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关节囊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髋关节囊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 2022 年 9 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髋关节囊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的文献共1 347篇,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符、内容重复、质量较低的文献,共纳入文献40篇,并阅读解剖学著作3部,进行相关分析与总结。结果:髋关节囊为包绕髋关节的圆筒形纤维结缔组织,周围主要由髂股韧带、坐股韧带、耻股韧带和轮匝带等4条韧带牢固连接,每条韧带都有自己特定的起止点及走行,当前对于这些解剖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髋关节囊周围韧带在维持髋关节功能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髂股韧带是髋关节的动静态联合稳定器,坐股韧带和耻股韧带在限制髋关节内旋及外旋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轮匝带是保持股骨头稳定性和抵抗髋关节轴向牵引力的重要结构。髋关节术后关节囊修复对髋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已较为肯定,但是否需要进行关节囊修复,还要具体考虑手术类型、切口大小和患者自身情况等影响因素。关节囊厚度的变化与关节囊松弛、股骨髋臼撞击症等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髋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在维持髋关节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解剖结构和力学特点关系密切。髋关节囊的修复对髋关节术后增强髋关节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髋关节囊厚度的变化与多种髋关节疾病的发生相关。正确处理髋关节囊,对术后髋关节的稳定和髋关节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稳定器的应用和发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二十多年前,首例机器人心脏手术就已经开展了。近年来,侵入性更小的心脏外科技术越来越受欢迎。而各种新兴材料、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的整合发展为机器人手术应用于各类心脏术式提供了条件。目前开展较多的术式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成形/换瓣和心房纤颤的射频/冷冻消融等。目前,只有少数国际性心脏中心的团队专攻全内窥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尽管一些研究表明,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学界仍然对其安全性、成本/效益比以及临床远期疗效存在疑问。机器人心脏手术对心肌保护与精准吻合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稳定器的作用是给心脏手术提供相对稳定的视野,这是一切不停跳的心脏外科手术的基础,正是因为稳定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全世界的研发人员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开发出新型的更精密的稳定器。本综述围绕稳定器的研发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当前常用稳定器的优缺点,紧贴临床,深入分析,提出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稳定器的未来发展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距下关节制动器在儿童平足畸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尚缺少相关的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柔韧性平足患者31例(56足),男17例(31足),女14例(25足),年龄8~14岁,平均(12.6±1.2)岁.所有患足均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满意度调查及影像学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CA),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55~63个月,平均(60.5±3.2)个月.2例(2足)因负重出现跗骨窦区疼痛,更换较小型号的稳定器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Maryland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很满意22例(70.97%),满意6例(19.35%),一般3例(9.68%).末次随访时T1MT角、T2MT角、TCA角、Meary角、Pitch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良好,平足畸形改善效果满意,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17例(24足),均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其中男6例(8足),女11例(16足);年龄11~17岁,平均13.5岁.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 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1.7±4.3)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54±0.93)分.术前检查为Ⅱ型副舟骨伴后足轻度外翻畸形,足弓高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均切除副舟骨,置入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使用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8例联合行经皮跟腱延长,7例联合行腓肠肌松解,5例同时行弹簧韧带紧缩.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舟覆盖角(talocal caneal angle,TCA)、距骨跟骨角(Kite角),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7例(24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3.6个月.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距骨跟骨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恢复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置入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6月,应用DCI置入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随访评价生活质量、颈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观察颈椎整体活动度、DCI手术节段、相邻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假体下沉、移位、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等情况.结果 25例患者随访时间68~ 78个月,平均72.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在随访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维持.DCI置入节段活动度在术后2年内得到较好保持,但末次随访时明显下降(P<0.05);C2-7活动度及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与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2年内维持良好,然而末次随访时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44.0%(11个)的DCI假体出现了下沉,36.0%(9例)出现置入节段异位骨化.结论 应用DCI置入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满意,但手术节段活动度丢失明显,假体下沉和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存在神经症状复发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不能作为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研究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颈椎间盘切除减压DCI植入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手术节段包括C4-5、C5-6、C6-7,其中C4-5节段3例,C5-6节段7例,C6-7节段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获得了完整的随访资料.临床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疗效的对比.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假体的稳定性,是否有假体位移、下沉,以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等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资料显示NDI评分、颈痛VAS和上肢痛VAS与术前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保留明显的活动度,相邻节段未见到明显的退变不稳.随访过程未见到假体松动、移位,围手术期无明显神经损伤、感染病例.结论 单节段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减压DCI动态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1年随访显示该术式保留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的活动度,维持改善患者颈椎的矢状面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腰椎疾病患者人群的椎旁肌退行性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椎旁肌作为脊柱的重要动力来源和稳定器,其功能状态与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人群中,椎旁肌退变是一种常见而显著的现象,需要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在研究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同时,需要重视腰椎椎旁肌退变在整体腰椎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椎旁肌的干预和保护,以获得更满意的腰椎疾病预后.笔者通过对腰椎椎旁肌退行性改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希望为腰椎椎旁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连接棒再利用巧取万向椎弓根螺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随着脊柱融合手术、翻修手术及内固定物取出术的不断增多,探究一种简便实用的“滑丝”万向椎弓根螺钉取出方法.[方法]利用取下的连接棒截取一段合适长度的短棒,重新放置到椎弓根螺钉钉帽U形槽内,顺向拧紧紧定螺钉,利用棒的加压作用使万向成为单向,螺钉与短棒成为一体,此时,逆向旋转锁紧稳定器即可取出万向椎弓根螺钉.[结果]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取出27颗“滑丝”万向椎弓根螺钉,无需使用额外器械,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技术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拆卸“滑丝”万向椎弓根螺钉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腰椎旁肌的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脊柱由脊椎、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相互连接成,通过肌肉的调控与作用保持动态平衡,其中腰椎在脊柱中承载最大,加上活动范围大、活动频繁,易发生损伤与退变从而引起退行性腰椎疾病,临床表现以腰背痛及神经根病变引起的症状为主.研究发现生物力学失调是退行性腰椎疾病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1],椎旁肌作为脊柱稳定器的重要解剖结构,其形态结构及功能改变与退行性腰椎疾病直接相关.本文就主要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竖脊肌)的解剖、形态、功能评价方法及其与腰椎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前外侧韧带与外侧稳定结构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利用磁共振(MR)技术分析急性非接触性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损伤与外侧稳定结构损伤的相关性,从而推断ALL是否具有限制膝关节旋转及移位等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非接触性膝关节损伤进行MR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类统计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各组成部分的显示率;对ALL损伤与外侧稳定结构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 88例膝关节MR图像,ALL、弓状韧带(AL)以及腘腓韧带(PFL)为非恒定显示结构,显示率分别为 77.3%、26.1%及29.5%.髂胫束(ITB)、Kaplan纤维束、髌外侧支持带、腘肌腱(PT)、股二头肌肌腱(BT)及外侧副韧带(LCL)为恒定显示结构,显示率为 100%.ALL 损伤与 ITB、Kaplan 纤维束、髌外侧支持带、PT、BT、PFL及LCL损伤具有相关性(P<0.05),与 AL 损伤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ALL 参与膝关节多种运动形式,不仅是限制膝关节内旋的次级稳定器,而且参与膝关节外旋、胫骨前移及抵抗膝关节的内翻应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