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老年人生活空间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近20年老年人生活空间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方法以"老年人和生活空间"为主题,系统检索2000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发表的有关老年人生活空间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国家、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91篇文献,整体发文量呈上升态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Univ Jyvaskyla(于韦斯屈莱大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生活空间流行病学调查、生活空间的评估、老年人生活空间受限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不良结局.结论近年来老年人的生活空间问题受到持续关注,我国未来应加强与国外在生活空间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 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 χ2=13 185.21, 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 χ2=12 939.83, 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 χ2=115.70, 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 χ2=103.42, P<0.001)。 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东省狂犬病暴露人群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9—2023年山东省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暴露人群监测数据,探讨暴露风险因素,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2019—2023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监测信息、人口、空间行政区划等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2023年山东省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每年接受暴露后处置人数均在100万以上,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5~8月份就诊人数最多。女性就诊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5岁以下年龄组就诊者占31.69%~36.86%,且占比逐年增高。Ⅲ级暴露者占53.40%,暴露部位在四肢的占89.81%,1.94%为多部位暴露。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猫占比逐年上升。就诊者自行处理伤口的比例由32.32%上升至45.46%,门诊处理伤口的占比由76.07%下降至66.24%。首次暴露后全程接种率63.79%,15~29岁年龄组全程接种率低于其他年龄组;Ⅲ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在35.66%。2019—2023年报告8例狂犬病病例死亡,均未进行暴露后处置。结论:山东省动物致伤后疑似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特点和暴露风险发生了变化,需关注女性群体、15岁至29岁全程接种率偏低群体、猫致伤群体等,持续开展暴露人群监测,适时调整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0年北京市大兴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20年北京市大兴区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大兴区进一步做好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报告的大兴区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人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病例感染途径及发病、确诊和出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大兴区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114例,报告发病率为6.14/10万,无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7: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83.33%);全区85.00%镇和街道报告了病例。疫情根据感染来源分为武汉输入疫情、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三个阶段,涉及聚集性疫情24起,其中家庭聚集占83.33%。结论:2020年大兴区新冠肺炎疫情呈现明显的时间聚集性,经历三个阶段疫情,各阶段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精准防控,及早控制住了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0 - 2022年杭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杭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流行病学及时空分布特征,为HFR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收集杭州市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报告的HFRS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杭州市HFRS流行概况及三间分布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杭州市2010 - 2022年HFRS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杭州市HFRS空间分布规律和发病热点区域;并采用时空扫描分析杭州市HFRS时空聚集区域。结果:2010 - 2022年,杭州市累计报告HFRS病例224例,年均发病率为0.18/10万。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春季(3 - 5月)和秋季(9 - 11月)为发病高峰,分别占30.80%(69/224)、26.34%(59/224);全市各区(县、市)均有HFRS病例报告,其中萧山区(66例,29.46%)、淳安县(41例,18.30%)、建德市报告病例数(25例,11.16%)居前3位;病例主要为31 ~ 60岁(65.18%,146/224)、男性(74.55%,167/224)、农民(46.43%,104/224)。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0 - 2022年杭州市HFRS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 = - 5.0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 9.46% ~ - 0.34%, t = - 2.10, P = 0.036]。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1 - 2014、2018、2020年杭州市各街道(乡镇)HFRS发病率均存在空间正相关聚集性(莫兰指数均> 0,均 Z > 1.96,均 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0 - 2022年杭州市热点区域(高-高)街道(乡镇)数分别为0、2、3、3、3、3、0、0、4、0、1、0、1个,且相对固定在西南部区(县、市)。时空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以淳安县汾口镇为中心,涉及淳安县的5个乡镇;二类聚集区1的时间为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以萧山区浦阳镇为中心,涉及萧山区的5个乡镇;二类聚集区2的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以建德市下涯镇为中心,不涉及其他街道(乡镇)。 结论:2010 - 2022年,杭州市HFRS病例以中年男性农民为主。HFRS疫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集中于杭州市西南部区(县、市)。今后应当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精准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湖南省儿童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毒蕈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方法:对2002至2020年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的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对不同潜伏期患儿预后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危重症患儿进行疗效分析。结果: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年龄分布为66(43,115)个月;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首发症状以消化道表现为主,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94.1%,48/51)。临床分型中胃肠道型45.1%(23/51),多器官损害型51.0%(26/51)。住院时间6(3,11) d。其中早发型45.1%(23/51),晚发型54.9%(28/51),早发型住院时间4(2,7) d,损伤器官数目1(0,3)个,晚发型住院时间8(3,12) d,损伤器官数目为4(2,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晚发型患儿器官功能损伤更严重,主要表现在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心肌酶,两组间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分布特点;首发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以胃肠道型及多器官损害型多见。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血液净化治疗对毒蕈中毒患儿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其病变具有时间多发与空间多发的特征。在过去的10年中,MS在流行病学、病理学、疾病活动与进展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推动了该病临床分型、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的更新,新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也为治疗策略提供了更多选择。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研究证据、参考国际共识和指南、结合国情、反复讨论,对中国MS患者提出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原则以及具体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8-2018年中国5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 M=2( P25~ 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 M=3( P25~ 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贝叶斯时空模型在包虫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时空数据的丰富,贝叶斯时空模型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其运用到传染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中。包虫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过程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贝叶斯时空模型为包虫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建模不仅可以分析其影响因素,还可以进行流行趋势预测和疾病分布制图,对包虫病的公共卫生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贝叶斯时空模型的原理、类型及其在包虫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950-2021年中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斑疹伤寒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我国斑疹伤寒防控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和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传染病历史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1950-2021年斑疹伤寒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圆形分布法对斑疹伤寒的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病死率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斑疹伤寒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和诊断现状。结果:1950-2021年,我国共报告斑疹伤寒发病数452 965例,死亡数7 339例,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14年中报告发病数均过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斑疹伤寒发病数和发病率大幅降低,流行强度以散发为主,但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斑疹伤寒在全年均可发病,但可呈现一定的季节聚集性,我国斑疹伤寒的发病率高峰集中在夏、秋季,不同省份斑疹伤寒的月发病高峰从北方至南方逐渐向前推移。斑疹伤寒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01∶1(18 529∶18 366),近年来女性发病数逐渐超过男性;≤9岁人群发病数占比最大(18.9%),≥50岁人群发病数呈增加趋势;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比也较大。斑疹伤寒病例从发病日期至诊断日期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6 d,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比较低,检测方法为外斐反应为主。结论:尽管我国斑疹伤寒流行态势整体好转,仍需警惕局部暴发的风险,其防控工作仍面临很多挑战,需加强斑疹伤寒病原体检测和监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