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语境下气溶胶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网络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气溶胶-新冠肺炎/新冠病毒"为中心,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归纳与展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变化及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数据库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针对发文国家,发文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及聚类时间线分析,同时对文献进行共被引聚类网络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结果:美中两国分别以998及527篇占据发文量前两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为80篇;英法两国研究机构在共现网络的中介中心性评估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各有12个聚类被纳入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及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分析中。关键词频次及共现网络分析中,"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温度(temperature)"及"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出现频次较高。结论:中国及北美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高于其他国家,但跨区域合作与英国及北欧的研究机构相比较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由携带病毒气溶胶导致的感染风险评估,人群密集场所中气溶胶的测定及有效控制正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中冷空气冷却的止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冷空气冷却在CO 2点阵激光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时,对患者舒适度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2021年6—8月,深圳德悦诊所皮肤科对患有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8岁)用CO 2点阵激光自身半面对照治疗,右面为对照组,仅用5%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左面为联合组,5%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冷空气冷却仪止痛。分别于术中、术后即刻、术后15 min、术后30 min、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评估舒适度及不良反应。 结果:皮肤表面温度比较:治疗术中,联合组为(33.1±1.3) ℃,对照组为(36.9±0.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即刻:联合组为(35.1±1.3) ℃,对照组为(36.4±0.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反应的比较:术后即刻红斑严重程度(VISIA值)比较:联合组为(48.7±8.4) ℃,对照组为(54.8±8.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即刻渗液(盲评分值):联合组为(6.2±1.6) ℃,对照组为(7.8±1.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红斑严重程度(VISIA分值):联合组为(46.9±6.6) ℃,对照组为(51.8±6.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色素沉着严重程度(VISIA分值):联合组为(48.9±8.8) ℃,对照组为(51.4±7.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面部疼痛评分联合组较对照组低。 结论:冷空气冷却可在CO 2点阵治疗过程中明显降低皮肤表面温度,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术后色素沉着和红斑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境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影响——基于许昌市和郑州市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逐小时环境温度暴露对许昌和郑州市急救呼叫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许昌、郑州市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急救呼叫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超额危险度( ERR),评估极端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结果:逐小时温度暴露与急救呼叫次数呈“U”型关联。在许昌市和郑州市,低温和高温均会增加每小时急救呼叫次数。低温的最早影响出现在滞后22和52 h, ERR(95% CI)值分别为0.20%(0.00%,0.39%)和0.11%(0.00%,0.22%);高温的最早影响均出现在滞后0 h, ERR(95% CI)值分别为1.59%(1.09%,2.09%)和1.45%(1.22%,1.69%)。高温在滞后4~8 h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呼叫次数影响最大,许昌市、郑州市的累积 ERR值(95% CI)分别为8.70%(4.98%,12.75%)和3.89%(2.61%,5.22%)。 结论:高温暴露可在数小时内增加急救呼叫次数,而低温的影响在22 h后才会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北京市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校正时间长期趋势、星期效应、空气污染物和相对湿度,评价日均气温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累积效应。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以评价其效应修饰作用。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因卒中死亡人数共99 22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9 327例,出血性卒中24 954例,其他未明确分类卒中4 941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性。对于缺血性卒中死亡,与卒中死亡风险最小所对应的温度(MMT,10.0 ℃)相比,极低温(-6.2 ℃)存在滞后效应,在滞后0~21 d时达到最大效应( RR=1.26,95% CI:1.04~1.51);极高温的效应自滞后0~3 d出现,到滞后0~14 d时累积 RR值为2.13(95% CI:1.72~2.62)。对于出血性卒中死亡,极低温对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以MMT(28.0 ℃)为参照,极低温在滞后0~21 d达到最大效应( RR=2.14,95% CI:1.23~3.70),而极高温作用较为短暂,只在滞后0~3 d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RR=1.14,95% CI:1.01~1.2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的出血性卒中死亡效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高温可增加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 结论:低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具有滞后性,而对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高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而对出血性卒中影响较短暂。性别和年龄可能会修饰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的效应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温刺激影响气道黏蛋白分泌与AECOPD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率较高,可导致不可逆性肺功能障碍。