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股骨头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表达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股骨头内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基因表达水平及活化差异。方法:选用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切除的人新鲜股骨头组织标本,分别对人股骨头松质骨区与软骨下骨区的BMECs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用一系列低浓度梯度氢化可的松(0、0.03、0.06、0.10 mg/ml)分别对两个区域BMECs进行干预,观察股骨头不同区域的BMECs的细胞表型与功能状态,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观察血管生成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不同部位BMECs内11β-HSD1、11β-HSD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1β-HSD1、11β-HSD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氢化可的松浓度升高,股骨头松质骨区和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松质骨区(均 P<0.05)。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股骨头松质骨区BMECs表现为先缓慢减少,然后在0.10 mg/ml时略微增加,而在软骨下骨区表现与之相反,软骨下骨区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略高于松质骨区(均 P<0.05),但在0.10 mg/ml时两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3±0.018比0.126±0.021、0.577±0.231比0.609±0.174, t=1.380、0.409,均 P>0.05)。0.06 mg/ml氢化可的松处理后不同时间,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划痕闭合率、管腔数、出芽数和小管分支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人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 11β-HSD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松质骨区BMECs 11β-HSD1高度表达而11β-HSD2却低表达,软骨下骨区则表现相反,这有助于解释激素性骨坏死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第533例 父母近亲结婚—身材矮小—高血压—双肾上腺增粗—醛固酮升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报道一例以父母近亲结婚、性早熟、高血压、低钾血症和双侧肾上腺增粗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临床高度怀疑11β-羟化酶缺陷症(11β-OHD),但患者生化检查不典型:ACTH轻度升高,醛固酮水平也不低。进一步完善质谱法类固醇激素检测示:11-脱氧皮质酮(DOC)、11-脱氧皮质醇、雄烯二酮显著升高,醛固酮降低。基因检测提示CYP11B1基因存在纯合错义变异(新发变异),父母均为携带者。泼尼松治疗后,血压下降,血钾恢复正常。此病例提示,11β-OHD患者因DOC大量堆积,导致放射免疫法测定的醛固酮假性升高。质谱法能准确测定各种肾上腺来源的激素水平,有助于明确诊断。因此,在高血压伴低血钾的鉴别诊断时,需谨慎对待醛固酮的测定结果,综合疾病全貌提出合理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氟康唑治疗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运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我国用于治疗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CS)的药物很少,无日常可用的抑制肾上腺类固醇生成的药物,酮康唑由于肝毒性退市无法获得,氟康唑是否为临床上可行的皮质醇生成抑制剂?本文对氟康唑用于各类内源性CS的个案疗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实验和不良反应报告等研究进行综述,并重点与酮康唑进行比较,为氟康唑应用于CS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虽然氟康唑降低皮质醇效果不如酮康唑,但它通过抑制11β-羟化酶和17α-羟化酶,对类固醇生成有抑制作用,可用于CS患者的短期治疗,它不良反应小、经济和普及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在不同年龄段大鼠眼内的表达与分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代谢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11β-HSD1)在不同年龄Sprague-Dawlay (SD)大鼠眼内的表达与分布。方法::实验研究。将SD大鼠按年龄分为6组:1~2日龄新生组(PND1)、5~6日龄组(PND5)、10~11日龄组(PND10)、14~15日龄刚开眼组(PND15)、20~21日龄组(PND20)和8~9周龄成年组(M),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从新生、开眼到成年等不同发育阶段SD大鼠眼组织内11β-HSD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并通过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11β-HSD1在不同年龄段大鼠视网膜内的表达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 t检验分析。 结果::IHC显示11β-HSD1在各年龄组SD大鼠眼角膜、虹膜、视网膜、脉络膜、晶状体、睫状体等组织中均有表达,新生SD大鼠眼组织中的11β-HSD1阳性细胞数更多,染色更明显。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角膜内 11β-HSD1 mRNA相对表达量在SD大鼠出生后10 d达到高峰,SD大鼠开眼后开始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0, P<0.001)。开眼前SD大鼠视网膜内的 11β-HSD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开眼后和成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50, P<0.001)。Western bolt进一步证实,新生大鼠视网膜内的11β-HSD1蛋白表达量高于刚开眼大鼠和成年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6, P=0.009; t=4.24, P=0.013)。 