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基于5-氨基酮戊酸己酯立方液晶的光动力治疗纳米凝胶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该研究以5-氨基酮戊酸己酯(1)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法制备用于光动力治疗的立方液晶(1-Cubs)纳米制剂.以粒径、PDI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单油酸甘油酯(GMO)与泊洛沙姆407(F127)的质量比、载体(GMO与F127总和)与药物的质量比、药物浓度.考察了优化所得的1-Cubs在635 nm激光辐照下对人表皮癌细胞(A431细胞)存活率和ROS含量的影响.然后,以SD大鼠为模型,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品的皮肤渗透行为.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15 min、GMO与F127质量比4∶1、载体与药物质量比5∶1、药物浓度1%时,所得的1-Cubs能在细胞水平上显著提高1的PDT疗效和ROS产量.基于HPMC制得的1-Cubs(粒径小于200 nm)纳米凝胶对SD大鼠也具有较优的皮肤渗透性,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光动力治疗外用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表征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为促进水溶性栀子苷的透皮性能而制备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geniposide cubic liquid crystal gel,GE-CLC-G),并对其进行表征及体外评价.方法 以甘油单油酸酯(glyceryl monooleate,GMO)为基质材料,采用注入法制备GE-CLC-G,通过三元相图筛选出空白立方液晶区域;采用单因素法优选GE-CLC-G的处方及工艺条件;建立栀子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PLM)、小角X衍射仪(small angle X diffraction,SAXS)对产品进行表征;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比较GE-CLC-G与栀子苷软膏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DHR-2流变仪,对比GE-CLC-G和栀子苷软膏的流变学性质.结果 优选的GE-CLC-G处方及工艺为GMO∶无水乙醇∶水=64∶3∶33,1%栀子苷投药量,1%促渗剂(氮酮:丙二醇=1∶1),60℃涡旋3 min,25℃恒温箱密封、避光3d.制得的GE-CLC-G为无色、澄明的凝胶状半固体;为立方相,其内部结构为双菱形(Pn3m)晶格;测得产品中栀子苷的含量为(9.94±0.02)mg/g,载药量较大,符合立方液晶的特点.含1%促渗剂的GE-CLC-G 24 h累积透皮率Q(%)和透皮速率常数Js明显高于不加促渗剂的栀子苷软膏和不加促渗剂的GE-CLC-G.流变学研究表明,GE-CLC-G属于非牛顿流体,生物黏附性好,结构更稳定.结论 GE-CLC-G制备工艺简单,产品外观良好,PLM和SAXS可用于表征立方液晶凝胶,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好;GE-CLC-G的体外透皮性能和流变学性质均明显优于栀子苷软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制备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纳米粒,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结果:利用乳化法制备的立方液晶具有较好的包封率,粒径在140n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乳化法制备立方液晶纳米粒简便可行,去甲斑蝥素立方液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立方液晶纳米粒在MDCK-MDR1细胞模型中的摄取及摄取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MDCK-MDR1细胞对立方液晶纳米粒的摄取及摄取机制.[方法]以钙黄绿素为标准荧光物质制备液晶纳米粒.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MDCK-MDR1细胞内荧光强度,比较细胞对钙黄绿素、钙黄绿素液晶纳米粒摄取的差异;采用不同抑制剂(非律平、细胞松弛素D、氯丙嗪、2-D-去氧葡萄糖)与钙黄绿素液晶纳米粒共同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测定胞内荧光强度,判断MDCK-MDR1细胞摄取液晶纳米粒的通路.[结果]摄取2 h内,立方液晶纳米粒不仅可以增加MDCK-MDR1细胞对钙黄绿素的摄取也可改变细胞的摄取行为.经氯丙嗪、2-D-去氧葡萄糖孵育的细胞胞内荧光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方液晶纳米粒可增加MDCK-MDR1对钙黄绿素的摄取,摄取途径为能量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主动内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立方膜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脂质立方液晶在药物载体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生物体内,有一种与之类似的结构,称为立方膜.