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6月6例患儿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组织标本,其中女4例,男2例,年龄范围为1.5~6.0个月,体重3.2~7.4 kg。分离并培养HemEC。实验分为实验组(HemEC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相关抗原因子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D31在HemEC中的表达。体外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分别为0、30、60、90、120、150 μmol/L,处理HemEC 24、48、72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经0、9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处理HemEC 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WF、CD31标志物表达均为阳性,证明此细胞确为HemEC。通过MTT法检测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0、30、60、90、120、150 μmol/L)作用于HemEC不同时间(24、48、72 h)后吸光度( A)值可知,随着浓度的增加,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emEC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逐渐增强( F=22.410、66.382、36.989, P值均<0.05);30、6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24、48 h,可引起HemEC轻度抑制( F=6.103、7.010, P值均<0.05);在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为90 μmol/L时,24 h后 A值(0.186±0.014)与对照组(0.299±0.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11, P<0.05),出现明显的细胞抑制现象,抑制率为38%。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于HemEC 72 h时细胞的增殖活性(0.292±0.016)与48 h增殖活性(0.467±0.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68, P>0.05),所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最适有效低浓度为90 μmol/L,最适有效作用时间为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3.47±0.15)%与空白对照组的(3.86±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3, P<0.05),说明马来酸噻吗洛尔能明显促进HemEC的凋亡。 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促进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 *a *b *色彩模式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0.5%马来酸噻吗洛尔水剂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IH)的效果,并探讨L *a *b *色彩模式分析瘤体颜色的可行性。 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接受0.5%噻吗洛尔水剂外敷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浅表型IH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疗效,VAS评分-100至0分表示差,1至49分表示一般,50至89分为良好,90至100分为优。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L *a *b *色彩模式数字化描述瘤体颜色变化,L值为亮度坐标值,a值为红绿坐标值,b值为黄蓝坐标值。对治疗前、后L、a、b变化(ΔL、Δa、Δb)采用配对 t检验,并对ΔL、Δa、Δb与VA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25例患儿(30处瘤体),包括头颈部13处,躯干9处,四肢8处。25例中男8例,女17例,年龄大于1个月且小于6个月。治疗后停药随访时(2~37个月),VAS评价结果显示2处瘤体(6.7%)为一般,8处(26.7%)为良好,20处(66.7%)为优。头颈部、躯干、四肢3个部位疗效达到优的比例分别为69.2%(9/13)、66.7%(6/9)、62.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01, P=0.951)。治疗后L值升高了9.25±8.96,a值下降了4.68±11.08,b值下降了2.44±7.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383、3.763、2.813, P值分别为<0.001、<0.001、0.006)。相关性分析显示ΔL值与VAS评分成正相关( r=0.616, P<0.001),Δa值与VAS评分成负相关( r=-0.640, P<0.001),Δb值与VAS评分不相关( r=-0.028, P=0.883)。 结论:0.5%马来酸噻吗洛尔水剂可有效治疗浅表型IH。ΔL、Δa与VAS评分相关性良好,L *a *b *色彩模式能较准确地反映瘤体颜色变化,可作为评价浅表型IH疗效的客观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究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40例皮肤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联合组(1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联合组患儿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冷冻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瘤体直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2组患儿瘤体直径均逐渐减小(P<0.05),且联合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瘤体直径减小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2组患儿血清MMP-9及VEGF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且联合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6个月MMP-9及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湿疹、溃疡、糜烂及红肿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MMP-9、VEGF水平,缩小瘤体,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马来酸噻吗洛尔和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治的50例表浅型血管瘤患儿,27例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A组;23例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为B组.随访12个月,每个月定期复诊.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效果、显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随访12个月,A组显效率为63.0%,B组显效率为65.2%,2组治疗效果及显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B组(P<0.05),2组均未出现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口服用药相比,本方法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推荐为一线用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曲伏前列素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对血清ET-1、MMP、TIMP-2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曲伏前列素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对血清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作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研究组予以曲伏前列素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T-1、MMP、TIMP-2水平、阻力指数、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峰速、房水细胞数、房水闪辉值、眼压、视野光敏感度、视野平均缺损、视力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ET-1、MMP、TIMP-2水平、阻力指数、房水细胞数、房水闪辉值、眼压、视野平均缺损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峰速、视野光敏感度、视力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眼部情况,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ET-1、MMP、TIMP-2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拉坦前列素与噻吗洛尔不同联用方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拉坦前列素与噻吗洛尔不同联用方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2× 