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制备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纳米粒,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结果:利用乳化法制备的立方液晶具有较好的包封率,粒径在140n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乳化法制备立方液晶纳米粒简便可行,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立方液晶纳米粒在MDCK-MDR1细胞模型中的摄取及摄取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MDCK-MDR1细胞对立方液晶纳米粒的摄取及摄取机制.[方法]以钙黄绿素为标准荧光物质制备液晶纳米粒.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MDCK-MDR1细胞内荧光强度,比较细胞对钙黄绿素、钙黄绿素液晶纳米粒摄取的差异;采用不同抑制剂(非律平、细胞松弛素D、氯丙嗪、2-D-去氧葡萄糖)与钙黄绿素液晶纳米粒共同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测定胞内荧光强度,判断MDCK-MDR1细胞摄取液晶纳米粒的通路.[结果]摄取2 h内,立方液晶纳米粒不仅可以增加MDCK-MDR1细胞对钙黄绿素的摄取也可改变细胞的摄取行为.经氯丙嗪、2-D-去氧葡萄糖孵育的细胞胞内荧光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方液晶纳米粒可增加MDCK-MDR1对钙黄绿素的摄取,摄取途径为能量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主动内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液晶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液晶纳米粒是由一定浓度的两亲性脂质在水中自组装分散形成的纳米粒,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生物黏附性好、载药量大等优点,其独特内部结构能够包封不同性质的药物,适合多种给药途径.液晶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在药物递送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对液晶纳米粒的形成,制备工艺,表征及其作为载药体的应用予以归纳和总结,为液晶纳米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冬凌草甲素植烷三醇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冬凌草甲素水溶性差,生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制备冬凌草甲素立方液晶纳米粒,提高其溶解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方法 以新型液晶材料植烷三醇,结合丙二醇-泊洛沙姆407-水为体系,在1.2×105 kPa高压均质9次条件下,制备植烷三醇立方液晶纳米粒.利用偏光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冷冻透射电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 测得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25.9±5.6)nm,平均电位为(-14.0±2.1)mV,包封率为(86.6±1.5)%,载药量为(3.69±0.06)mg·g-1,冬凌草甲素的溶解度提高了5.2倍,小角X射线散射证实立方液晶纳米粒为双菱形晶格结构(Pn3m).释药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y=16.945 0t0.5+2.484 0(r2=0.997 2).结论 制备的立方液晶纳米粒释放机制以扩散为主,能持续缓释24 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吴茱萸次碱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吴茱萸次碱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Rut-LCNP)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Rut-LCNP;采用葡聚糖凝胶色谱法、透析法分离LCNP与游离药物,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高效液相法测定Rut浓度并计算包封率.结果:Rut-LCNP呈立方状,粒径较均一.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和透析法都能将LCNP与游离药物分离,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的平均柱加样回收率为97.13% ~ 100.81%,透析法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95%~103.15%,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和透析法测得Rut-LCNP的包封率分别为(79.61±1.25)%、(77.66±1.92)%.但葡聚糖凝胶色谱法更简便快捷.结论:葡聚糖凝胶色谱法更适用于Rut-LCNP包封率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辣椒素立方液晶纳米粒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辣椒素立方液晶纳米粒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大鼠背部皮肤增生性瘢痕模型,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辣椒素水溶液、空白立方液晶纳米粒、辣椒素立方液晶纳米粒外敷处理,每天定时定量外敷给药,实验第20天比较各组的愈合率差异.实验第30天,切取瘢痕组织进行染色处理观察组织学差异.结果 A、B、C三组的总体愈合率不全相等(P<0.05),B组与A、C组的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的总体愈合率不全相等(P<0.05),D组与B、C组之间的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相比,D组组织愈合速度快、成纤维细胞数量少且排列规则、Ⅰ型胶原纤维较多见、血管和腺体生成与正常组织接近.结论 辣椒素立方液晶纳米粒能有效抑制皮肤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来酸噻吗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眼用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马来酸噻吗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TM-LCNPs),以粒径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最佳处方.使用马尔文粒度仪、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立方液晶纳米粒进行表征,以市售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对照考察TM-LCNPs的体外释放和角膜渗透能力,采用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罗丹明B立方液晶纳米粒(RhB-LCNPs)在家兔角膜的滞留情况.结果显示,TM-LCNPs的最佳处方:油水比例7∶3、均质压力900 bar、均质次数6次,载药量1%,TM-LCNPs角膜渗透能力明显高于市售滴眼液,且在眼部的滞留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兔眼病理组织切片显示TM-LCNPs多次给药对眼部无明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溴丙酮酸脂质立方液晶的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筛选3-溴丙酮酸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3-BP-LCNP)处方并优化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注入法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3-BP-LCNP,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分析进行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使用马尔文粒度仪进行粒径和电位测定,采用透析法对包封率及载药量进行考察.结果:3-BP-LCNP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为甘油单油酸酯:泊洛沙姆407为8:1(总质量保持在1 g),分散相用量为25 mL,3-BP投入量为26.67 mg,14900 psi下循环9次,测得平均粒径为192.7 nm,平均包封率为72.53%,载药量为2.71%.结论:采用注入法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的3-BP-LCNP,制备方法简单及工艺稳定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盐酸普萘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将盐酸普萘洛尔(PPL· HCl)制备成一种立方液晶纳米制剂,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粒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普萘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PPL· HCl-Cubs)并优化其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最佳处方组成,并对制备的PPL· HCl-Cubs进行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等研究.结果:优化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磁力搅拌速度600 r·min-1,搅拌温度20℃,搅拌时间1h,高压均质压力800 bar,均质次数7次;以制成100 g PPL·HCl-Cubs计,最佳PPL·HCl用量3.5g,单油酸甘油酯用量9 g,泊洛沙姆407用量1.5g.最优处方制得的PPL·HCl-Cubs粒径为(106.17±4.03) nm,多分散指数为0.216±0.009,Zeta电位为(-29.73±1.23)mV,包封率为(52.92±1.61)%,载药量为(3.26±0.09)%;PPL·HCl-Cubs呈球状,表面圆滑,为双菱形(Pn3m)立方液晶晶格,体外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方程.结论:本文优化得到的盐酸普萘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工艺条件及处方配比合理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马钱子总碱-白芍总苷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马钱子总碱(TASS)-白芍总苷(TGP)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TASS-TGP LLCN),并考察其体外经皮吸收行为.方法 运用前体注入法制备TASS-TGP LLCN,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化TASS-TGP LLCN处方,并对优化后制备的TASS-TGP LLCN基本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泊洛沙姆407(F127)作为凝胶基质制备凝胶,运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TASS-TGP LLCN凝胶和TASS-TGP普通凝胶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初步考察TASS-TGP LLCN凝胶的经皮渗透行为.结果 TASS-TGP LLCN的最佳制备处方为甘油单油酸酯(GMO)1.0 g,F1270.25 g,分散相60 mL,马钱子碱、士的宁及芍药苷包封率均大于50%,制剂质量评价显示制得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45.3±16.4)nm,pH值6.62,在透射电镜下呈立方体结构,大小均一;透皮实验显示,TASS-TGP LLCN凝胶的24 h累积透过量、渗透速率及皮肤滞留量均大于TASS-TGP普通凝胶.结论 TASS-TGP LLCN呈现促渗和皮肤贮库的双重效应,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