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高眼压诱导的小鼠血-视网膜外屏障破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 t=14.280, 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 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体化PET/MR揭示健康男性脑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和有效连接模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用一体化PET/MR研究健康年轻男性脑默认网络(DMN)的功能连接(FC)和代谢有效连接(MEC)特征。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西安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中位年龄29岁),使用PET/MR采集所有受试者全脑的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静息功能MRI(fMRI)以及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T 1加权数据。使用CONN18b软件和统计参数图(SPM)12进行分析,基于体素提取DMN 4个子网络: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后扣带回皮质(PCC)及左右两侧的外侧顶叶(LP)的FC及FDG代谢数据,计算FC和MEC并分别进行单样本 t检验,统计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 结果:DMN的4个子网络两两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FC( t值:6.00~7.71,均 P<0.008,Bonferroni校正);MPFC与PCC之间(MPFC到PCC: t=10.03, PCC到MPFC: t=3.73,均 P<0.004,Bonferroni校正)、双侧LP相互之间(左LP到右LP: t=5.28,右LP到左LP: t=4.76,均 P<0.004,Bonferroni校正)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双向MEC;MPFC、PCC分别和双侧LP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向MEC( t值:3.44~6.93,均 P<0.004,Bonferroni校正)。 结论:DMN内部存在特殊的FC和MEC模式,MPFC和PCC在DMN中较为关键,存在紧密联系且共同调节LP。一体化PET/MR提供了认识脑网络组织形式的新角度,深化了对DMN的全面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保护新生肠道屏障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乳提取物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disialyllacto-N-tetraose,DSLNT)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取2013年2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病理科保存的新生儿回肠病理组织石蜡块(NEC 12例,肠闭锁9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肠道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表达情况。(2)取1日龄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NEC组(10只)和DSLNT+NEC组(10只),NEC组和DSLNT+NEC组以3次/d的频率、连续3 d进行缺氧(95%N 2,10 min)/冷刺激(4 ℃,10 min)诱导新生大鼠NEC模型,DSLNT+NEC组在造模同时于配方奶中添加DSLNT(300 μmol/L)。72 h后处死所有大鼠,取末端回肠组织处理,比较不同组肠组织损伤及ZO-1表达情况。(3)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炎性细胞模型并给予DSLNT,分为对照组、LPS组、DSLNT+LPS组,以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并以免疫荧光法检测ZO-1表达,验证DSLNT对Caco-2细胞生长和紧密连接的影响。 结果:(1)患儿结果:NEC组病变肠段黏膜层绒毛完整度缺失,肠上皮细胞连接处ZO-1表达明显少于肠闭锁组和NEC组非病变肠段。(2)动物实验结果:NEC组大鼠肠组织病变部位肠上皮层松脱甚至坏死和脱失,ZO-1表达低于对照组和DSLNT+NEC组( P<0.05)。DSLNT+NEC组大鼠存活率高于NEC组(8/10比6/10),回肠炎症损伤病理评分低于NEC组[2.0(1.0,2.8)比3.5(3.0,4.0)]( P<0.05)。(3)细胞实验结果:LPS组肠上皮Caco-2细胞出现细胞生长限制和ZO-1免疫荧光暗淡;DSLNT+LPS组Caco-2细胞生长优于LPS组,与对照组相当,同时ZO-1表达强度显著增加。 结论:肠上皮紧密连接损伤是NEC的重要特征之一,ZO-1是NEC药学防治的潜在靶标分子;人乳寡糖单体DSLNT通过调节肠上皮ZO-1表达和紧密连接完整性发挥对新生肠道的保护作用,是天然的肠道屏障调节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诱导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脓毒症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根据干预时间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假手术组、脓毒症1 d组、脓毒症4 d组、脓毒症7 d组。采用荧光素钠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脓毒症组的大鼠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量少、进食饮水少,腹胀明显,排稀便。腹腔解剖可见肠系膜黏连,近端肠管扩张,盲肠结扎部位颜色暗红且表面有脓液渗出,整个腹腔可见血性渗出液。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脓毒症组的大鼠体质量下降,随着脓毒症的病程发展,大鼠体质量持续降低,脓毒症7 d组的大鼠体质量最低,且明显低于脓毒症4 d( P < 0.05)、脓毒症1 d( P < 0.05)以及假手术组( P < 0.05)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盲肠结扎穿孔1 d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荧光素钠的渗漏显著增加( P < 0.05)。