2自身交叉对照方案,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1月在三亚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POA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个治疗顺序组,各25例.A组患者先行传统用药方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每晚1次,每次1滴+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早晚各滴1次,每次1滴),治疗8周后,经48 h洗脱期,再行改进用药方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每晚1次,每次1滴+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日早上1次,每次1滴)治疗8周;B组患者则先行改进治疗方案治疗,治疗8周后,经48 h洗脱期,再行传统治疗方案治疗8周.比较两种用药方案患者用药前后24 h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及眼压波动值,并记录其眼部血流动力学[最大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最大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及R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EDV、PS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用药方案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用药方案(4.0%vs. 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洛尔的传统联用方案中的噻吗洛尔早晚2次用药改为早上1次用药,不改变其疗效,但用药不良反应有所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服普萘洛尔与局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口服普萘洛尔与局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7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2~9个月,平均年龄4.8个月.病灶大小1.5 cm×2.0 cm×1.0cm~7.0cm×6.0 cm×3.0 cm.治疗采用普萘洛尔[1.0 ~ 1.5 mg/(kg·d)]每日1次口服,0.5%马来酸噻吗洛尔每日2次利用医用纱布外敷于病灶处.疗程12 ~ 32周,平均20.3周.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4个月.治疗前后记录瘤体颜色、体积、质地的变化,并完善病灶区的超声检查.结果 27例患儿中效果为“优”的21例(77.8%)、“好”的4例(14.8%)、“中”的2例(7.4%)、“差”的0例(0%);治愈率77.8%,有效率100%.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于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具有很好的疗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中有关物质的测定及杂质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测定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中有关物质的方法,并对其杂质进行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含量,色谱柱为ACES C18,流动相为甲醇与4.32 g/L辛烷磺酸钠溶液(冰醋酸调pH至3.0)的混合溶液(50:50,V/V)-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5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制备杂质纯品,色谱柱为YMC-PACK ODS-A,流动相为甲醇-0.01%三氟乙酸(40:60,V/V)和甲醇-0.01%三氟乙酸(20:80,V/V),流速为8 mL/min,检测波长为295 nm,柱温为20℃,进样量为0.8 m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结构推测,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甲醇-5 mmol/L甲酸铵溶液(含0.05%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20℃,进样量为2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质谱全扫描模式检测母离子,以子离子扫描模式检测碎片离子.采用氢谱、碳谱进行结构确证和推测.结果:马来酸噻吗洛尔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501~10.02μg/mL(r=0.9999);定量限为3.012 ng,检出限为1.004 ng;精密度试验的RSD为0.2%,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确证了杂质Ⅰ、Ⅱ、Ⅲ的结构,并推测了杂质Ⅳ和Ⅴ的结构.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好,可用于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噻吗洛尔溶液湿敷对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对噻吗洛尔溶液湿敷治疗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105例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患儿,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滴于纱布湿敷于瘤体,每日2次,每次0.5h,治疗4个月.观察性别、年龄、血管瘤大小、分期及部位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Ⅱ级以上有效率达80.95%,平均瘤体厚度从治疗前的(2.47±1.37)mm变为治疗后的(1.62±1.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部位瘤体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增生期瘤体治疗有效率高于非增生期(P<0.05);治疗开始月龄越小,瘤体越薄,疗效越好(P<0.05).结论 噻吗洛尔溶液湿敷治疗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效果确切,宜尽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布林佐胺与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观察布林佐胺与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POAG患者100例(20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100眼),分别采用布林佐胺、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治疗;检查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6周的眼压,治疗前及治疗6周的视平均野缺损(M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视盘盘沿面积(NRA)、泪膜破裂时间(BUT),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眼压、MD、RNFLT、NRA、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2、4、6周眼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周MD、RNFLT、N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周BUT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林佐胺治疗POAG的降眼压效果优于马来酸噻吗洛尔,能防止视野缺损进一步加重,对BUT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