结论::11β-HSD1在SD大鼠眼组织内广泛分布,其表达量随年龄而变化,开眼前SD大鼠眼组织尚未分化发育成熟,其表达量较高,提示11β-HSD1可能与SD大鼠眼组织的分化、发育和成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YP11B1基因突变致11β-羟化酶缺陷症1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报道1例CYP11B1基因新突变致11β-羟化酶缺陷症(11β-OHD)的患者家系,对其临床及其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16日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就诊的1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确诊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进一步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父母及其姐姐的外周血样进行CYP11B1(NM_000497)基因测序,提示患者存在外显子1:c.199delG,p.Glu67Lysfs*9和外显子5:c.905_907 delATGinsTT,p.Asp302Valfs*23复合杂合突变,均为致病变异。患者父亲和姐姐携带外显子1:c.199delG,p.Glu67Lysfs*9杂合突变,母亲携带外显子 5:c.905_907delATGinsTT,p.Asp302Valfs*23杂合突变。本研究首次报道了CYP11B1基因外显子1 c.199delG和外显子5 c.905_907 delATGinsTT新复合杂合突变,不仅丰富了11β-OHD突变数据库,也为深入理解该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SLE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抵抗是临床GC治疗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本文总结并分析了SLE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机制,主要从糖皮质激素受体(GR)水平相关和非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相关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阐述。从GR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发现,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异常、多药耐药基因1及其编码的P-糖蛋白异常、热休克蛋白90异常从GR前水平导致GC抵抗,GR基因缺陷和GR基因表达异常从GR水平导致GC抵抗,而NF-κB、活化蛋白-1等转录因子产生异常变化则从GC受体后水平对GC抵抗产生影响;从非GR相关因素水平分析发现,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辅助性T细胞17、Toll样受体9也与GC抵抗密切相关。对这些不同机制的研究,为早期临床诊断GC耐药,改善GC抵抗,提高GC灵敏度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阻断这些潜在机制来逆转GC抵抗,寻找有效的临床替代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YP11B2/CYP11B1融合基因致11β羟化酶缺乏症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例 CYP11B2/CYP11B1融合基因所致11β羟化酶缺乏症(11β-OHD)患儿的遗传学特征,并为其父母提供产前遗传咨询。 方法:选取1例2020年8月24日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用RT-PCR及Long-PCR确定患儿的融合基因。结果:患儿为5岁男性,第二性征发育提前,生长加速,诊断为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WES检测提示患儿 CYP11B1基因存在杂合错义变异c.1385T>C(p.L462P),同时染色体8q24.3区存在37.02 kb的杂合缺失。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将c.1385T>C(p.L462P)评级为可能致病变异(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M3+PP4)。RT-PCR及Long-PCR联合检测结果提示为 CYP11B1和 CYP11B2基因重组,形成 CYP11B2 exon 1~7/ CYP11B1 exon 7~9融合基因。患儿被确诊为11β-OHD,经氢化可的松及曲普瑞林治疗有效。患儿父母经遗传咨询后娩1个健康后代。 结论:因 CYP11B2/CYP11B1融合基因所致的11β-OHD易被误诊为21-OHD,需采用多种基因检测手段联合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细胞介素13与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及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信号通路在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IL-13受体α2(interleukin-13 receptor α2,IL-13Rα2)、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 β- 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2 ,11βHSD2)信号通路在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手术治疗的结肠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9年8月30日,统计治疗和随访期间肝转移发生率,根据肝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 n=22)和非转移组( n=5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比较两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IL-13、IL-13Rα2、11βHSD2、环氧合酶2、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以11βHSD2的抑制剂甘草次酸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CT-8的11HSD2活性,在甘草次酸添加前和添加24 h两个时间点,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IL-13、IL-13Rα2、11βHSD2、环氧合酶2、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比较其差异。 