防止COPD急性加重(AECOPD)、延缓病情进展为其治疗的重点,但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AECOPD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冬季高发,传统观念认为冬季冷空气可伴有病毒复制增加、环境污染、空气湿度降低等,各种混杂因素交织促进AECOPD的发生,而对于低温本身所造成的影响,一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气道黏蛋白分泌异常可导致气道黏液清除障碍,增加感染率,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而低温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黏蛋白分泌。本文对COPD气道温度的特殊性以及低温导致黏蛋白变化的相关途径进行总结,以期引起人们对低温的重视,并为预测及预防AECOPD发生提供新的干预途径的思想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工作环境主观舒适度对铁路站点职工职业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某铁路站点职工工作环境主观舒适度和职业应激调查,探索影响职业应激的相关因素,为缓解工作压力,制定铁路站点员工职业应激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9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重庆某铁路4个站点432名员工为研究对象,自制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个人特征、工作特征,以《办公建筑空内环境质量问卷》调查工作环境主观舒适度情况,以《付出-回报失衡量表》评估职业应激水平,采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影响因素下职业应激检出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铁路站点职工职业应激影响因素。 结果:重庆铁路站点职工职业应激检出率为31.02%(134/432)。铁路站点离异职工、收入低于5 000元/月、工龄在10~20年、售票员和其他工种(行李员、值班站长和助理工程师)的职工职业应激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1、14.76、23.28、11.06, P=0.008、0.002、0.000、0.011)。与舒适状态者比较,对温度、空气质量、光照、噪音和空间布局的感受为不舒适者职业应激检出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显示不同岗位、不同站点以及对空气质量、噪声、空间布局的主观感受是否舒适是铁路站点员工职业应激的影响因素( P<0.05)。对空气质量、噪声及空间布局感受不舒适是发生职业应激的危险因素( OR=0.571、0.068、0.441, P=0.051、0.054、0.007);售票员、其他(行李员、值班站长、助理工程师)是发生职业应激的危险因素( OR=1.884、2.703, P=0.065、0.019);A站和B站员工是发生职业应激的危险因素( OR=4.681、1.811, P=0.002、0.067)。 结论:铁路站点内的职工职业应激检出率较高,职工的工作环境主观舒适度是影响职业应激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污染天气下教室内新风净化系统使用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于2019年12月9—10日,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学教学楼三层的两个相同面积的教室作为研究现场,评估新风净化系统对室内PM 2.5水平的改善效果,探讨新风系统运行的最优时长,以及影响新风净化系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期间,教室内PM 2.5浓度相比室外PM 2.5浓度平均降低48.1%~61.5%。运行2 h左右,室内PM 2.5浓度降低至比较稳定的浓度水平。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结果均显示,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时长、课间学生活动、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以及室外PM 2.5浓度是影响室内颗粒物去除率的重要因素。在新风量和室内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关闭门窗,适当延长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室内空气质量水平,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动态监测系统在医用空气加压氧舱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实时监测医院空气加压氧舱内的空气质量,并进行卫生学评价。方法:利用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动态监测系统,以2020年7月20—27日的微信端数据和2020年7月6—10日系统后台采集的数据为例,对空气加压氧舱内的部分空气质量指标[温度、湿度、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CO 2、PM10、PM2.5]、噪声进行实时检测、记录和描述性分析,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对加压氧舱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 结果:各项检测指标均有较大波动,CO 2及颗粒物指标多次出现超标情况,消杀操作之后出现TVOC、甲醛浓度迅速上升甚至超标的情况。 结论:空气加压氧舱内的空气质量存在问题,应加强人员和设备管理,改善医院空气加压氧舱内环境,进一步监测舱内压强、氧气浓度和细菌总量,将有助于提升高压氧治疗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对儿童急性呼吸系统影响的定群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浓度短期暴露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某小学招募65名6~9岁小学生。随访3次,每次随访时测量受试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水平并收集颊黏膜样品;同时监测每次随访开始前3 d至随访结束这一时间段校园内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浓度(PNC)及温度和湿度水平。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粒径PNC与儿童呼吸系统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 结果: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滞后2 d的PNC 0.25~0.40 μm (粒径为0.25~0.40 μm的PNC)每升高1个 IQR个/cm 3,FVC、FEV 1及ACE分别下降60.15(95% CI:88.97,31.32)ml、34.26(95% CI:63.22,5.31)ml、6.00(95% CI:9.15,2.84),FeNO升高12.10%(95% CI:3.05%,21.95%)。不同粒径PNC升高相关的指标效应值存在粒径越小,相关的效应越大的趋势。 结论:颗粒物短期暴露与儿童肺功能、颊黏膜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及气道炎症反应升高有关;颗粒物粒径越小,其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可能就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大棚作业农民肺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大棚肺,即大棚作业农民肺的简称,是农民肺(FLD)的一种,隶属于职业性过敏性肺炎(HP)。大棚作业人群由于长期在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差以及土壤中菌落密集度较高的塑料大棚内工作,使其HP的的患病率较高。长时间以来,国内外关于“大棚肺”的防治报道不甚多见,以致对该疾病的认识度较差。近些年来,我国对大棚肺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大棚肺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主要对中国大棚肺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现状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