随着脓毒症的病程发展,荧光素钠渗漏含量持续增加。脓毒症7 d的大鼠脑组织中的荧光素钠含量最高,并且明显高于脓毒症4 d、脓毒症1 d以及假手术组的大鼠(均 P < 0.05)。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盲肠结扎穿孔1 d后大鼠脑组织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均 P < 0.05)。随着脓毒症的病程发展,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持续降低。脓毒症7 d的大鼠脑组织中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ZO-1的表达量最低,并且明显低于脓毒症4 d、脓毒症1 d以及假手术组的大鼠(均 P < 0.05)。 结论:脓毒症可诱导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并且脓毒症持续的时间越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芪附理中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芪附理中灌肠方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芪附理中灌肠方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10只,其余各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苦寒泻下法(大黄煎剂)合并三硝基苯磺酸(TNBS)/55%乙醇复合法诱导法制备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肠生理盐水1 ml,芪附理中灌肠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肠芪附理中汤药液3.00、1.50、0.75 g/kg,美沙拉嗪组灌肠美沙拉嗪溶液0.03 g/kg,1次/d,连续干预14 d。14 d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及连接黏附分子A(JAM-A)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黏膜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可见水肿和溃疡灶;美沙拉嗪组及芪附理中灌肠方各剂量组黏膜结构较完整,可见新生上皮炎症浸润、水肿、溃疡均有好转。与模型组比较,芪附理中灌肠方各剂量组DAI评分降低( P<0.01),芪附理中灌肠方高、中剂量组结肠组织Occludin、JAM-A蛋白表达升高( P<0.05)。 结论:芪附理中灌肠方可缓解UC大鼠症状及病理形态,其修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Occludin、JAM-A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角膜上皮屏障中紧密连接损伤在角膜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角膜是兼具屈光功能和屏障功能的透明组织。角膜上皮是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角膜的第一道屏障。生理状态下,角膜上皮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道具有选择性通透功能的屏障。角膜上皮屏障损伤会破坏上皮完整性,引发一系列眼表疾病,严重可致失明。紧密连接位于角膜上皮细胞间接触面的最顶端,在建立和维持角膜上皮屏障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既往研究发现角膜上皮紧密连接损伤是许多眼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一环。了解角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关注破坏紧密连接的危险因素,明确紧密连接在各类眼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疗眼表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专科信息系统建立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大型三甲医院重症医学数据库的模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进一步完善科室信息系统,建立多参数重症医学数据库,为重症医学大数据分析研究提供资料,为其他医疗机构建立相关数据库提供参考。方法:在充分了解科室临床及科研工作需要的前提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基于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整合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监护信息系统(Moniter)、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中患者的病例资料,初步建立了重症医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及验证;并对比重症医学监护信息数据库(MIMIC-Ⅲ)而逐步完善其内容及架构。结果:在2017年9月至2020年2月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运行期间,该重症医学数据库共纳入2 207例次重症患者的诊疗信息,包括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前及在ICU期间的全部数据,如人口统计学信息、生命体征、药物治疗、出入量记录、样本采集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和多种临床常用评分数据及诊断等。所收集的数据按照内容不同分别储存至不同的数据表中,各表通过主键相互连接。数据库中收集的数据可经信息系统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已经用于部分临床研究,可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结论:基于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建立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可为医疗机构进行重症患者规范化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帮助;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可以更好地适用于我国危重患者人群的数据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