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体外膜氧合技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机械循环支持(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技术的发展,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被作为机械循环支持的主要治疗手段,应用于心源性休克、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心肺复苏等紧急情况。近年来,ECMO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围手术期的应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概述ECMO技术在CHD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讨论ECMO技术应用于CHD患儿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相关并发症与应对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食管闭锁并发胃穿孔五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并胃穿孔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2至2022年收治的5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并胃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男4例,女1例,胎龄28 +5~37 +6周,出生体重1 100~2 350 g,生后均出现呼吸困难、喂养困难。3例患儿在有创机械通气中、1例患儿在无创通气中、1例患儿在鼻导管吸氧中出现胃穿孔,紧急行一期胃修补,后进行二期食道吻合术,均痊愈出院。 结论:胃穿孔是先天性食管闭锁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机械通气可能会促进胃穿孔的发生。如合并胃穿孔应及早进行修补术,稳定后早期进行食管吻合手术治疗以改善最终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肛管引流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胃肠外科对131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双吻合技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不进行肛管间断冲洗,采用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同时应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皮下神经阻滞缓解双肛管带来的肛周疼痛。观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术后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术后肛门疼痛评分(2.9±0.4)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3%),其中1例患者为C级吻合口漏,紧急行二次开腹手术,行横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余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双肛管引流能够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经局部镇痛处理可缓解肛门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围手术期吸入高浓度氧的争议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特别是在气管插管和拔管之前,使用较高的FiO 2是一种常见做法。近年来,对围手术期是否应该使用高浓度氧的争议越来越大。文章综述了高浓度氧在围手术期使用的利弊,围绕围手术期使用高浓度氧的不利影响,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引起的氧化应激增加、导致组织氧合受损的高氧性血管收缩和吸收性肺不张等,分别从高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研究数据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也探讨了使用高浓度氧的益处,包括减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与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发生,增加术中紧急情况下的缺氧耐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创伤性主气道断裂经体外膜肺氧合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严重创伤导致的胸部损伤较为常见,但是胸部创伤导致的主气道破裂,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严重并发症。当患者突然丧失有效通气时,体外膜肺氧合(extrac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确保气体交换的一种有效抢救方法。ECMO可以在严重气道损伤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报道1例创伤性主气道破裂导致窒息患者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常规治疗无效,紧急行ECMO生命支持,并成功完成气道修补手术,最终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为创伤性气管破裂患者提供了治疗经验,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次病例报告由嘉兴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2-KY-47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96例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院际转运在危重症儿童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系统建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疾病转运中心通过院际转运收治PICU的296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96例院际转运危重症患儿主要来自深圳地区及深圳周边地区共74家医院,辐射半径2.5~365 km,其中164例(55.4%)转运半径为50~200 km,117例(39.5%)转运半径为50 km以内,15例(5.1%)转运半径>200 km。转运患儿中男186例(62.8%),女110例(37.2%)。年龄范围1月龄~16岁(中位数1岁10个月)。所有转运危重症患儿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152例(51.4%),转运途中发生不良事件4例(1.4%)。需紧急处理的:需吸痰18例(6.1%),球囊通气1例(0.3%),镇静药止痉4例(1.4%),无一例患儿在转运途中死亡。转运病种呈多样化,其中意外伤害103例(34.8%),呼吸系统疾病60例(20.3%),神经系统疾病52例(17.6%),心血管系统疾病24例(8.1%),感染致多脏器功能障碍20例(6.8%),消化系统疾病(含外科疾病)15例(5.1%),传染性疾病11例(3.7%),血液系统疾病5例(1.7%),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各3例(1.0%)。296例危重症患儿均经过我院急诊科绿色通道收入PICU住院治疗,住院后经手术治疗39例(13.2%),主要为颅脑手术29例(9.8%),2例(0.7%)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住院天数1~246 d(中位数12 d),243例(82.1%)治愈或好转出院,27例(9.1%)放弃治疗或转院,26例(8.8%)死亡。结论: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系统在三甲医院尤其是儿科专科三甲医院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周边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设备不齐全和医疗水平受限的问题,有利于更迅速、更积极有效地救治危重症患儿,而持续推广和优化院际转运系统对实现三级诊疗阶梯建设、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存质量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填纱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EPH)后盆腔填纱控制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EPH后因手术创面持续出血于外院行盆腔填纱治疗后转诊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因EPH后手术创面持续出血转诊至本院后行盆腔填纱治疗,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产妇的结局、并发症、住院时间,并分析影响盆腔填纱效果的因素。结果:11例产妇的中位分娩孕周为38.3周(38.0~39.9周),终止妊娠方式为剖宫产术分娩7例(7/11),阴道分娩4例(4/11)。产后出血距盆腔填纱的中位时间为10 h(5~57 h),中位出血量为8 500 ml(4 800~15 600 ml),中位盆腔填纱数量为3块(2~7块),中位纱垫留置时间为6.0 d(3.0~6.0 d)。本次妊娠中位开腹次数为3次(2~3次),最多开腹4次。11例产妇中首次填纱成功止血9例(9/11),最终救治成功11例(11/11)。所有产妇均在实施盆腔填纱前发生失血性休克(11/11)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1/11),其他常见并发症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11)、心脏骤停(4/11)、深静脉血栓形成(3/11)、感染性休克(3/11)和肠梗阻(1/11)。所有产妇均于凝血功能恢复且无活动性出血后取出填塞纱垫。11例产妇的中位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为3 d(3~5 d),中位纱垫留置时间6 d(3~6 d),中位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14 d(11~26 d),中位总住院时间为22 d(16~49 d)。结论:盆腔填纱可以作为EPH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时措施,为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争取了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关键时间,为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两组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 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肠管坏死的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 P>0.05],切除的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 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 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的紧急救治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剖宫产手术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剖宫产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且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和地区内差异。我国剖宫产率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居高位,因此,合理优化剖宫产术已成为妇幼卫生领域的优先事项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剖宫产术的临床实践和管理工作,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定了本专家共识。经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专家组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一系列临床和管理问题,并给出推荐意见,包括剖宫产术的近远期母儿影响、手术医学指征、紧急剖宫产术管理、麻醉方式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等临床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案,以期为全国范围内剖宫产术的围产期规范管理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