结果: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结肠癌组织中的IL-13(0.79±0.11、0.40±0.10)、IL-13Rα2(0.72±0.13、0.46±0.11)、11βHSD2(0.84±0.26、0.60±0.08)、环氧合酶2(0.70±0.25、0.37±0.04)、蛋白激酶B(0.76±0.13、0.42±0.06)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癌旁组织(0.09±0.01、0.10±0.06,0.09±0.02、0.09±0.03,0.09±0.01、0.09±0.02,0.13±0.02、0.12±0.07,0.05±0.02、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8.36、23.20、22.07、24.88、16.47、47.86、18.55、24.55、26.20、44.40, P均<0.001);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结肠癌组织中的IL-13(0.48±0.11、0.32±0.07)、IL-13Rα2(0.52±0.11、0.36±0.11)、11βHSD2(0.63±0.12 、0.48±0.11)、环氧合酶2(0.45±0.15、0.27±0.09)、蛋白激酶B(0.50±0.12 、0.29±0.08)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癌旁组织(0.12±0.02、0.13±0.01、0.10±0.02、0.10±0.02、0.14±0.06、0.13±0.05、0.10±0.03、0.10±0.04、0.10±0.03、0.1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63、21.15、17.71、17.28、11.01、18.14、10.55、13.12、15.76、18.90, P均<0.001);转移组癌组织中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 t值分别为15.15、3.01、8.97、2.52、6.34、2.26、9.82、2.52、16.02、3.57, P均<0.05)。相对于甘草次酸添加前,甘草次酸添加24 h后,IL-13、IL-13Rα2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 P均>0.05),而环氧合酶2和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添加前:0.725±0.159、0.639±0.162、0.741±0.178、0.668±0.145,添加后:0.108±0.085、0.116±0.048、0.122±0.063、0.119±0.066)则均降低( t值分别为18.744、16.954、17.956、18.875, P均<0.01)。 结论:IL-13、IL-13Rα2、11βHSD2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促进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可能是结肠癌中11βHSD2高表达促进环氧合酶2表达、激活PI3K/蛋白激酶B通路等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信号通路而促进结肠癌肝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三七皂苷R1改善神经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三七皂苷R1(notoginsenside R1,NGR1)治疗神经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 0.83 mg?kg-1 脂多糖(LPS)构建小鼠神经炎症模型,应用NGR1(30 mg?kg-1)进行给药治疗,眼眶静脉丛取血并分离血浆.在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神经炎症相关指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技术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的基础上,应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各组小鼠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内源代谢物的鉴定,并应用MetaboAnalyst和Metscape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差异内源代谢物的关键代谢途径,最后通过qRT-PCR检测调控关键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NGR1 能够明显改善小鼠脑组织神经损伤,明显降低中枢神经炎症因子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 1(Ib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的mRNA水平,显著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此外,代谢组学发现模型组与给药组之间小鼠血浆中皮质酮、吲哚丙酮酸、泛酸、12S-羟基 5Z,8Z,10E,14Z-二十碳四烯酸、PC(18:3(9Z,12Z,15Z)/16:1(9Z))等 22 个差异内源代谢物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qRT-PCR结果显示,给药后能显著逆转关键代谢途径中 2A型磷脂酶A2(PLA2G2A)、1B型磷脂酶A2(PLA2G1B)、12A型磷脂酶A2(PLA2G12A)、醛酮还原酶 1D1(AKR1D1)、羟基类固醇 11β脱氢酶 1(HSD11B1)、羟基类固醇 11β脱氢酶 2(HSD11B2)mRNA表达水平.结论:NGR1 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具有治疗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皮质酮等关键代谢物及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关键途径发挥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将为深入研究NGR1 抗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钩藤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IMW-B19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研究钩藤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IMW-B19发酵产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方法 该菌株的发酵产物采用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ESI-MS和NMR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使用人肝癌HepG2 细胞评价化合物1 对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 1 活性的影响.结果 共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经多种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对比,分别鉴定为actiphenol(1)、苯甲酸薄荷酯A(2)、cyclo(L-Pro-L-Phe)(3)、胸苷(4)、11-hydroxy-4-amorphen-15-oic acid(5)、3-吲哚甲酸甲酯(6)、苯乙酸(7)、1-(3-ethylphenyl)-ethane-1,2-diol(8)、亚油酸(9)、亚油酸甲酯(10)和2-氨基-4-甲氧基苯甲酸(11).化合物1对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0 μmol·L-1时,抑制率达到86.01%.结论 从钩藤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IMW-B19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5、8 为首次从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