个以上其他诊断比例较低;患者在两科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 P=0.14),但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 P=0.03),神内科未愈或死亡比例较低;在两次住院时间间隔180 d( χ2=0.1, P=0.72)和90 d( χ2=1.8, P=0.18),两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共存患者的早防早诊早治仍需加强,多病联合诊疗可能是突破目前单病种诊疗模式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6 - 2022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云南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云南省报告的所有布病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资料。分析不同特征和临床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例的诊断情况。结果:2006 - 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布病病例3 892例,其中,急性期占92.09%(3 584/3 892),亚急性期占4.91%(191/3 892),慢性期占3.01%(117/3 892),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3 d。男性占69.63%(2 710/3 892),女性占30.37%(1 182/3 892)。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 ~ 59岁年龄组,占53.13%(2 068/3 892);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最长为30 ~ 39岁年龄组(15 d),其次为0 ~ 9岁年龄组(14 d),其余年龄组均为13 d。职业分布,农民和牧民共占全部报告病例数的85.25%(3 318/3 892),分别占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例数的84.88%(3 042/3 584)、90.05%(172/191)、88.89%(104/117)。就诊地区分布,本县区就诊的病例有2 120例,本地就诊率为54.47%(2 120/3 892),其中急性期1 930例(91.04%)、亚急性期115例(5.42%)、慢性期75例(3.54%);异地就诊的病例有1 772例,转诊率为45.53%(1 772/3 892),其中急性期1 654例(93.34%)、亚急性期76例(4.29%)、慢性期42例(2.37%)。就诊科室分布,67.58%(542/802)的病例在感染科进行诊疗,32.42%(260/802)的病例在非感染科进行诊疗。结论:2006 - 2022年云南省布病病例以急性期为主,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短,以中老年男性农牧民为主要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