具体而言,立方膜就是指含有脂蛋白的三维周期性脂质双分子单层、双层或多层的纳米曲面结构.亚细胞器中的这种生物立方膜结构可能也能作为药物载体,同时有抗氧化、紫外滤光等潜在作用.本文将主要介绍立方膜的研究进展、形成机理,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情况,及其功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液晶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液晶纳米粒是由一定浓度的两亲性脂质在水中自组装分散形成的纳米粒,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生物黏附性好、载药量大等优点,其独特内部结构能够包封不同性质的药物,适合多种给药途径.液晶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在药物递送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对液晶纳米粒的形成,制备工艺,表征及其作为载药体的应用予以归纳和总结,为液晶纳米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冬凌草甲素植烷三醇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冬凌草甲素水溶性差,生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制备冬凌草甲素立方液晶纳米粒,提高其溶解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方法 以新型液晶材料植烷三醇,结合丙二醇-泊洛沙姆407-水为体系,在1.2×105 kPa高压均质9次条件下,制备植烷三醇立方液晶纳米粒.利用偏光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冷冻透射电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 测得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25.9±5.6)nm,平均电位为(-14.0±2.1)mV,包封率为(86.6±1.5)%,载药量为(3.69±0.06)mg·g-1,冬凌草甲素的溶解度提高了5.2倍,小角X射线散射证实立方液晶纳米粒为双菱形晶格结构(Pn3m).释药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y=16.945 0t0.5+2.484 0(r2=0.997 2).结论 制备的立方液晶纳米粒释放机制以扩散为主,能持续缓释24 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藤碱原位液晶作为液体栓塞剂的流变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制备3种不同处方的青藤碱原位液晶,并考察其原位前后的流变学性质,评价其用于栓塞的可行性.采用锥板夹具进行流变学实验,分别进行稳态流变学和非稳态流变学性质研究,并比较其原位前后的流变学性质差异.稳态流变学结果显示3种液体栓塞剂原位前后均为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原位前后黏度相差2~5个数量级;并具有一定的屈服值,原位前约10 Pa,原位后约4 500 Pa;各体系均有一定触变性,动力黏度基本不受剪切速率的影响,原位前均小于0.3 Pa·s,原位后大于1Pa·s,原位前后相差1个数量级;温度扫描结果显示在10~50℃各体系黏度均略有下降,但下降速率基本不变,原位前后黏度相差1~3个数量级.非稳态流变学结果显示原位前无明显线性黏弹区,表现为液体的性质;原位后线性黏弹区范围为应变γ<1%(3号为5%),且弹性模量G'大于黏性模量G",表现为固体的性质;频率扫描结果显示原位前后各体系在低频下G">G',体系黏性占优势,在高频下G'>G",体系弹性占优势,复合黏度的测试结果从侧面证实了该液体栓塞剂原位后可形成立方液晶(3号原位后在此条件下结构被破坏).该实验采用DHR-2流变仪进行流变学性质研究,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可为产品的体外评价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油单油酸酯溶致液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溶致液晶的形成、结构特点以及在药物载体领域中的应用做归纳总结,分析其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前景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添加物对甘油单油酸酯溶致液晶形成及结构的影响进行讨论,为进一步研究溶致液晶载药系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溶致液晶在经皮及黏膜给药系统研究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溶致液晶是由两亲性分子溶解在极性溶剂中形成的具有特殊几何结构的体系,根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层状液晶、立方相液晶及六角相液晶.近年来,溶致液晶已应用于药物传递领域,尤其是在经皮和黏膜给药系统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如高生物黏附性、高透皮渗透性、低流动性、缓慢释药等.笔者结合所在课题组对溶致液晶在鼻腔给药、经皮给药的研究和相关文献,探讨并分析溶致液晶用于经皮及黏膜给药的技术策略,着重探讨了在鼻腔黏膜给药领域的研究策略,最终为溶致液晶在经皮及黏膜给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