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并已完成规律随访1年的42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130例患者存在心房颤动发作(心房颤动组),299例患者无心房颤动发作(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术前心脏超声参数、术前及随访期间内长期服用药物,并读取随访时程控仪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高频事件持续时间及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较对照组大[(76.92±8.68)岁 vs.(64.62±10.01)岁,P=0.004],男性占比较高(56.92%vs.45.48%,P=0.029),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较多,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大[(40.45±9.13)mm vs.(38.22±7.95)mm,P=0.045],心房起搏比例、心房电极阻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1,95%CI:1.134~1.216)、男性(OR=1.572,95%CI:1.031~2.396)及心房起搏比例较高(OR=1.021,95%CI:1.011~1.032)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年龄、男性及心房起搏比例高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装置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该文报道1例男性患者,32岁,入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首次射频消融时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伴低血压和低氧血症而终止手术,再次在体外膜肺氧合装置(ECMO)的辅助下完成了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个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程控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作。ECMO辅助可提高基础动脉压和血氧含量,保证高频心室刺激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过程中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可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的辅助支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 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 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 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远程程控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随访中心的随访专员通过5G云技术支持平台对患者器械进行实时远程检查和远程程控。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器械报警事件、再程控事件、不良反应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95例CIED置入患者,年龄(72.5±11.3)岁,男性103例(52.6%),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远程检查和程控,用时(5.8±4.0)min。根据随访结果,91例患者的CIED需要再程控,累计参数调整104次。所有程控过程通信情况无异常,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9%(191/195)的患者信任或比较信任远程随访,86.7%(169/195)的患者愿意选择远程随访模式进行设备管理。结论: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CIED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海市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并总结上海地区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患者选择、植入策略、起搏参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0家上海地区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观察和评估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证、植入部位、程控检测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术后程控随访参数(阈值、感知、阻抗)、AV同步率(如为Micra AV)及不良事件。结果:入选1 620例患者,年龄(72.6±15.3)岁,男923例、女697例,其中心房颤动(房颤)伴慢心室率496例(30.6%,496/1 62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76例(29.4%,476/1 620),房室传导阻滞648例(40.0%,648/1 620),植入成功率99.8%(1 617/1 620)。手术时间(43.8±17.6)min,X线曝光量(82.82±38.0) mGy,其中1 283例(79.2%,1 283/1 620)患者植入部位在中位室间隔,248例(15.3%,248/1 620)植入部位在低位室间隔,58例(3.6%,58/1 620)植入部位在高位室间隔,31例(1.9%,31/1 620)植入部位在心尖部。术中测得的起搏阈值(0.56±0.26) V/0.24 ms,心室感知(10.04±4.16) mV,阻抗(888.0±250.7) Ω。Micra AV 1个月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6.6%,1年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9.0%。共发生了38例(2.35%,38/1 620)不良事件:股静脉血栓6例(0.37%,6/1 620)、动静脉瘘3例(0.19%,3/1 620)、假性动脉瘤4例(0.25%,4/1 620)、心脏穿孔9例(0.56%,9/1 620)、无导线起搏器移位3例(0.19%,3/1 620)、感染1例(0.06%,1/1 620)、起搏阈值升高5例(0.31%,5/1 620)、设备故障2例(0.12%,2/1 620)、非手术死亡5例(0.31%,5/1 620)。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总体上安全可行,术者多首选植入在中位室间隔。尽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较传统经静脉起搏系统严重且处理相对更困难并可能危及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 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是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防治手段之一,其术前筛选、植入术式等与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同。为规范与推广S-ICD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共同组织了多名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就S-ICD的发展历程、适应证、术前筛选及准备、植入流程、并发症及处理、程控和随访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解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 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 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校正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校正Narcotrend指数(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8例,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I基线值36)和校正组(E组,NI基线值46),每组24例。选择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后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维持期NI值稳定于26~46后,E组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0.2 mg/kg,随后以5 μg·kg -1·min -1泵注30 min),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后开始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每隔5 min根据各预设的NI基线值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主要指标:给予艾司氯胺酮后1 h内NI值目标范围内时间比率;次要指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 h内恶心呕吐、疼痛和寒战发生率。术后第2天随访患者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2组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均在临床安全阈值范围,无术中知晓发生。与C组比较,E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2组患者NI值目标范围内时间比率、术后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校正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远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远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VT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45例,年龄(59.5±12.3)岁,男33例(73.3%,33/45)。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于术后1周内和6个月时在双心室(BiV)110次/min起搏频率下测定MTWA。VTA事件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P或CRT-D记录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复律(CV)或电除颤治疗的事件,随访(55.3±34.2)个月。按照有无发生VTA事件将患者分为VTA组(A组)和无VTA组(B组)。结果:①CRT对CH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MTWA的影响:a.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较基线均明显增高[A组:(36.8%±9.8%)对(30.0%±7.1%), P=0.004;B组:(44.1%±12.7%)对(31.5%±7.6%), P<0.001];b.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TWA(MTWA2)较基线MTWA(MTWA1)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MTWA对CRT术后远期VTA发生的预测价值:a.基线和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MTWA值明显大于B组[MTWA1:(26.6±21.0)μV对(11.4±6.8)μV, P=0.002;MTWA2:(19.0±15.4)μV对(9.8±10.0)μV, P=0.02]。b.以22 μV和13 μV分别作为MTWA1和MTWA2的分界点,将患者分为MTWA阳性组与阴性组,基线与术后6个月MTWA阳性组患者VTA的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TWA阴性组(基线, P=0.002;术后6个月, P=0.012)。MTWA1以22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的敏感性为47.6%,特异性为95.8%;MTWA2以13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的敏感性为61.9%,特异性75.0%。c.用Log rank法对VTA发生时间分布的差异进行检验:MTWA1阳性组、MTWA2阳性组发生VTA的时间比同组阴性组发生时间明显缩短。d.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TWA1、MTWA2与LVEF对VTA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LVEF,MTWA值对VTA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结论:MTWA对CRT患者远期VTA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